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泉

[摘 要]文章運用SWOT分析法對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在全國性競爭環境下所擁有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系統與全面的分析,從而能夠在發展電子商務的進程中發揮優勢、轉化劣勢、把握機會、規避威脅,縮小與先進省份的差距,實現對先進省份的趕超和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江蘇;電子商務發展;SWOT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309
電子商務通過對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與數字化,不僅大幅度減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交易成本;還突破了時空限制,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正處于高速增長的“黃金期”。江蘇作為國內經濟、文化、科技大省,電子商務在江蘇也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并逐步走上了良性和日趨成熟的發展軌道。
1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優勢分析
1.1 良好的發展環境
江蘇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到:必須順應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內容產業。同時,江蘇省經信委發布了《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江蘇省物聯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規劃來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等24個重點工程的配套建設。
在電子商務產業區域規劃和產業流向方面,江蘇省政府為促進電子商務企業間的交流引導其成立了南京、蘇州、無錫等地區性的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打造以電子商務為內容,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創意電商為載體的多個產業園,為電子商務企業提供一體化、集成式的服務。
在電子商務人才和高校優勢資源整合方面,江蘇省有著眾多的高校和教師資源,為企業輸送了大批的電子商務人才,同時省商務廳、科技廳還與一些高校建立電子商務重點研究基地和實驗室,此外,省政府也為高校和企業間產學研一體化和電子商務研究成果應用轉化搭建了資金、設施提供的平臺。
在對外貿易方面上,江蘇省政府還積極推進國際電子商務,同時積極引進國外電子商務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模式,并會同東南大學經管院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對全省電子商務狀況進行實地調研,形成江蘇省國際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為江蘇省進一步對接國外、輻射國內提供參考。
1.2 優越的基礎條件
地區市場的競爭力離不開三個層次的發展:基礎競爭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礎、勞動力資源、科技等基礎要素所表現出的競爭力優勢;核心競爭力,主要是區域的產業基礎、產業結構競爭力;主導競爭力,即區域經濟輻射與聚集的能力。這些競爭力的提升都將進一步拓展市場前景,形成江蘇省的優勢,為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1)基礎競爭力。從自然地理位置上來看,江蘇省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東臨黃海、太平洋,地處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較早,可以作為承接經濟發達地區、輻射經濟落后西部地區的一個戰略橋頭堡。
從勞動力資源和人口方面來看,截至2012年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達到7919.98萬人,外來人口達到常住人口的1/3,人口密度達到772人/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四位,多且密的人口有利于電子商務發揮其網絡效應,同時,外來人口的增長也會帶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
從科技基礎優勢來看,2011年,江蘇省規模以上R&D人員全時當量為287447人,R&D經費達到8998944萬元,R&D項目數31933項,雄厚的科研基礎和投入時刻保障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將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2)核心競爭力。隨著改革開放對江蘇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加深,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江蘇省的產業基礎也日益雄厚,這將成為江蘇省發展電子商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江蘇省率先提出“農業現代化戰略”來應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衰落,建立高效農業和科技農業,利用電子商務將省內種類豐富但產地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起來,不僅提升江蘇省的農業生產競爭力,也利于塑造農產品品牌效應,進一步放大農業產業化基礎。其次,江蘇工業基礎尤其是制造業基礎雄厚,制造業基礎的不斷壯大使產品數量和種類得到了增長,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在現代流通中的作用將提升制造業的資金回流速度,以及制造業企業的產品升級。最后,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電網和海洋工程等新興產業2012年銷售收入達400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同時,軟件產業的集聚優勢十分明顯,蘇南地區是江蘇省軟件產業的重要發展區域,伴隨著產業載體建設的不斷深化,產業集聚效應和基地優勢將進一步放大電子商務在江蘇省的影響力。
(3)主導競爭力。主導競爭力市場優勢的發揮必須通過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能力的大小來反映。產業集聚對于完善整個供應鏈系統、節約交易成本舉足輕重,邁克爾·波特提出信息技術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價值鏈”[1],即涉及產品的實體創造、配送以及售后的支援和基礎設施活動,每項活動還牽涉原料的采購,人力資源和技術組合,庫存管理,通過平臺化的企業內部電子商務管理系統和外部電子商務溝通系統可以有效整合價值鏈,而價值鏈要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模塊化的產業集群。
江蘇省經濟的增長發端于以“蘇南模式”為代表的鄉鎮企業集群,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的興起和江蘇對于結構轉型的迫切要求日益增強,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又成為江蘇拓展價值鏈范圍的新的模式,如蘇南沿江新材料和重化工產業帶、沿長江兩岸新醫藥產業帶、南京到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帶、連云港海洋技術經濟帶等一并成為中國“塊狀經濟”的典型代表。
