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摘 要]從1979年起,我國開始推廣增值稅,并根據其應用情況進行改革,2016年5月提出全面推進“營改增”。進行增值稅革新不但能夠適應當前國際經濟的發展狀況,而且能夠完善現有的稅收制度。文章主要的研究對象為小微企業和服務業,通過研究發現“營改增”減緩了營業稅征收壓力,并能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加快小微企業發展,提升服務業水平。
[關鍵詞]服務業;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營改增”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30
1 “營改增”政策實施前企業情況
1.1 企業面臨的稅收負擔
因為增值稅要求購買方納稅,企業采購時需要上交增值稅,其不能與銷項稅額相抵扣,而銷售過程需要繳納營業稅,因此造成了重復征稅的現象,加大了企業稅收壓力;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前,勞務也需要征收營業稅,其不能與銷項稅額、增值稅相抵扣,與其他類型企業相比,勞務服務型企業的稅收負擔更重;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前,新增不動產不能和增值稅相抵扣,對稅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一階段,企業的固定資產包括不動產與動產,應該對前者征收營業稅,對后者征收增值稅,在這種情況下,不動產不但無法抵扣增值稅,還應上繳營業稅,企業面臨的稅收負擔較重。
1.2 小微企業的狀況
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前,月營業額低于3萬元的無須繳納營業稅,月銷售額低于3萬元的無須繳納增值稅,這項規定提高了小微企業的稅收,阻礙了小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甲企業為增值稅中的小規模納稅人,其于2016年6月因出售無形資產獲得2萬元的收入,提供修理勞動服務獲得2萬元的收入,如果是在“營改增”政策出臺之前,那么出售無形資產與提供修理勞動服務所獲得的收入都需要繳納營業稅,該值超過了3萬元,沒有達到免收稅款的標準,所以應該對這4萬元銷售額進行征稅,影響小微企業的成長。另外,在這項政策出臺之前,對于服務行業中的小微企業來講,征收附加稅時是依據營業稅的12%進行的,附加稅征收金額較多。
1.3 服務行業狀況
改革開放帶來了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東部地區的發展,這些地區憑借成本低、勞務費低、產品價格低的優勢打開了國外市場,使產品能夠出口銷往其他國家。然而,近幾年企業成本逐漸升高,加之金融危機的影響,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再適合經濟發展現狀,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獲得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模式,促進服務業發展,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先導。在我國,許多服務業是不需要繳納增值稅的,而需要繳納數量較大的營業稅,影響服務業即第三產業的進步,并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升,發展服務業是每個國家都應關注的問題。“營改增”之前服務業發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只有買入的材料與設備等才能與增值稅相抵扣;二是服務企業中勞務花費需要承擔較高的營業稅,企業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因此忽略專業分工。
2 “營改增”政策帶來的影響
2.1 降低企業稅收壓力
經由國務院批準的“營改增”政策能確保各類型企業稅收壓力的下降,幫助企業發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將營業稅變為增值稅能有效減少重復征稅的現象。將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抵扣,剩下的余額需要繳納增值稅,因此納稅人不需要重復繳稅;二是勞務費用屬于增值稅繳納范疇,企業的納稅金額將明顯降低,進而減小企業稅收壓力;三是不動產屬于增值稅繳納范疇,企業沒有必要對外購的不動產進行分類,降低需要繳納增值稅的費用。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企業中不動產金額較大,因此將其歸屬于增值稅繳納范圍將減少較大數量的應納稅額;四是政府報告中明確承諾各類型企業的稅收壓力將會下降,那么為達到這一目標,政府將重點關注受該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并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
2.2 實現小微企業的發展
2016年出臺的“營改增”政策中明確指出,從該年5月1日起至次年12月31日,增值稅中小規模納稅人需要分類計算出售無形資產與相關服務獲得的收入、提供修理服務與加工服務獲得的收入以及其出售貨物獲得的收入。提供修理服務與加工服務、出售貨物月收入低于3萬元的,出售無形資產與相關服務月收入低于3萬元的,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免收增值稅。這項政策出臺后,出售無形資產月收入低于3萬元的,提供修理服務月收入低于3萬元的無須繳納增值稅,因此上文中提及的甲企業是免收增值稅的。另外,對增值稅的12%征收附加稅,因此附加稅繳納金額也有所下降。例如,某小微企業從事服務業,年收入達到了500萬元,在政策實施之前,其應繳納3萬元的附加稅,政策實施后,其只需繳納1.8萬元的附加稅。同時,計算小規模納稅人應繳納稅額時運用簡易計稅方法,小微企業稅收壓力有所減緩,該政策的落實真正惠及了小微企業,并給其帶來諸多福利,有利于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使其進入到良性發展軌道上,也將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態勢。
2.3 提升服務行業水平
“營改增”給服務行業帶來的影響有:一是增值稅抵扣范圍加大,買入信息技術等服務也包含在內。同時,服務出口也將適用于出口退稅政策,也就是說實現了服務出口的零稅率或者低稅率,激發了企業服務出口與買入信息技術等服務的積極性,提升了服務行業水平,推進了信息技術等服務在各領域的應用,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企業買入勞務也能夠與增值稅抵扣,減少了企業的成本投入,企業也將進行勞務外包的精細分工,增強服務業的經濟效益,推進服務行業的專業化分工。“營改增”政策消除了重復征稅的現象,激發了群眾創業的積極性,生活服務行業也因此有了較大發展。依據國家稅務局的計算數據,這項政策得到全面推廣之后,稅收金額將至少降低1千億元,然而將使GDP提升0.5個百分點,出口貿易提升0.7個百分點,服務行業增加值提升0.3個百分點。另外從2012年開始,“營改增”的推進使服務行業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例增加,2012年比重僅為52.6%,2015年時,比重達到了56.6%,服務行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增加,2012年比重僅為45.5%,而2015年時,比重達到了50.5%,第一次超過半數。2015年時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約20%。未來“營改增”的全面實行帶動服務行業以及相關行業的進步。
3 “營改增”政策下企業應做出的轉變
“營改增”政策的實行完善了我國稅收制度,將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益處,企業應做出相應轉變來抓住該政策帶來的機遇:一是改革企業內部結構、營銷方法以及經營規模,完善監管制度,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增強企業的管理力度,增加經濟效益,推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增強與同類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增值稅與營業稅之間有較大的不同,需要專業人員負責財務工作,對財務人員進行理論與操作培訓,增強他們的稅務處理與財務處理的能力,保證財務人員了解該政策的具體內容,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工作失誤。另外也要使管理人員、銷售人員以及采購人員了解稅務知識,增強員工的專業素質,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三是該政策能顯著減緩企業稅收壓力,企業應把握好該政策帶來的新機遇,增加業務規模,擴大財產來源,運用先進技術,發揮技術的帶動作用;四是該政策的落實擴大了增值稅的適用對象,服務與銷售產品都可以抵扣,產品銷售企業與服務提供企業在市場中有平等的競爭地位,因此服務業可以擴大業務范圍,增大企業規模。
總之,“營改增”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稅務制度的進步,促使企業向專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增加了企業競爭力,有利于企業開拓市場。
參考文獻:
[1]紀晨.“營改增”稅制改革對產業發展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5(16).
[2]李汝.“營改增”稅制改革對高校科研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李平.淺析“營改增”稅制改革對物流行業的影響及對策——以冀運亞通物流公司為例[J].對外經貿,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