羅惠敏
[摘 要]傳統GDP核算忽視了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制約,造成產業結構不可持續發展。文章從構建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的角度認為產業結構轉型應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在資源產出率的內涵和其優缺點分析中提出通過建立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建立相應激勵機制和擴大其應用領域來引導我國產業結構轉型。
[關鍵詞]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產業結構轉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49
1 循環經濟與產業轉型
1.1 循環經濟與產業轉型的理論依據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從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四方面分析經濟增長來源,忽視了自然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作用。在現代產業中,傳統生產要素勞動力和資本的生產效率的提高逐步接近其上限,[1]但通過加工過程的創新和設計變化,資源成本是可以減少的,即資源產出率是全要素生產革新中的核心因素。
循環經濟學基于稀缺性轉換研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通過構建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來提高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王云平(2006)指出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不是造成當前我國資源性產品供給緊張的根源,產業結構問題才是造成當前資源性產品供給緊張的根本原因。[2]王均奇、施國慶(2006)認為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忽視生態內核,循環經濟思路能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源環境導向。[3]
1.2 循環經濟與產業轉型的現實依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產業結構從傳統農業型向現代工業型轉變。第二產業采用大量自然資源作為原材料,以大量消耗能源為動力來提高經濟的增長,形成了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的傳統線性經濟發展模式。2013年我國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為291130.63萬噸標準煤,占當年能源消費總量的69.83%,而工業總產值卻只占GDP總量的43.89%。從資源擁有量的角度來看,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擁有量都處于世界劣勢地位。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的1.8%,天然氣占0.7%,而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4]
因此,為了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要從產業結構和布局上發展循環經濟,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新空間和新領域。
2 提高對資源產出率的認識
2.1 相關概念
2.1.1 資源產出率
資源產出率是地區生產總值與主要物質資源消費量的比值。[5]其中地區生產總值一般按照不變價計算;主要物質資源消費量的計算采用“噸理論”,為各資源消費量之和。其內涵是經濟活動中利用自然資源的效率,反映了經濟增長和環境壓力的關系,是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
2.1.2 核算指標體系
狹義的資源產出率僅從經濟系統輸入端的自然資源衡量資源消耗量,而廣義資源生產率則考慮了輸入的自然資源和輸出端的排放。例如德國設立的環境經濟賬戶的資源產出率既指出輸入端包括水、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同時對輸出端的環境污染也給出具體考核指標。
2.2 資源產出率的優點
2.2.1 反映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和傳統GDP核算方式相比,資源產出率度量了“減量化優先”的效果,反映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整體成效。[6]該指標的提高直接說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減少,是衡量資源與環境的綜合性指標。
2.2.2 引導經濟發展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輸入端的自然資源的投入量和輸出端的環境污染都將促使企業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引導產業向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發展。自然資本的重視對人均自然資本較低的我國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3 創造就業機會
提高資源產出率要求增加原材料的循環利用率,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增加產品的服務強度。理論上生產部門的用工量減少了,但由于維護、保養和修理相關的新用工量可以補償,從而使生產崗位轉移到了維護保養修理活動范疇,反而創造了更為穩定的就業機會。[7]
2.3 資源產出率存在的不足
2.3.1 忽略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
自然資源兼具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其社會屬性是作為生產活動的原材料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中被賦予的經濟價值,而自然屬性則是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生態價值,自然資源的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著重要作用。資源產出率對自然資源生態價值的忽視將加劇產業結構調整中對自然資源的低效利用。
2.3.2 未明確反映物質循環利用的情況
資源產出率將循環利用的物質與其他新開采或進口的自然資源一起計入國內物質消耗DMC,循環再利用物質的環保性和其他資源未加區分,因此,無法反映和衡量產業發展中對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現象和程度。
2.3.3 未考慮每類自然資源的特點
資源產出率以“噸理論”為基礎,不考慮投入資源的儲備情況和市場價格的差異導致對部分資源過度開采,違背生態經濟學主張的各類資源在代與代之間、區域之間合理分配的原則。
3 利用資源產出率優化我國產業結構
3.1 建立資源產出率的核算標準
建立資源核算標準的第一步需要建立資源分類標準。目前我國的資源產出率統計口徑與國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從定義上明確資源的種類,提高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為體現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程度,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再生資源回收量和直接利用量三者之和作為循環利用的廢棄物使用量,建立綜合利用率表示循環使用的物質占經濟系統總物質投入的比例。將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動態化、行業化。核算體系的發展應該與時俱進,在實踐中視各行業特點對該體系進行增減和修改。
3.2 建立資源產出率指標的激勵機制
轉變傳統“官出政績,政績出官”的思想,將資源產出率作為衡量地方政績的重要指標,從考核體系上約束地方做大經濟總量而忽視環境的行為。建立資源產出率的評比標準。在政績評比中考慮各地方政府的主導產業的差異,以避免低估原以高耗能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地方政府的政績,完善利益共享機制。調整資源有償使用收入中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關系,推進資源稅改革,完善計征方式,促進資源開發收益向資源型城市傾斜。
3.3 加大對資源產出率的實踐應用
目前我國對資源產出率指標的應用僅停留在地方政策制定上,要深化社會各主體對資源產出率的理論認識,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發展。
在循環經濟活動實施中,明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大主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任務。政府要設置政策框架以便盡快引導資源生產率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企業要圍繞資源生產率推動其商業模式的創新,驅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資源產出率的提高,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向低消耗、高產出、低污染的道路發展。
參考文獻:
[1]Lee IS,Kanb HY,Eguchi K,et al.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RMSE)for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 Industry[R].Korean,2013.
[2]王云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解決我國資源性產品供給緊張[J].經濟研究參考,2006(67):18-19.
[3]王均奇,施國慶.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貫徹循環經濟理念[J].商場現代化,2006(24):231.
[4]呂曉梅.循環經濟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
[5]錢亞暢,李華良.浙江制造業資源產出率實證研究[J].浙江統計,2007(2):10-12.
[6]馮之浚.資源產出率:綠色轉型的重要指標[J].中國經濟周刊,2011(4):20-21.
[7]蘇倫·埃爾克曼著,徐興元譯.工業生態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