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明
[摘 要]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介紹了體育教育對體育產業的影響。提出了今后我國體育教育發展的建議。體育產業的成長需要龐大的體育消費人群來支撐,且體育消費與后天的教育及社會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尤其與體育教育有關。而以此產生經濟學中的棘輪效應,體育教育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營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促進體育教育,從而使體育教育和體育產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產業;體育消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08
1 體育教育奠定了體育人口的基礎
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人口。體育人口是指一周鍛煉三次、每次鍛煉半小時以上、運動強度中等的人群。根據這一定義,學生無疑是這一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部分的體育人口的啟蒙教育都是學校體育,人從三歲上幼兒園開始就接觸簡單的體育運動,雖然這部分人口不能被稱為體育人口,但是學校的啟蒙教育引導了其日后成為體育人口。只要學校的體育教育能夠加以引導,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產生體育消費需求,從而為體育產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應。
2 體育教育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2.1 體育教育使學生產生體育消費需求
體育教育使學生產生體育消費的需求,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會被要求穿運動鞋,著運動裝。而這一要求拉動了體育產品的需求,而大部分學生在穿過運動鞋之后,發現其舒適性,再加上學校不允許穿皮鞋,學生會產生平時也穿著運動鞋的想法。且少部分體育授課老師會在體育課上教授一些簡單、運動場地較小的體育球類運動,例如:羽毛球和乒乓球。而學生從一開始借用學校器材室的運動器具后,對該運動產生興趣,會進行下一步購買體育相關產品。后期會對該項目產生興趣,才會產生校外體育教育培訓產業和促進體育賽事產業的發展。
2.2 體育教育使學生體育消費意識提高
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在體育消費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指經濟能力,而是一種認知和辨識的能力。一般的消費能力是通過社會交際和家庭教育來學習,它不需要專門的教育去培養,而體育消費能力則不一樣。體育消費能力的形成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從而更愿意進行體育方面的消費,使體育消費需求增加。[1]例如:學生在學習網球時,在接球時覺得準度不夠,指導老師會告訴他應該購買減震帶及其相關品牌材質等。而這種專業的東西是家庭及社會所不能給的。只有學生在體育消費方面的意識提高,邁過從無到有的門檻,才能從一到十、再到百。學生才能意識到,打網球需要的不僅是一個網球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加入到體育消費人群中去。
2.3 體育教育使學生體育消費能力增強
體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消費意識,而消費意識的形成會推動體育消費需求的增加。體育消費意識是一種心理現象,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有諸多因素會促使學生體育消費意識的形成。[2]初高中學生的體育用品的購買者雖然是其家長,但是長期不從事鍛煉會誘導很多青少年疾病,例如青少年肥胖病和青少年高血壓等。這使很多家長的思想正在轉變,他們支持學生的適度運動而非競技體育鍛煉。從日后發展來說,學生一旦對體育感興趣,必然會對體育賽事感興趣,而這一舉措同時可以影響其家庭成員。目前來說,人類對體育比賽關注度遠遠超過任一領域的關注,例如:奧運會開幕式的轉播權的經濟遠遠大于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轉播權。
3 體育教育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高校體育師資嚴重匱乏,體育教師負擔較重,一個體育教師承擔多項體育課程教學的狀況比比皆是,多數體育教師有力不從心之感。[3]同時,不少學生都經歷過體育課被強行占課的情況,導致體育老師在學生心里的地位低于其他課程老師,長此以往,會對體育產生歧視心理。因此,各高校在招收體育教師時應盡量選擇會一兩種不同體育運動的體育老師,以此豐富自己學校的體育老師隊伍,這樣在設置課程時可以根據年級不同,教授一兩種不同的體育運動,讓學生不只是停留在單純的田徑項目,而讓學生產生體育運動的興趣,并定期舉辦小型的年級體育運動項目比賽,讓學生能夠運動起來,而不是讓游泳、網球等這類課程變成課外培訓的代名詞。這樣才能促使體育教師在教學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讓學校的體育教師隊伍日漸強大起來,才能讓學生受益于體育運動。
