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晟澤 黃 鑫/江蘇師范大學
創新融資模式 推動金融扶貧
張晟澤 黃 鑫/江蘇師范大學
近年來,江蘇省濱海縣在推進扶貧開發中,創新融資模式,致力搭建小貸公司平臺,推動金融扶貧,為經濟薄弱村的厚積薄發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辟了扶貧開發的新路徑。
(一)經營收入的低基數,亟需尋求高的支撐點。按照上一輪扶貧開發經濟薄弱村篩選、界定的參考標準,結合村“兩委”班子、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等狀況,該縣確定了60個經濟薄弱村。2012~2013年度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重點掛鉤幫扶其中的30個村,遍及全縣14個鎮(區)。據2011年村集體經濟年度統計報表,30個經濟薄弱村的集體收入額度(不含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參差不齊,集體經營性收入所占份額微乎其微:9個村為5萬元左右,1個村近2萬元,3個村在0.5~1萬元,17個村幾乎為零。以農村小貸公司作為新載體,不僅能使經濟薄弱村擁有股權,而且可為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提供穩固引擎。
(二)收入來源的窄渠道,亟需尋求寬的增長面。2008~2011年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期間,濱海4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除財政轉移支付、單位掛鉤幫扶等政策性收入,堆堤發包、水面承包等資源性收入,個別村級資金互助產生的經營性收入外,主要依托標準廠房的租賃受益。雖然此方式可產生 “貧困勞力得薪金、村級集體獲租金、鎮區財政增稅金、投資客商省資金”四方受益的格局,但由于受座落位置、建成體量、落地企業、產業配套、用工待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段時期內標準廠房的出租率、收益率(總投資100萬元左右、占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一幢標準廠房,約定年租金一般為5萬元)尚難達到100%,個別鎮(區)出現資產閑置、村級經營性收入斷檔的現象。就上一輪扶貧開發的經濟薄弱村而言,在有效釋放標準廠房、門面房等資產性收益潛能的同時,只有打開農村金融服務扶貧開發的閘門,才能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的活水源泉。
(三)公共服務的短板塊,亟需尋求長的保障線。作為最基層的村級組織尤其是經濟薄弱村,為農民提供最直接、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往往是硬質道路改造、橋涵閘站等基礎設施。究其原因,雖有村“兩委”班子服務意識和理念缺位的主觀因素,但本質上還是村集體自身積累的“貧瘠”、村級收入的捉襟見肘所致。面對新“八有”的達標要求,村集體經濟如果仍然停留在側重依靠政策性收入層面上,來日勢必會喪失幫扶的優勢、貽誤發展的機遇。借助小貸公司的運營,通過穩定收益路徑和規范管理方式,能夠快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有效提升基層公共服務能力。
充分發揮農村小貸公司的政策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服務“三農”的效能,植入帶動經濟薄弱村經濟發展的要素,聚焦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持續增長,借助上級業務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協調動作,濱海縣傾心實踐、扎實邁步。
第一步,籌建農村小貸公司。經反復篩選、評議、權衡,確定由縣港城城市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縣港城公司)、江蘇歐堡利亞華松實業有限公司(為民營企業)和8個自然人共同發起,于2013年3月經省、市金融辦評審、認定,正式成立濱海縣利群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8億元(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2016年初,注冊資本為7800萬元),其中,縣港城公司的國有股份4240萬元(含工作隊和縣財政出資3780萬元),民營企業及自然人股份6560萬元(2016年初,降至3560萬元)。
第二步,配置村級集體股權。圍繞經濟薄弱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15萬元的指標要求,結合各村目前經營性收入現狀和利群農村小貸公司的收益預期,由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和縣財政各出資1890萬元,為全縣32個經濟薄弱村(工作隊重點掛鉤幫扶30個村,另追加界牌鎮條河、濱淮鎮新墾2個村)配置100萬(3個村)、120萬元(29個村)的股權(共配股3780萬元)。與此同時,為確保經濟薄弱村的長期受益,商定采取固定分紅方式,即從小貸公司正式運營之日起算,第一年按股本金的10%實行分紅,第二年及之后的每年按股本金的12%實行分紅。僅此一項,配股金額為12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年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為12萬~14.4萬元。配股10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在從購置的門面房、興建的標準廠房租賃中獲益的同時,年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15萬元。
