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源+王玉潔

[摘 要]隨著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資企業加速“走出去”,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即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文章介紹了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政策背景,剖析了境外人民幣貸款針對不同國別類型的需求特點,以及金融機構主要的業務模式,并對需求供給如何更好匹配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所需關注事項及相關措施建議。
[關鍵詞]境外人民幣;貸款;“一帶一路”;國別需求;推廣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28
1 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政策背景
境外人民幣貸款是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項目給予的人民幣貸款。其中金融機構以銀行為主,境外項目則指境內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各類境外直投、并購、工程承包、出口買貸和貿易融資等。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的主旨,是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和投資的便利性,減小市場主體的匯率風險敞口。
人民銀行于2011年10月發布了《關于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的指導意見》[1],對境外人民幣貸款的定義、開辦資質、管理要求等做出了規定。開辦權限方面,變事前審批為事后報備,承辦銀行只需在境外人民幣貸款合同簽訂后15工作日內向人行相關分支機構報備即可;結算管理方面,銀行可直接為境外借款人開立結算賬戶,也可與境外代理行合作為借款人提供結算服務;資金調出方面,境內銀行可向其境外分行調撥人民幣資金,也可向其境外子行或境外代理行融出人民幣資金,但不得高于項目貸款合同金額;資金調入(還款)方面,銀行也可接受境外借款人、境外分支機構或代理行還款,但金額不得超過貸款合同本金與合理收入總和;貸款用途方面,境外人民幣貸款不得用于無真實貿易背景或資金未經使用直接調回境內的項目。
經過近6年長足發展,當前境外人民幣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離岸市場、培育了較為廣泛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人民幣回流機制。一方面,境外人民幣的使用從主要體現為短期資產端的周邊跨境貿易結算,發展為中期負債端的跨境人民幣貸款[2],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資企業加速“走出去”,境外人民幣的使用將進一步體現為長期負債端的境外貸款,因此境外人民幣貸款正在進入加速推廣階段。另一方面,隨著2015年11月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2016年9月人民幣正式“入籃”且比例占到10.92%[3],標志著境外人民幣的使用主體從單純的私營部門,提升為境外政府部門、主權機構,對境外人民幣貸款的需求也呈現升級的趨勢。
2 境外人民幣貸款的國別類型及需求特點
在境外人民幣貸款推廣過程中,不同的國別通常體現出差異較大的需求特點。依據與我國的地理距離遠近、互補性強弱,可大致分為如下圖所示的4類國別。
3 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業務模式
從銀行可提供的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業務模式看,可根據借用款主體分為如下4種模式。
(1)貨幣當局貸款。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享有主權信用,且掌控發鈔權限,總體而言,作為借款主體信用風險較小、還款能力較強。在境外人民幣貸款推廣過程中,與我國關系良好且金融市場較為健全的國別,通常具有較為迫切的人民幣貸款需求。依據貨幣當局的定位,其融入的人民幣資金通常可用于投資中國債券、證券市場等外匯儲備投資,或轉貸給當地銀行用于東道國實體經濟的投資、貿易結算,或用于東道國政府償還人民幣貸款。基于貨幣當局的特殊地位,境外人民幣貸款也可體現為一種特殊形式,即與我國央行的貨幣互換。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以來,人行先后與超過30個國家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2)財政當局貸款。財政當局(通常為財政部)代表東道國借款時,通常享有主權信用,其借入的境外人民幣貸款通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使用周期較長、金額較大、對利率和匯率的變動較為敏感的特點。
(3)金融機構貸款。境外銀行作為借款主體時,其本身通常不是用款主體,而是將境外人民幣轉貸給東道國的非金融企業,通常這類國別金融市場發達,但對中資金融機構進入設有門檻,與此同時,與人民幣相關的經濟活動“點多面廣”,因此需要借助當地銀行的力量,實現對東道國人民幣貸款需求的覆蓋,是“中資銀行批發+當地銀行零售”的模式。