從區域經濟輻射能力角度看,根據杰斐遜提出的“經濟首位度”概念:經濟首位度較高的核心城市,其經濟承接和輻射能力也越強,其凝聚力和區域發散規模越大,范圍越廣。[1]從電子商務發展角度來看,江蘇省商業可以承接上海、杭州,并接受最現代化的商業模式,同時,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中心城市可以輻射到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區。
1.3 巨大的市場潛力
江蘇擁有7800萬人口,在電子商務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大部分的江蘇省人更為青睞網上交易和在線理財,另外,江蘇省有大量的鄉鎮企業,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強,縣域居民富裕度,而三、四線城市的實體店覆蓋度有限,這些富裕的縣域居民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網上購物的消費者群體,這對江蘇省在三、四線城市發展電子商業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2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劣勢分析
2.1 地區發展差距較大
雖然江蘇省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現狀仍然比較嚴重,首先,反映在地區生產總值上,如下表所示。
其次,在消費性支出上,蘇南都在蘇北地區的1.5倍以上,表明蘇南與蘇北、城鎮與農村的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差異較大;蘇南的公路、鐵路密度要遠遠大于蘇北,路網密度的差異使物品不能順利地在地區間流通;教育基礎設施比較分散,電子商務發展的園區、高校、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蘇南地區。
2.2 融資模式相對落后
江蘇省電子商務目前仍處于初創期,初創期的電子商務企業融資主要采取的是自籌資金和銀行信貸的模式,這些都離不開政府扶持與擔保,這使得電子商務企業缺乏激勵,造成其規模小、實力弱、銷售增長不穩定,更重要的是使外部投資者難以準確預測其發展狀況和前景。
2.3 支撐體系不夠完善
(1)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電子商務交易是交易雙方以虛擬的形式進行交易,網上支付的安全性,網上交易發生糾紛等問題必須依靠現有的信用體系來維系,而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并沒有起到規范交易行為的作用,目前江蘇省的信用體制建設明顯與其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
(2)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不完善:自1997年電子商務作為新生事物在我國開始發展以來,一直缺乏較為完備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專門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做支撐,直到2005年國家才開始出臺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在地方性法律法規的建設上,江蘇省不僅落后國際發展水平,同時也在全國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省份處于不利的位置。
(3)電子商務支付和信息安全體系不健全:電子商務的發展核心問題就是交易和支付的安全性。“十一五”期間,江蘇省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計算機病毒、木馬程序及黑客程序較多,江蘇省急需對支付體系的認證、保密程序加大創新,此外,眾多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網站缺乏網絡信息安全意識,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還亟待加強。
3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機會分析
3.1 后金融危機時期產業轉型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商品經濟逐漸繁榮,各國制造業采購指數上升,出口量開始增加,進入了所謂的“后金融危機時代”。通過以創新、合作、轉型為特征的信息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戰略的重點。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引領產業結構轉移和升級的步伐,特別是服務業將成為電子商務帶動的重要產業。
江蘇省蘇南、蘇北三次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蘇南的優勢工業項目和服務業可以逐步向蘇北轉移,蘇南產業向蘇北轉移后,江蘇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蘇南產業結構升級,蘇北制造業集聚。蘇南主要依托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發展電子商務,蘇北依靠產業轉移,逐步向蘇南服務業靠攏。這樣既可以積極發展經濟,同時使整個江蘇的轉型更加均衡、協調,穩中求進。
3.2 技術創新帶來市場重新調整的機遇
后發優勢是指通過觀察先動者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采取相應行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2]同樣適用于電子商務的省際發展比較研究上。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的大環境下,江蘇省可以以資本、人才、技術的優勢引進其他先進省份的電子商務技術,同時依托蘇寧、雨潤等大型物流、電子商務綜合企業,連同高校開展線上線下O2O和新的電子商務模式的創新與開發,形成技術的后發優勢,同時能夠降低成本。
4 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威脅分析
4.1 地區部門間協調轉換成本高
電子商務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協調、有序的電子商務系統來統籌電子商務涉及的部門、產業、地區在多方面的協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江蘇省電子商務的發展。
蘇南地區制造業體系規模龐大,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結構升級困難。
蘇北缺少產業集群,投資環境競爭力不強導致產業轉移承接能力不足。且蘇北地區工業結構尚未進入高加工度階段,附加值較低,產業競爭優勢缺乏。[3]蘇南蘇北產業均不夠成熟,雙方有較大差異。
4.2 中小企業對開展電子商務的認識模糊
大多數中小企業領導層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缺乏借助互聯網轉型的緊迫感。部分南京企業家的理念、組織架構和模式創新還沒有適應互聯網化轉型,對于上網查詢展示企業和產品缺乏信任或是由于對網站特性了解有限而使建立的網站先天不足[4,5]。從電子商務戰略意識角度看,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林毅夫,張鵬飛.后發優勢、技術引進和國家經濟的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1):53-74.
[3]陳進.蘇南向蘇北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09(12):250-251.
[4]謝娟,戴遐海.“數字企業”下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研究——以江蘇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3(16):35-36.
[5]陸勇.江蘇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模式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2(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