第三步,緊密受益使用鏈條。一是明晰權屬職責。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縣港城公司、經濟薄弱村村民委員會五方簽訂協議:縣港城公司行使經營管理職責(委托利群小貸公司經營),村集體是所有者和受益者,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賦予縣財政、扶貧部門承擔監督職能。二是實行專項核算。經濟薄弱村從利群農村小貸公司獲得的分紅收益進入縣委農工辦(扶貧辦)在縣財政設立的村級三項資金專戶,主要用于所在村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及因病、因災致貧或返貧的特困戶的收益(不低于分紅額度的30%,2014年起調為50%,在履行農戶申請、群眾評議、張榜公示、部門審核等程序后,戶均享額度為500~5000元,采取打入農戶“一折通”卡上的撥付方式)、村級基礎設施(道路、橋梁、涵洞、閘站、農田水利設施等)的建設和維護、村內教育和衛生等公益設施建設及維護、村內環境綜合整治等。2013年的125.9萬元,2014年、2015年的各453.6萬元均兌付到位。三是規范使用流程。經濟薄弱村對收益的使用須在經民主議事程序和群眾代表討論并達到公示要求(時間不少于7天)后,編報股權收益使用計劃(需通過村民主理財小組審議),由鎮區農經中心初審,向縣委農工辦(扶貧辦)提交撥款申請表,經核準后方可撥付。四是強化收益管理。出臺《濱海縣經濟薄弱村集體資產收益管理辦法》,明確界定:村集體直接或間接從農村小貸公司股權、標準廠房產權、門面房產權、產業化經營、土地發包等項目中取得的各類資金均作為集體資產收益。通過收益管理觸角的拉長和延伸,蓄積發展正能量、激發內生驅動力。

第四步,強化金融風險防控。一是打造管理團隊。經過網上報名、資格審查、培訓考試等程序確定了7名從業人員,其中從縣域金融部門引進專業人才3名,形成了一支素質過硬、業務嫻熟的經營管理隊伍。二是嚴密放貸程序。無論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還是地方工業成長型的小微企業,無論是專業合作社成員還是能人大戶,對所有客戶群都必須經過產品定位、市場行情、資金用途等眾多細節的嚴密論證,特別是嚴把信用等級關:分別提供借款人、擔保人在人民銀行的征信記錄,詳實取證借款人的婚姻狀況、民事行為及個人債務等信息。三是把控投放額度。按照 “小額、分散”原則,以小額貸款余額之和、“三農”貸款余額之和、貸款期限在3個月以上(12個月以內)的經營性貸款余額之和分別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均不低于70%(即三個不低于70%)為標尺衡量,經過集體評議、擔保抵押等程序后,單筆投放一般在200萬元以內,大多投放數額為30萬~50萬元,從源頭上防范貸款投放隱憂,分散風險。利群農村小貸公司自2013年8月底營業至2016年4月,已向種養領域及縣域小微企業投放貸款756筆、額度為8.36億元,回收637筆、額度為7.32億元,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保持著健康的運行態勢。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促進擴張發展的前提。一是增加設立指標。盡管鼓勵有條件地方創辦小貸公司是目前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一項內容,但由于金融管理部門對新建指標實行宏觀控制,因此在重點幫扶地區應適當增加農村小貸公司的新辦數量。如果確有難度,也可采取參股現有小貸公司的方式,在細化股權設計、約定收益類型等相關條款的前提下,同樣能夠產生借雞生蛋、借船出海的效果。二是鑿開融資渠道。從法理上說,小貸公司是經工商部門批準設立的企業法人,應可以按《公司法》和《貸款通則》享有從銀行融資的權利,并允許同各金融機構依照市場化原則商洽融資額度。目前銀監部門規定小貸公司向銀行融資比例不得超過資本金的50%。如果將其融資限額比例放寬到100%~200%,無疑能使小貸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門檻得以降低。從現實上說,濱海農村小貸公司的配股資金主要是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和縣財政的投入,但由于受資金盤子、地方財力的限制,在保證“三落實”(落實幫扶對象、落實幫扶責任人、落實幫扶項目)、“兩到戶”(項目到戶、資金到戶)向廣度拓展、深度掘進的同時,應擴大省脫貧奔小康財政獎補資金的投向,切塊一定比例用于經濟薄弱村的配股。三是拓展業務范圍。小貸公司在扣除繳納的稅收、運行成本之外,凈收益率大約在12%。就第一年來說,保證經濟薄弱村回饋10%的分紅不存懸念。從第二年起,要達到12%的固定收益,就必須拓展業務范圍,讓其開發、經營擔保業務、代理業務(如保險、應付款保函)等品種,為小貸公司的做大、做強、做久消除業務“橫亙”。四是提供法律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第四條)。與此同時,可以免征、減征的五種類型(第二十七條)尚未包含金融扶貧的載體。在目前經濟挑戰明顯和營改增背景下,如果不從法律層面變更條款,那么小貸公司的收益必然存在一定的“變數”。因此,將與扶貧密切關聯的小貸公司等企業列入免征、減征所得稅的對象應是不可貽誤的法律支撐。
(二)加大全程管理力度是促進規范發展的關鍵。一是在經營管理上,小貸公司不得吸收或變相吸收社會公眾的存款且保持股本結構的合理性、嚴密性,其客戶定位須是銀行能做但不愿做的小農戶、小商戶、小企業,經營策略應立足草根、服務“三農”,著力打造專業精細的小額貸款平臺和銀行金融服務外包平臺,進而牢牢占據農村金融市場的一席之地。二是在受益管理上,省對經濟薄弱村化解債務的優惠政策已使村甩掉歷史包袱,實現輕裝上陣。目前,盡管村級需要實施的項目和興辦的實事仍然較多,所需的資金額度也非小數,但必須嚴控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保障從小貸公司獲得的收益用在刀刃上,堅決杜絕發生新的債務。三是在監督管理上,鎮區農經部門在經濟薄弱村村賬上設立專門科目進行核算,縣委農工辦(扶貧辦)形成年度小貸公司股權收益的使用情況報告,縣財政及審計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審計,邀請上級業務主管部門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風險評估、績效評估。與此同時,建立小貸公司收益及使用的獎懲機制,讓經濟薄弱村的“坐享其成”和自力更生實現雙翼齊飛。
(三)加大綜合施策力度是促進多元發展的保障。一是依托優勢促增收。結合土地治理、環境整治項目的實施,將新增水面、堆堤等資源公開發包。通過市場化方式,興建光伏發電等項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經濟優勢。二是依托服務促增收。在盤活閑置資產、建立 “鳳還巢”基地的同時,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成立合作社、服務公司、勞務中介等載體,通過產業富民,增加服務收入。三是依托合作促增收。運用南北掛鉤、村企結對的政策機遇,促使蘇南新農村建設的先進村、本地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同經濟薄弱村 “聯姻”,借助 “菜籃子” “米袋子”的供給后盾以及商貿合作、共建,不斷調動基層組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為開創精準扶貧新局面、鑄就精準脫貧的新業績添加 “活性劑”和“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