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寅
深化新課改理念 向“幸福課堂”邁進
李正寅
在積極心理學、多元智力、深度學習等理論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課程選擇、教學方法、文化改進等途徑,構建、完善基于“幸福課堂”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體系。在研究提升學生幸福能力的過程中,提煉出“幸福課堂”的內涵。
幸福元素;幸福能力;課程選擇;教學方法;文化改進
目前,新課改進入了深化階段,基層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是大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推進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常熟外國語學校在2010年前后重點實施了“生命課堂”改革,此后又逐漸深化,并產生新的課改指導思想——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探索構建“幸福課堂”。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是一種相對的情緒體驗,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幸福包括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兩方面。主觀幸福感主要是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這種感覺很難長久維持;心理幸福感側重自我接受、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能力,能使生命力保持長期旺盛。“幸福課堂”主要指向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構建“幸福課堂”的實質是在課堂中尋找提升學生幸福能力的課程和教學的資源。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論認為,幸福是一個概念,包括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成就。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每一個元素可以分開測量,且可以在學習中加強,但五個元素在具體的人和事中不是割裂的,它只是呈現出不同的組合,幸福感或幸福能力是五個元素測量的總和。緊扣這五個元素,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總結、凝練“幸福課堂”的內涵。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胡金波在給2016年江蘇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與校長領導力提升”專題培訓班的講座中提到普通高中應有的三個特征:蕩漾著自由之波;涌動著創新之泉;游弋著快樂之魚。這使我頓悟到,這正是我們這幾年“幸福課堂”教學改革的內在追求,這就是“幸福課堂”的內涵。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打破了傳統的將智力看作是以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認識,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等八種智力構成,每一個人都具有以上多種智力的組合,在多種智力的組合中又具有某種智力的優勢。多元智力理論影響下的教學觀是“對癥下藥”的因材施教觀,它提示我們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兼顧不同領域的學習內容,并提供有利于八種智力發展的學習情境。
我們首先給予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在高考選修課程中,除了傳統的3+2學科課程,每年還有30名左右的學生選修美術、音樂、體育,學校專門成立藝體班,設置獨立課程,選聘指導教師。同時利用校外藝術課程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在專業學習情境中接受專家指導。
我們學校名為外國語學校,自然要在英語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我們既面向全體,在高一、高二聘請外教開設英語泛讀課程,在每年秋季組織英語節,通過英語角等活動來培育學生在外語方面的興趣和特長;同時針對在英語方面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按照自愿原則組織學生參加國際交流項目,我們每年和澳大利亞Korumburra Secondary College開展學習項目交流,形成我校的特色課程。
我們深深感到,幸福首先是自由的滿足,自由之大在于選擇,積極的情緒、學習的投入在于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和成就(過程大于結果)。所以,在學科課程或活動課程的選擇中找到發揮自己優勢的機會更能提升學生的幸福能力。
深度學習的研究和實踐是在近年興起的,開始僅僅局限于在認知目標方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理解、應用、遷移、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強調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方式,后來過渡到關注深度學習發生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元認知,注重學習行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為投入。美國學界將深度學習界定為三個維度、六種能力(見表1)。

表1 深度學習的維度和能力
美國卓越教育聯盟還對教師開展深度學習教學能力提出了六項要求:第一,支持學生掌握核心學科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第二,能夠創新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利用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第三,給學生提供協作學習的機會;第四,給學生提供各種多樣化的表達和展示自己學習的機會;第五,創造一個能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環境;第六,給學生提供持續的反饋。
從理論上看,深度學習的六種能力和幸福的五個元素呈高度的正相關,而深度學習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能夠啟示我們該如何去構建“幸福課堂”。
(1)在學科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提供學案,指導學生開展預習和構建知識體系。學案抓住核心知識點,強調問題立意,引導思考討論,培養創新思維。重視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動手實驗,在課堂上設置多樣化的問題情境。(2)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傳統的學習方法(看、讀、聽)效率低下,有效學習的主要方法依次是小組討論、實踐練習、教別人或馬上應用,也就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鑒于此,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講練結合,做到經常性的當堂訓練;重視課堂展示,讓學生自查自糾或互查互糾。(3)做好每次調研考查的數據分析,及時提供詳細的學習反饋,精準找到問題及輔導方案,強調普遍性問題和個性化問題的區別對待,重視對優等生優勢學科的提優輔導,加強對“臨界生”的學習策略指導,創設成功機會提升學困生的學習信心。(4)延伸學科課程的內容,開發活動課程,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學科內容和社會生活問題的結合,學習單位是研究小組,學習成果評價的依據是研究過程的呈現(重點是思維和行動)。學校在每年暑假還組織高一學生到職教基地,以小組形式開展職業課程的實訓。
學校文化內隱于學校的精神,凝聚于學校“三風”、校訓,外顯于師生的行為,這好比是風和樹的關系。常熟外國語學校的校風是 “愛國求真”;教風是“敬業善導”;學風是“好學奮進”;校訓是“自強不息”。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讓“三風”和校訓成為每一個常外人的文化自覺?這個問題自然地融入構建“幸福課堂”的過程中。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的每一個元素都可以測量,且都可以通過學習提升幸福能力。如: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就比一味地強調改正缺點更能讓他們接受并實現自我成長,于是這成為我們學校主題班會設計的重點。感恩,能持續提升幸福感,能對學習產生情感支持,我們每年都會在各個年級組織感恩教育活動,如演講、報告等。有效學習的前提是自律,自律就是責任和自由,這是學校文化的本質。為此我們組織系列主題班會,如高三年級設計了秋學期班會的每月主題,依次是:9月“目標引領,夢想激勵”;10月“不忘初心,保持恒心”;11月“自信成長,勇擔責任”;12月“磨煉意志,戰勝寒冷”;1月“奮戰期末,超越自我”。當然,自律更直接的體驗來自于學生平時的自我教育,學生出勤、出操、自修、活動、衛生、住宿等常規管理均主要由學生參與、負責。所有這些都豐富了“幸福課堂”的活動課程,它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快樂的。
我們還要求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目標和過程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教育,嵌入提升幸福能力的五個元素。
G63
A
1005-6009(2017)27-0066-02
李正寅,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江蘇常熟,215500)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