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Project組塊:建構英語語言實踐的場域
沈娟
當前,Project教學存在著如下問題:教學內容欠缺整體性,學習過程缺失情境,教學目標缺少實踐意義。學生獲得的零散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由于缺乏綜合語言實踐活動而難以整合,這影響了其英語學習能力和整體素養的提高。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組塊教學”在課堂中建構Project知識場、表達場及生活場,讓學生在生動的語言實踐中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
Project;組塊教學;知識;表達;語言實踐
Project是譯林新版《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語言實踐活動為平臺,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宗旨。對Project進行“組塊”教學可以打破教材的局限,選擇、重組教材內容,設計整體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素養的提升。
Project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并綜合運用前幾個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展現學習成果。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常常會把Project當成常規的復習課,而出現以下問題。
1.“碎片化”的教學內容,缺失整體建構。
教學Project時,教師通常會帶領學生先復習單詞,再復習句型,最后做相應的練習,教學由一個個不連貫的知識點練習和活動片段組成。煩瑣、復雜的訓練肢解了活生生的教材內容,削弱了語言的整體功能,學生只能獲得零散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如:一教師執教譯林新版《英語》六上Project 1 A holiday album時,第一課時先復習第三單元,再完成A板塊,然后復習第二單元,最后完成B板塊,這就把原本一個活動割裂成了四個碎片,且活動間無聯系,破壞了Project教學的整體性。
2.“程式化”的教學過程,缺失情境建構。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離不開情境。但在教學中,我們卻容易受教材內容的牽引,形成思維定式,走程式化路線,使得學生在無情境或無意義的情境中學習語言。如:譯林新版《英語》三上Project 1 My family and friends的任務是通過介紹家人、朋友等活動復習1~4單元的詞匯、重點句型,而Project 1的A到D板塊主要涉及第四單元的重點詞句、第三單元句型She is my friend.以及第一單元句型Good morning.如果只是按教材內容完成四個環節,便缺少了對四個單元內容的綜合復習,也使得語言學習喪失了情境性。
3.“淺表化”的教學目標,缺失實踐意義。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Project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前幾個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Project時更多地看到了各板塊的內容,誤以為完成板塊內容便是完成了本節課的目標。除此之外,有不少學校、教師基本或完全放棄了這一板塊的教學,覺得Project是可有可無的。
鑒于此,筆者嘗試運用“組塊”來解決Project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稱之為Project組塊(下同),Project組塊旨在探索、運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
1.Project組塊的內涵。
Project組塊主張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整合教材內容,以重組后的教學內容為核心,確立教學目標;強調以主題為紐帶,設計教學環節;注重通過合作的方式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并力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
2.Project組塊的特點。
整合性。Project組塊是一種組織策略和整合行為,是一種學習方式,它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和功能,將零散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具有內在聯系的內容板塊,從而幫助學生梳理和歸納所學內容。
實踐性。Project組塊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它將許多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個有更大意義的信息單位,并創設近似于真實的生活情境,然后讓學生在情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在實踐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層次性。Project組塊力求合理地安排聽說讀寫等各項英語實踐活動,并建立起各活動板塊間的邏輯關系,從而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訓練中得到發展。
(一)系統化建構Project知識場
教學Project時,我們要考慮Project單元與其他單元,與本冊教材甚至與整個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的關系,然后對其進行合理組塊,使之系統化。
1.線性組塊策略——讓知識點系統化。
知識點結構系統化,就是通過對知識點的分析、整理,使其內容簡潔明了地呈現出來,形成塊狀,它的呈現是連續性的、線性的。
如:譯林新版《英語》四下Project 2 A party B板塊的主要任務是學生按順序完成畫、剪短裙和體恤衫。在其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的林麗老師對B板塊及5~8單元的單詞與句型進行了重組:Game 1 Word puzzle通過字謎呈現五、六單元單詞,Game 2 Tic-tac-toe,呈現第七單元詞句,Game 3 Match test通過對話呈現5~8單元句型。(見圖1)

(圖1)