3.2 增加體育課時和內容
學生課余時間體育活動的開展和學校體育課上老師的教育和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育消費興趣。在信息缺乏的年代,大多數學生開始學習一門體育項目大都是因為學校體育課上的接觸,這也是為什么乒乓球和羽毛球為什么在我國開展前景較好且競技水平高,因為乒乓球和羽毛球需要的活動場地小且體育用品便宜。而近幾年游泳和網球成為了火熱的培訓項目,就是因為互聯網傳播的效果。目前多數學校一般是每周兩個課時,且避開畢業年級。如果學生平時課余時間不參與運動的話,是不滿足體育人口每周運動三次的條件的,而學生卻是體育人口的主要人群。如果體育課時長不夠會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沒有連續,自然不會形成體育習慣,也就沒有體育產業貢獻了。且現在大多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單調,多數只有跑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應在增加課時的基礎上擴充教學內容,在學校的每個學年中均開設體育課,除了籃球、排球、足球、體操、跑步等基本運動項目,還要增設游泳、拳擊、擊劍、網球等教學內容,從而培養學生更大的體育運動興趣,掌握更多的體育運動技能。除了各體育高校的校運會的比賽項目豐富一些,一些普通高校的運動會現在還停留在運動會只開展田賽和徑賽。一些高校甚至沒有游泳池,或者大部分在建設中,建設好的游泳池又因為種種原因不開放,形成擺設,使有運動需求的人卻沒有運動場地。若能在體育課上教授游泳,必能提高游泳池的利用率。
3.3 加強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
一項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主要取決于體育場館和體育入門門檻兩個因素。現在游泳培訓班的火爆是因為學校教育不能提供游泳教學這一項服務。所以學校若能建設游泳場館,并能將之好好利用起來,定能帶動當地體育水平的提高。學校要在現有的條件下,整合社區體育資源,學習里約奧運會,對現有場館進行擴建和改建,適當開發有償的體育活動場館和適合學生的體育運動項目。[4]學校領導要重視體育場館的建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增加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應采取各種措施和優惠政策,降低學生進入體育場館的門檻?,F在,大部分的學校只有一個田徑場,然后在田徑場旁邊有簡易的籃球架和乒乓球臺等,這也是為什么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大眾化的原因,因為這些運動項目有運動場地。同時應該多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據了解,現在不少企業愿意出錢捐助學校建設體育場館,在廣州等沿海一帶已成規模。
3.4 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體育比賽
目前,我國大部分初高中學校一般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只有田賽和徑賽的全校運動會,稍微開展體育事業好一點的學校會組織籃球比賽。體育是一個社會群體項目,籃球與足球講究與他人的合作性。而跑步跳遠等競技類項目也需要同別人比賽共同進步。學生從事體育的源泉其中一部分就是賽場上的勝利。學校應該配合體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開展像網球、游泳等除田賽和徑賽外的項目開展一些比賽,這樣才能帶動學生的體育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競技水平的提高。同時,學校也要重視塑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
4 結 論
體育產業化是社會體育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必然趨勢,體育產業化進程必然會對體育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學校體育教育不可能在體育產業化的大潮中獨善其身,必將融入其中。[5]學校的體育教育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營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促進體育教育,這樣才能產生經濟學中的棘輪效應,體育教育和體育產業才能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惠.高校體育產業資源開發和利用現狀的研究[J].產業經濟,2009(4):136.
[2]李素茵.我國體育消費對體育產業的帶動效應研究——基于鄭州市居民體育消費的調查數據[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3]亢瑾,王麗娜.論體育文化與體育產業[J].運動,2011(11).
[4]劉京燕.體育產業化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
[5]楊永峰,王月華.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體育教育觀及其轉變[J].浙江體育科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