(4)企業直貸。通常以境外本地企業或中資企業在境外設立的子公司或合資公司為直接的借款主體,境內金融機構直接向其提供境外人民幣貸款。該直貸模式通常適用于貸款金額較大、項目較為集中的情形。借款人通常需為東道國的優質企業,例如為上市公司,或掌控特殊經營牌照、資源開采許可;或者借款人的控股母公司具有國內背景,為國內金融機構所熟悉,且實力較強、資信較好,通常其母公司還可為境外貸款提供境內擔保物。
4 境外人民幣貸款的供需匹配
上文分別分析了境外人民幣貸款根據不同國別類型的需求特點,以及金融機構可提供的業務類型,表2給出了對需求和供給匹配度的描述。
對于貨幣當局貸款,資源型國別通常本幣幣值較有支撐,其外儲投資需求也較大;援助型國別與我國關系良好,因此貨幣當局貸款需求次之;周邊型國別關系尚不緊密,發達型國別資產配置能力較強,因此貨幣當局對境外人民幣貸款需求較小。
對于財政當局貸款,援助型國別市場不甚發達,因此更多依靠財政當局代表政府尋求人民幣貸款推進大型項目建設;資源型和周邊型國別中財政當局貸款需求次之;發達型國別由于金融體制健全、市場主體活躍,因此財政當局通常不作為境外人民幣貸款的主體。
對于金融機構貸款,發達型國別金融市場進入門檻較高、客戶項目較為分散,因此金融機構對人民幣貸款需求相對較大;周邊型國別與我國實際經貿聯系密切,但金融市場門檻相對較低,因此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需求次之;援助型和資源型國別金融市場的中資金融機構進入門檻較低,因此金融機構貸款需求較小。
對于企業直貸,周邊型國別與我國實際的經貿往來密切,中資企業在東道國設立企業較多,我國金融機構也較早進駐,因此企業直貸較為普遍;援助型和資源型國別的企業直貸次之,且主要貸給當地大型國企;發達型國別由于可能存在中資金融機構直貸障礙,且中資企業當地機構的經營相對尚不活躍,因此企業直貸需求較小。
5 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需關注的事項
在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過程中,風險防控始終處于首要位置,國內金融機構需要關注的主要事項如下:
一是關注法律風險。東道國可能存在外匯管制、銀行監管、反洗錢等方面的規定,國內金融機構在開展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時,首先需關注日常經營、借款主體資格、結售匯等方面是否存在東道國在法規、政策、外匯管制等方面的法律風險。
二是關注幣種匹配風險。由于人民幣國際化是長期過程[4],境外人民幣貸款客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借款人收入與還款幣種錯配,以及幣種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國內金融機構需通過識別貸款需求,盡力實現人民幣的借、用、還閉環運作,并指導借款人借助遠期購匯、匯率掉期等外部工具鎖定中遠期匯率風險。
三是關注經營風險。由于借款人經營情況直接對境外人民幣的還款來源構成影響,因此國內金融機構還需關注借款人的日常經營情況,管控好借款人的信用風險。
6 進一步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措施建議
一是因國施策,根據不同國別及市場需求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業務品種,推廣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
二是抓住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美元流動性收縮、我國與東道國加強合作的契機,以貨幣當局和金融機構為切入點,依托其較好的信用和流動性,以批發方式啟動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
三是在企業直貸中推廣混合幣種貸款模式,提高境外人民幣貸款的接納度。考慮到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當前國際市場中,企業對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以及東道國本幣存在一定貸款需求,應從實際出發,動態設計多幣種混合貸款,一方面最大限度挖掘境外人民幣貸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將借款人的負債與未來收入來源進行幣種匹配,可規避匯率風險。
四是不斷豐富業務品種,拓展銀團貸款、并購貸款、出口信貸、貿易融資、信用證、保函等人民幣融資產品,擴大人民幣跨境流動規模。
五是完善人民幣貸款定價形成機制,大力發展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市場,形成浮動利率、基準利率、固定利率、掉期利率等多種結構化定價方式,滿足不同客戶對定價方式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的指導意見[R].銀發〔2011〕255號,2011.
[2]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進一步明確境內企業人民幣境外放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R].銀發〔2016〕306號,2016.
[3]黎紫丹.人民幣“入籃”若干影響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7(1):156-162.
[4]楊利艷.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探析[J].中國市場,2013(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