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駿培 孫環保 王書奎/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夯實農村共享經濟 筑牢富民小康基礎
金駿培 孫環保 王書奎/江蘇省鹽城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鹽城市高度重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把夯實農村共享經濟和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實現富民強村、提升“三農”綜合競爭力,與“產業強市、生態立市、富民興市”、農業現代化工程、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同等重要工作重點重抓。在實際工作中,著力主抓組織領導、分類目標考核、增收渠道、控債減負、支持扶持、發展體制機制、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基層基礎等多個方面,實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力有效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喜人局面。2016年底,全市2226個村集體總資產、凈資產分別達到105.98億元、76.66億元,分別比上年凈增7.98億元、8.1億元,增10.4%、12.99%。近幾年來,全市集體經營性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比例增長。2016年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
面對鹽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破解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來源單一、增收渠道狹窄的難題,很重要的是加大組織推進和政策扶持力度、啟動內部活力、煥發內生動力,堅持分類推進,注重多元探索,實行加減法一起做,形成發展特色。
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副書記擔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市委農辦,協調處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委、市政府專題召開會議推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下發《2013~2015年全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考核獎勵辦法》,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和綜合績效考核。
加大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市財政每年在新增農業農村項目資金中安排資金,用于推進面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3~201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了2000萬元??h(市、區)財政按村平5~10萬元安排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征收村級集體用地,按征收面積的5%~10%給村安排發展留用地,或將新征收的經營性土地出讓金政府凈收益的5-10%轉為集體經營性資產,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村級組織利用政策所形成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優先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需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物業出租的房產稅、營業稅以及村級公共事業工程所征的有關地方稅收,實行先征后獎。凡村范圍新發展二、三產業項目或村招商引資落戶縣(市、區)、鎮工業集中區和三產聚集區的項目,其新增稅收地方留成財力,集體經濟薄弱村100%直接補助到村。
突出減負控債。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嚴格控減村級債務的意見》,對減輕村級組織負擔實施“五個嚴禁”,即嚴禁下達村級組織協稅護稅引稅、招商引資任務或強令村級組織完成計劃生育社會撫育費征收、融通資金、種養計劃和技術推廣任務;嚴禁向村級組織統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嚴禁滯留、挪用、侵占村級集體資金;嚴禁向村級組織攤派治安聯防、環境整治、公路沿線綠化、計劃生育、征兵、報刊等費用;嚴禁向村級組織亂收費。對控減村級債務堅持“鎖定舊債、嚴控新債、逐步化解”:對歷年形成的債務,在全面徹底清理核實基礎上,建立債務臺賬,實施動態監測;防止發生村級新的不良債務,不準借債興辦公益事業、墊繳稅費或彌補收支缺口,不準為單位或個人提供借款擔保;多措并舉逐步化債。對違規增加村級負擔或債務的建立問責制度,發現違規的,責令限期整改到位,嚴肅追究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實施掛鉤幫扶。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市領導2013~2015年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的實施意見》,實施市四套班子領導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每位市領導每年掛鉤一個經濟薄弱村,扶持發展一個集體經濟項目,每個項目市財政獎補50萬元,縣(市、區)財政配套100萬元。2013~2015年市領導共掛鉤幫扶88個經濟薄弱村。市領導掛鉤幫扶示范帶動了縣(市、區)領導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行動,營造了支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濃厚氛圍。“十三五”期間繼續實施市領導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行動,市級財政每年拿出2500萬元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工廠化育秧 李士權 攝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利用本村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優勢,著力開發資源、經營資產、盤活資金、發展物業、擴大服務,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一)圍繞“潛力挖掘”,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