林老師結合B板塊,對5~8單元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搭建了平臺,從詞到句再到對話,層層推進,讓知識點學習變得系統化。
2.靈活性組塊策略——讓單元知識系統化。
單元知識系統化就是把相對獨立的各單元知識和內容進行調整、整合,形成新的組塊。這一過程中的組塊是靈活多變的。
Project 2 A party由ABCD四個板塊組成。我們通常會在第一課時教授AB板塊,第二課時教CD板塊。但AB板塊融合了6~8三個單元的內容,而CD板塊則融合了五、六兩個單元的內容。如此,教學活動便會受板塊內容的限制,此時如果教師不能靈活設計教學活動,那么教學則會顯得機械,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因此林麗老師這樣做:第一課時完成B板塊,系統復習5~8單元的知識(如上例);第二課時,她以Be ready for the party為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1)ACD板塊,(2)Party time.此環節分為兩個任務 Sing happy songs及 Enjoy funny stories.其中funny stories是繪本故事,融合了5~8單元的知識點,這樣靈活的變動,不僅整理、歸納了各個單元的知識點,讓知識點串成鏈,同時對四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3.序列性組塊策略——讓專題知識系統化。
專題知識系統化是指在Project的教學中,打破教材的章節體系,把同一性質,同一類別的知識有序地歸納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系統。
譯林新版《英語》六下Project 1 Being a good student由三個板塊構成。學生要完成每個板塊中的任務,就必須熟練掌握動副詞搭配及a little,a few,must,mustn’t的用法,這涉及1~4單元的語法內容。因此只有將語法知識作一個整體進行處理,學生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一教師設計了如下環節:Round 1 Sing the song This is the way,Round 2 Pick apples(Unit 1、Unit 2語法),Round 3 Have nice food(Unit 3語法),Round 4 Quick response.Try to describe(Unit 4語法),Round 5 Read and write(呈現A板塊),Round 6 Let’s talk(呈現BC板塊)。
這樣的重組讓學生清晰地把握了動副詞搭配及must,mustn’t等用法。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法,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的表意功能,在一個又一個環節的不斷推進中,熟練掌握了所學知識,并在后面的Round 5、Round 6環節得以實踐運用。
(二)建構Project的表達場
Project組塊的要義是創設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并運用語言。
1.言語組塊再構文本情境——提升言語表達能力。
在Project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整體情境中對各板塊進行重組,建立各板塊之間的合乎邏輯的聯系,建構有意義的情境場。重組的板塊內容有著嚴密的內在結構,即言語組塊,學習的過程就是順應這種結構去發現其含義。
譯林新版《英語》三下Project 2 A magic clock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A板塊,制作鐘(鐘上數字的背后有水果、動物及食物類圖片),B板塊,用制作好的鐘完成游戲,運用句型:What time is it?Open the door.What are these?They’re...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就需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完成活動,在活動中使用英語,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手工制作及游戲。
因此一教師以A magic lesson為主題,設計如下四個環節:Magic ears,播放農場中各種動物的叫聲,提問:What are they?復習第七單元內容;Magic eyes,從1~12中選擇一個數字編對話,復習第五單元及第六單元內容;Magic mirror,兩人一組互問互答魔鏡中的人物,復習Unit 8 We’re twins的內容;Magic clock,根據聽到的指令選擇正確的數字,并粘貼在鐘面的正確位置上,整合Project 2 A、B板塊內容。
這節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從 “學”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四個環節構成了一個個梯度,形成了任務鏈,建立起了知識之間合乎邏輯的聯系。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體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5~8單元內容進行了梳理,提高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經驗組塊激活學生情感——提升情感表達能力。
“經驗”組塊是指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主動地調動自己的情感,學習新的知識。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Project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受到感情熏陶,只有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才會被激發起來,他們才會情不自禁地說。
Project 1 My family and friends各板塊的內容為:A繪制一張家庭的畫并剪下來,B談論自己的家庭,C制作卡片(關于朋友),D談論朋友。
一教師以I love my family and friends為主題,整合幾個單元的話題,教學設計如下:(1)Sing a song學生帶著問題聽歌曲Family song,復習單詞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me并談論家庭成員;(2)Say a chant:Grandpa,grandma,my grandpa,my grandma.This is my grandpa,this is my grandma. I love you,I love you.引入情感主題I love my familyandfriends;(3)Introduceteacher’snewfriends(呈現B板塊);(4)Introduce student’s new friends(呈現D板塊);(5)呈現AC板塊。
