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委辦公室
聚焦富民增收 聚力脫貧攻堅
江蘇省徐州市委辦公室
去年以來,面對全省近1/4的低收入人口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江蘇省徐州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發揮“三個作用”、推進“兩聚一高”為統領,聚焦富民增收,創新舉措,攻堅克難,精準幫扶,實現了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良好開局。去年市級投入專項資金8089余萬元,相當于上一輪五年扶貧開發投入總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2%,增幅全省第一;實現了20.24萬低收入群眾脫貧,68個經濟薄弱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8萬元,新建改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105個,較好完成省下達的全年目標任務。
徐州把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擺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在全市上下掀起了攻堅克難抓扶貧,凝心聚力奔小康的熱潮。
一是擺上突出位置,用情抓扶貧。
去年初,新的黨政主職到任后,召開的第一個專題會議就是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市委書記與各縣(市)區委書記、鎮黨委書記、村支部書記層層簽訂目標任務責任狀,形成了市、縣、鎮、村四級書記親自抓扶貧的工作格局。去年市級層面召開的扶貧工作動員會、推進會、專題會多達15次,研究出臺了13個扶貧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深入扶貧一線調研扶貧工作,各級領導撲下身子、帶著感情抓扶貧,帶動了全市上下投身扶貧實踐、加大脫貧攻堅的工作熱情。
二是匯聚多方力量,用心齊幫扶。
在全市組織開展“百家機關聯百鎮、千名干部進千村、萬名黨員入萬戶”集中走訪幫扶活動,全面調動市、縣、鎮、村四級和市各部門、駐徐部隊、高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參與扶貧攻堅工作,組織100家市掛鉤幫扶單位、486家縣(市)區掛鉤幫扶單位到全市269個經濟薄弱村掛鉤幫扶,市縣單位掛村幫扶全覆蓋。
三是強化考核問責,用力促落實。
在全省率先出臺對縣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考核的意見,把扶貧工作納入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機關績效考核,層層傳達壓力、推動有效落實。
一是突出產業富民。堅持把培育和發展產業作為扶貧富民的關鍵來抓,大力實施“八項富民工程”,全面落實“十大增收舉措”,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在全市范圍推廣“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搬遷扶貧、小額貨款扶貧、物業租賃扶貧、合作組織帶動扶貧、企業帶動扶貧”等十多種扶貧模式,做到“一戶一舉措、一戶一項目”,戶戶享受扶貧紅利。2016年,全市新增設施農業10.6萬畝,農民人均增收超過3000元;電商從業人員達到32.92萬人,農村電子商務年交易額突破600億元,創建3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縣、16個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數量居全省第一;實施各類扶貧項目816個,收益資金達6816.43萬元,戶均增收2374.8元。
二是強化片區幫扶。把湖西片區作為幫扶的重中之重,編制了《豐縣湖西片區“十三五”整體幫扶規劃》,涵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3大類120個幫扶項目,總投資59.27億元,2016年計劃實施的9.9億元投資和79個項目已按時完成。
三是引導基層創新。在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積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探索模式、積累經驗。睢寧縣在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中,探索形成了“10條8法20例”增收經驗,其中沙集東風淘寶村模式已成為全國品牌;豐縣著力打造“走村串戶”工作法;新沂市推廣阿湖鎮練馬村“互聯網+扶貧”模式,注重扶貧產業模式創新,提高生產經營型項目比重,實現了戶村共同增收目標。
村不強,民難富。徐州采取強有力的針對性舉措,千方百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村強”。
一是著力建好陣地。從2016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總投入20364萬元,按照“七室兩超市一廣場”的功能配置和設計方案、功能設置、施工建設、資金安排、時間進度、驗收審計“六個統一”建設要求,對269個經濟薄弱村綜合服務中心進行全面新建和改建。目前,列入2016年任務的105個綜合服務中心全面完成序時進度。
二是選優配強班子。堅持“雙強”標準,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重點從優秀大學生村官、復退軍人、種養大戶、創業致富能人等群體中選配本領強、作風好、素質優的干部選拔到村“兩委”干部隊伍中來。通過換屆,調整了338名村黨組織書記。從市縣鎮機關單位選派126名“作風硬、懂農業、能吃苦”的優秀黨員干部到軟弱后進和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實現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全覆蓋。
三是選準強村路徑。對269個經濟薄弱村明確了扶持發展資源承包型、資產租賃型、農業開發型、入股分紅型、服務創收型、聯合發展型“六型經濟”發展模式,落實扶持村集體整合盤活各類資產、發展服務型和物業型經濟、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農村電商等九大強村舉措,多渠道增加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全市68個經濟薄弱村村村都有增收項目,集體收入全部達到18萬元以上,其中37個村達到20萬元以上。
重點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因病殘致貧返貧、教育、出行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著力補齊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水平。
一是圍繞看得起病,開展健康扶貧。針對因病殘致貧返貧問題,在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出臺針對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醫療保障的意見。從2017年起,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51億元,對46.1萬低收入人口全額代繳基本醫療保險個人參保費用,對低收入人口在門診、住院的補償標準比一般參保戶各提高10個百分點,將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低保戶同等待遇的醫療救助范圍,極大減輕了貧困人口的醫療負擔,實現了堅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因為看不起病而返貧致貧目標。
二是圍繞上得好學,開展教育扶貧。緊緊圍繞“精準資助”做文章,2016年全市共發放各類資助資金1.735億元,共計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8.38萬人次,全力解決上學難、難上學問題。
三是圍繞方便出行,開展交通扶貧。2016年投入6.5億,完成農村公路661公里,農村公路實現標準化建設;全部行政村均通達農村客運班車,鎮村公交開通率達47.3%,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此外,還針對群眾關注的就業、社保、養老、文化等方面,加大為民辦實事力度,著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徐州陳油坊村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