一是資源發包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增收。凡集體資源(資產)承包、租賃經營的,均要采取招標、發包等市場運作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利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發包,最大限度保證資源收益,切實防止暗箱操作。2016年,建湖縣顔單鎮馬路村公開競價發包村集體所有的7263畝蕩灘,一次性收取5年承包金2115萬元,比前5年的上一輪承包凈增加1287萬元。二是推進土地流轉增加土地面積增收。引導農民規模流轉土地,平整田間溝渠路道,新增耕地面積增加集體收入。大豐開發區龍福村積極引導農戶將土地向能人大戶規模流轉,三年來共流轉承包面積590畝,并通過農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80畝,在確保農戶利益的基礎上,村集體每年增加收益7.8萬元。三是結合農村環境治理、村莊整治和河道疏浚等盤活集體水土資源增收。大豐區劉莊鎮勝利村廢溝廢塘較多,結合村莊環境整治,組織機械勞力進行土地復墾整理,增加集體預留發展用地面積24.3畝,對外競價發包,每年村集體可獲經營收入2.5萬元。建湖縣恒濟鎮苗莊村在全村10公里的圩堤上栽植了各種經濟樹木,不但美化了村莊環境,而且給村集體帶來了可觀的林業收入,增加集體收入6.8萬元。四是實施土地整治、萬頃良田工程項目增加土地增收。大豐區大橋鎮聯豐村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新增耕地面積160畝,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6萬元。阜寧縣三灶鎮七灶村實施萬頃良田工程集體土地滲溢1190畝,該村將這部分土地的承包金70%分到農戶,30%作為集體積累,每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7萬元。五是實施土地開發提高土地質量增收。2013年底,省沿海高等級公路建成,涉及到大豐區三龍鎮龍東村段建設征地取土形成4處高低不平的塘地,有近百畝,該村耗資1.5萬元進行整理,形成比較規模的水面84畝,每年獲得收入3.53萬元。建湖縣建陽鎮新陽村將六大塘口圩堤改造達到增高4米,加大承包區設施投入,達到每個塘口通電、通硬質道路、通自來水,通過市場化運作,公開招標由原來的30多萬元一下子升到60多萬元。六是發展實體經濟增加土地資源發包價值。只有養殖效益提高,水土資源發包價格才有可能提高。建湖縣沿河鎮自強村大力推廣魚蟹混養、精養模式,發展高效漁業項目。2015年底,該村將合同到期水面進行招投標,4年的標底價由512萬元,一下子提升到934.4萬元,壯大了集體經濟,給農民群眾帶來實惠。
(二) 圍繞“保值增值”,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
一是盤活存量資產。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閑置辦公用房、學校等不動產,開展租賃經營。鹽都區張莊街道東升村在改革初期就將村組的老廠房、老隊房、老場地予以保存,沒有一賣了之,將倒閉多年的村級鞭炮廠的1000多m2廠房,出租給新升機械廠搞機械加工,年收入8萬元;將倒閉的東升水泥構件廠廠房、辦公室600多平方米及場地,出租給尹佩松搞化糞池加工,年收入3萬元。濱??h陳濤鎮新灘村,利用閑置的原村小學和村部29間房屋,引進客商創辦申達電子廠,不僅每年可獲得4.8萬元租金,還轉移87名勞力進廠打工。二是發展物業經濟。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貨幣性資產轉化為物業經營資產。購建標準廠房。東臺市富安鎮小東村利用征地補償資金160萬元,在北街工業園區購買10畝土地,興建32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新上315變壓器一臺,每年租金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購建門面房。建湖縣近湖街道鎮北村大力發展三產物業,興建的德容裝飾城在全縣是最大的裝飾建材城,內有50間門面房可租賃,年出租收入達100萬元。興建停車場地。濱??h通榆鎮橋南社區把328和204國道交匯處的25畝土地出租辦起了通榆停車場和物流中心,全村有30多戶從事砂石和物流運輸。停車場場地出租年收益3萬元,既增加了村級積累又改善了環境。建設農貿市場。射陽縣海通鎮通興居委會在集鎮區投入150多萬元建設了75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僅此一項,集體每年發包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建設保鮮倉庫。射陽縣合德鎮3個經濟薄弱村在市委幫扶工作隊幫扶下,新建600噸的農產品保鮮倉儲庫出租,每村年租金達9萬元以上。建設游客服務中心。亭湖區黃尖鎮新洋港居委會依托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新建1478平方米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游客服務中心,年底將投入使用,預計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5萬元。三是建設村級創業園區。有條件的地方,利用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征用土地后的集體留用地,在堅守環保、安全門檻前提下,興辦創業園區、工業園區。射陽縣經濟開發區合東居委會兩委班子根據本地實際情況,2014年后,整合本居廠房、場地資源,創建了合東創業園,采取承包和出租的形式,引進小企業進駐園區,現有16家企業進園,廠房和場地租金達46萬元以上,也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四是異地發展增收。通過異地發展、抱團發展,優化整合各村資產、資源、資金,在工業集中區、經濟開發區和城鎮功能區,統籌建設集體經營性物業項目,形成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使村級集體經濟融入到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大局之中。亭湖區五星街道五星村大膽實施到村外發展“飛地工業”的重大戰略決策。2014年,在亭湖青洋經濟區建成五星工業園四幢達2.5萬平米的廠房,一半以上房產屬村集體所有對外租用。五是搭建項目平臺創收。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通過村集體投資入股,2015年成立了“鹽城市茂綠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當年就承做了100多萬元的綠化工程,獲利30多萬元。2016年獲利近100萬元。
(三)圍繞“互利共贏”,發展“合作共享型”集體經濟