我們在教學中創設的情境應浸潤著情感,情感是情境的內核。本節課以I love my family and friends為情境,重組ABCD板塊及1~4單元知識點,利用“愛”這一主題觸及學生的心靈,激起他們相應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與教學內容相整合,如此,學生的情感表達才會更有意義。
(三)建構Project的活動場
1.教學形式組塊——整體建構活動場。
教學形式組塊是指,改變教材原有的結構形式,重組Project中的各個板塊,使各板塊形成一個整體,然后在整體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它要求教師以整體具象為基礎,讓學生與教材語言、情感、思想相互融合,產生共鳴。
如:教學譯林新版 《英語》三上Project 2 A puppet show時,第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將AD板塊重新組塊,教學目標是能聽懂、會讀、會說4個服飾類及8個顏色類單詞,能聽懂、會讀、會運用5~6單元日常交際用語,能夠運用所學內容對自制木偶的特征進行介紹。
為了呈現整體的教學活動,一教師的設計如下:播放英語歌曲Nice Clothes,Colour Song,讓學生初步感知本節課的話題;組織學生跟著音樂大聲演唱,復習所學的詞匯及句型(呈現A板塊);讓學生根據所學單詞自編、自改song和rhyme,進一步感悟情境;出示場景:At New Year’s party(呈現D板塊)。
本課,教師整體把握教學目標,建立起不同話題之間的聯系,避免了知識的碎片化,讓學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并把五、六單元內容加以整合,構成整體。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在整體中分步學習,掌握了知識點。
2.教學內容組塊——以生活為源建構活動場。
教學內容的“組塊”是指教師精心挑選、重組教材內容并將其整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這要求我們以生活為源設計教學內容,以學生喜歡、擅長的活動方式開展英語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解決問題的活動。
如:譯林新版 《英語》五上Project 2 Our friends涉及Unit 5話題What do they do? Unit 6話題My e-friend,Unit 7話題At weekends,Unit 8話題 At Chritmas。這些話題相對獨立,而Project 2的A板塊直接用問答的形式呈現。這樣不僅形式單調,而且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缺少了趣味性和實踐性。因此我們可以把ABCD四個板塊與5~8單元話題進行重新組塊。
Step 1 Warm-up(Sally’s information)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Chat on QQ with Angel,完成A板塊)
Christmas activities(Unit 8知識點)
Angel’s zone,Photos:Angle’s weekends(Unit 7知識點),(2)Articles:e-friendAlice’sfamily(Unit5、 Unit 6知識點)
Step 3 Show one’s e-friend(完成BCD板塊)
本節課教師將幾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重新組成一個新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活動中學生感悟、操作、體驗、陶冶,獲得了充分的、主動的發展。
3.組織形式組塊——合作學習建構活動場。
組織形式“組塊”是指學生圍繞一個學習主題,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融合聽說讀寫、體驗、感悟等多種英語語言實踐活動方式,開展綜合性的英語學習活動。
譯林新版《英語》四下Project 1 My school life第一課時A板塊的任務是完成有關學校生活的信息表格,任務又分成3個小任務:我的一天,我的學校課程,我的作息時間表。從形式上看,完成3個任務只需要個體的練習,但這樣的方式過度地關注了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語言也未能真正地運用到實踐中去。
為此,筆者將A板塊的內容進行了重組,以Super Students’TV Show為主線,展開合作學習。首先讓學生通過看、聽Tom’s TV show收集相關信息,并嘗試記住Tom所說的話,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所給的語言支架,編輯和分析語言信息,小組互相討論Tom’s TV show并展示討論結果。小組各成員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合作,說說自己的TV Show,完成A板塊的任務。
Project組塊的核心思想在于在教學中建構語言實踐的場域,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并運用語言。Project組塊以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為宗旨,將零散的英語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英語實踐板塊,從而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英語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整體的發展。
[1]薛法根.組塊閱讀教學策略(上)[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0(1):4-7.
[2]薛法根.組塊閱讀教學策略(下)[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0(2):4-7.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
G623.31
A
1005-6009(2017)25-0035-04
沈娟,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