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云
“雁奶奶”和那群“雛燕”
文/江云

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的劉春雁,1931年出生,1994年入黨,是遼寧省大連市經信委離休干部,居住大連市中山區葵英街道智仁社區。她離休后,一刻沒停歇過對社會的奉獻,救助多名失學兒童和困難大學生,被聘為遼寧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外輔導員”,被孩子們親切地稱作“雁奶奶”。
1983年離休不久,劉春雁得知普蘭店市瓦窩小學的特困生蔡明家庭生活拮據,面臨輟學,就主動與她結成助學對子,從經濟上、教育上給她提供幫助和指導。每逢年節,劉春雁都買上食品、衣物,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到農村去看望她。每年暑假,劉春雁都接蔡明來大連觀光旅游,每次回去,還要買一些學習用品和參考書籍。蔡明親切地喊劉春雁“雁奶奶”。
蔡明在“雁奶奶”精心呵護下,一直讀到中學畢業。一天,“雁奶奶”接到蔡明來信,她向奶奶訴說賦閑在家的煩惱,對自己的前途很迷茫。劉春雁立即給她回信,幫助她樹立信心,并隨信寄去200元錢,讓她到大連。劉春雁說:“你來大連吧,我出資讓你去學習美容美發技能,學習成功了自己好開店創業。”接到“雁奶奶”的來信,蔡明馬上回了電話,她哭著說:“奶奶,有您,就有我的春天!”她對奶奶說,“您家里生活也不寬裕,還這么照顧、資助我這個農村孩子,我一定振作起來,自食其力,報答您的關懷。”
“雁奶奶”精心呵護的“雛燕”還有許多。劉春雁擔任華昌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的時候,社區有個苦命的孩子叫李小琳,11歲時,媽媽因病去世,僅僅過了一年,爸爸又患了腦血栓成了植物人,12歲的李小琳白天上學,早、晚照顧生病的爸爸,洗衣做飯,一遍又一遍地在爸爸的耳前呼喚。“雁奶奶”常常幫助她,鼓勵她。后來,爸爸終于醒過來了,但仍然癱瘓在床,不會說話。小琳一邊刻苦學習,一邊繼續為爸爸的康復做努力。她隨后考上了大連二十四中學,入了團,并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宋慶齡獎學金。2001年夏天,李小琳成為北京對外貿易大學在遼寧省惟一錄取的大學生,可面對近萬元的學雜費,使李小琳萌生了放棄上學,打一年工攢足學費再考的念頭。當她拿著錄取通知書,流著淚向“雁奶奶”說出想法時,劉春雁堅決地說:“你回去做好進京準備,學費的事我幫你解決。”
于是,劉春雁到社區單位尋求幫助,到街道申請救助,她還到大連廣播電臺利用“大連好人”節目,向社會好心人呼吁。終于,愛心有了回應,街道機關干部們捐款2000多元,社區兩個單位的負責人每月分別資助生活費200元和100元。大連紅旗鎮盛達實業總公司的萬經理聽到廣播,立即給劉書記打來電話,個人資助學費5000元,并以集體名義,簽訂了今后4年的大學學費每年6000元……為了讓李小琳安心學習,劉春雁又領著社區黨員登門認了親,照顧她的爸爸和80多歲的老奶奶。李小琳哭著說:“奶奶,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您!”望著李小琳穿著洗的發白的校服,劉春雁又領著她到商店,買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并囑咐她到學校認真學習。
像李小琳這樣的貧困學生,劉春雁擔任社區書記期間,幫助了好多個,其中有4人圓了大學夢。這些貧困家庭學生每年回來過假期,“雁奶奶”都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100元錢,讓他們買一些喜歡的書籍。愛心化作了孩子們不懈奮斗的強大動力,李小琳大學期間,每年都獲一等獎學金,擔任了學生會干部,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雙學士學位。
2010年,在全省開展的“千名先進模范進大學校園活動”中,劉春雁被選定為大連海事大學大學生政治教育輔導員。她深知這項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精心準備發言材料,先后為大學生作了“有國才有家,愛國要為民”“關愛、奉獻讓我的晚年更精彩”等政治輔導報告,使大學生品味紅色經典,感悟精彩人生。她不是只給大學生講講課,而是帶著學生來到社區,參加敬老公益活動,慰問“空巢”老人,對公共場所進行保潔。而且,她不只是“指揮”大學生,還身體力行和大學生一起干活,在大學生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讓學生們都忍不住“點贊”。劉春雁的正能量感染著大學生,她輔導的班級獲大連海事大學2010-2011學年“優良學風班”榮譽稱號。許多學生畢業后,還經常與劉春雁聯系。而且,劉春雁播下的種子已經發芽,現在海事大學的學生仍定期到昆明街道開展公益活動。
“群雁高飛頭雁領”。“雁奶奶”傳播正能量,帶出一群矯健的小雁,也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人生的價值。對她的無私奉獻,社會各界給予了很高評價,劉春雁先后獲得“模范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學雷鋒標兵”“優秀志愿者”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