村集體牽頭領辦、創辦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勞務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合作組織,增加集體收入。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大豐市西團鎮龍窯村針對農民土地私下流轉不規范、獲益少、后遺癥多的問題,成立了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 2011年以來,通過村級流轉土地2800畝,農民們滿意度高,每年還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多萬元。推進社區股份合作。鹽都區潘黃街道福才社區(原為福才村)2007年4月成立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成立時股本總額為755.48萬元,59%量化給農民。福才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經營產業“退二進三”,實現升級換代。目前集體總資產達到1.1億元,凈資產增加到6000萬元,6年增長了近8倍;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00萬元。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濱??h扶持30個村成立農機合作社,每村幫扶35萬元,其中30萬元購買農機設備、5萬元建設機庫,村集體年收益達5萬元。實施鎮村聯合。東臺市東臺鎮在中小企業創業園專門辟出一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區”,17個村(居)集體投資9000萬元建成標準廠房48幢,已全部出租,年收益10%以上。形成“政府得稅金、村集體得租金、農民得薪金”多贏機制。實施村企聯手。村企產業對接共贏。建湖縣近湖街道鎮南村借助原村辦企業改革,村集體向企業參股經營,參與收益分紅。向江蘇森達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參股3360萬元,年分紅260萬元;在縣高新區液壓科技園投資700多萬元,興建標準廠房5000多平方米,年租金達50多萬元。實施抱團聯動。鹽都區按照“一村帶三村”的思路,堅持“強弱牽手、自愿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放大仰徐、楊侍等多個名村效應,與多個純農村和經濟薄弱村聯動,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帶動集體增收的“雙帶”項目。
(四)圍繞“雙層經營”發展“為農服務型”集體經濟
村集體牽頭興辦各類為農服務實體,開拓服務市場,為農村集中居住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一般農戶提供生產服務、社區服務、后勤保障、土地托管及其它有償服務,增加服務性收入。村集體與農民實現“雙贏”。生產性服務。濱??h濱海港鎮木樓村由村集體組建的四青蔬菜合作社,拓展優質、特色蔬菜種植面積2300多畝,并與龍頭企業協議建立了初加工基地,在培植產業致富農民的基礎上,每年村集體增收5萬元以上。生活性服務。鹽都區張莊街道東升村為加強環境整治,按照區“五位一體”環境整治的要求,成立10人的物業管理隊伍,實施全日制保潔,在服務的前提下按規定收取合理的物業管理費用,不但保證了小區的整潔環境,而且還消化了10個剩余勞力,集體收入達5萬元以上。勞務性服務。成立村級勞務服務隊或村級勞務服務公司,組織農民實施村內項目和外出務工,在中介服務中創收。濱??h蔡橋鎮大汛港村為提高勞務質量,增加勞務收入和集體收入,村里一方面進一步強化勞務合作,一方面以集體形式籌資創辦吊裝隊,建立起20多人的從業隊伍。每年從業人員的收入不少于10萬元,村集體投入收益起初一年近15萬,最多一年收益近30萬元。
(五)圍繞“資本運作”,發展“入股分紅型”集體經濟
在確保風險可控、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村集體積累資金資源,探索對外投資、有償借貸等資本運作,實現“以錢生錢、滾動發展”。土地使用權入股。大豐區大中鎮阜豐村集體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與客商合作開發“瑞豐商業中心”,持有30%的股權,擁有商業店鋪12000平方米,項目投入運營,店鋪租金收入88萬元,實現了村集體資產倍增。入股為農服務組織。投資入股農機合作社、為農服務綜合社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行保底分紅,實現為農服務提升、集體經濟增收“雙贏”。鹽都區秦南鎮秦興村籌資34萬元購買收割機、大型拖拉機入股農機合作社,年獲保底分紅7萬元。入股政府投融資平臺。濱??h2013年組建利群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為32個經濟薄弱村配股3780萬元,三年累計分紅1033萬元。2015年又在立信擔保公司為28個經濟薄弱村配股4000萬元,每年按股本金10%保底分紅。
(六)圍繞“綠色生態”,發展“休閑旅游型”經濟經濟
亭湖區黃尖鎮興農村以“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5年實施的“海上花田”項目,為集體增收7萬元;“停車場”項目,為集體創收8.03萬元;“龍王塘”項目,每年為集體創收2.5萬元。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民共建高標準小康的共享基礎,從鹽城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看,農村集體經濟更是薄弱中的短板。但歸根結底,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發展特別是可持續健康發展,還是一靠政策扶持,二靠制度支撐,三靠產業帶動,四靠人才振興。對此,我們建議:
一是省及其以上財政要繼續實施發展項目上的扶持,力爭做到項目不減、額度不減、力度不減。
二是多出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如土地整理增減掛鉤指標留村使用、稅收優惠等。
三是積極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管理規范性文件,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地位和法人資格。
四是強化農村“三資”業務規范化管理帶動農經隊伍建設。統籌考慮和推動基層農經體系建設與“三資”業務工作,以體系建設促進工作落實,以“三資”業務管理帶動體系建設,用足用好最近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夯實基層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基礎,確保責任和人員落到實處”的有關政策和機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