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文,曹文杰,吳秀章,崔 健
(1.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3.北京航空油料技術開發中心)
煤炭直接液化生產噴氣燃料的熱氧化安定性研究
楊 文1,2,曹文杰3,吳秀章1,崔 健3
(1.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3.北京航空油料技術開發中心)
以從煤炭直接液化工藝生產的煤基噴氣燃料和石油基3號噴氣燃料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和測量經過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樣品的顏色、酸值和固體沉積物量,對比分析了兩類噴氣燃料的熱氧化安定性,并且使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研究了兩類噴氣燃料熱氧化過程的差異。結果表明:經過熱氧化后,煤基噴氣燃料在顏色、酸值和固體沉積物量等方面都優于3號噴氣燃料;隨著溫度從160 ℃上升到300 ℃,煤基噴氣燃料的熱氧化程度逐漸加深,并且從200 ℃開始,氧化產物向膠質和沉積物轉變,而3號噴氣燃料的主要熱氧化反應在200 ℃以下就已完成,說明煤基噴氣燃料比石油基噴氣燃料具有更加優異的熱氧化安定性。
煤炭 直接液化 噴氣燃料 熱氧化安定性 光譜
進入21世紀以來,噴氣燃料需求量不斷增長,為了拓寬噴氣燃料的來源、提升噴氣燃料的性能,各種非石油基的噴氣燃料相繼問世。新發展起來的非石油基噴氣燃料主要有生物質噴氣燃料[1]、費-托合成噴氣燃料[2-3]和煤基噴氣燃料[4]。生物質噴氣燃料和費-托合成噴氣燃料的烴類組成與傳統的石油基噴氣燃料基本一致,而煤炭直接液化噴氣燃料在烴類組成上與它們相比顯著不同。由于烴類組成上的差異,煤炭直接液化噴氣燃料在密度、低溫性能和熱穩定性方面比石油基噴氣燃料更加優異,并且被認為是未來高超音速飛機噴氣燃料的首選。我國對煤基噴氣燃料的研究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非常迅速。中國神華集團建成了世界首套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裝置,該裝置從2011年開始商業化穩定運行,到目前為止不但生產出了優質的柴油和石腦油,而且生產出了噴氣燃料[5]。
熱氧化安定性是評價噴氣燃料的關鍵性指標之一[6-7]。本課題對比研究煤炭直接液化噴氣燃料(簡稱煤基噴氣燃料)和石油基3號噴氣燃料在熱氧化安定性方面的差異,通過平行高溫高壓反應器將不同噴氣燃料樣品置于相同熱氧化條件下,觀察并測量經過熱氧化之后樣品的顏色、酸值和固體沉積物量。此外,為探索兩種噴氣燃料熱氧化過程的差異,對熱氧化前后噴氣燃料進行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分析。
1.1 試驗原料
3號噴氣燃料:由加氫裂化工藝生產,其理化性能滿足國標GB 6537—2006要求。
煤基噴氣燃料:由中國神華集團煤直接液化裝置生產。
兩種噴氣燃料的主要理化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此外,采用SHT 0606—2005中間餾分烴類組成測定法(質譜法)分析了噴氣燃料的烴類組成,如表2所示。
將3號噴氣燃料和煤基噴氣燃料以體積比1∶1混合,得到混合噴氣燃料。
1.2 試驗儀器
噴氣燃料的熱氧化試驗在SPL平行反應器中進行。該反應器可以同時將3種噴氣燃料樣品以相同的升溫速率加熱到設定的溫度,從而保證熱氧化條件的一致性。
樣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通過日立U3010 光譜儀進行測定,熒光光譜采用日立F4600 熒光光譜儀測定。
表1 兩種噴氣燃料的理化性能指標
表2 噴氣燃料的烴類組成 φ,%
1.3 試驗方法
分別量取150 mL 3種噴氣燃料倒入3個玻璃杯中,將玻璃杯放入反應釜中。將空氣充入反應器內,待壓力到達0.2 MPa后關閉閥門停止充氣,使反應器內呈空氣飽和的狀態。設定加熱溫度,并設定攪拌轉速為700 rmin。啟動反應釜開始試驗,在反應釜達到設定的加熱溫度后恒溫150 min,待反應釜溫度自然冷卻到室溫后再開展后續實驗。
取100 mL熱氧化后噴氣燃料,使用定量濾紙進行過濾,過濾前首先將濾紙稱重(稱重天平的靈敏度為0.000 1 g),過濾完成后將濾紙放入烘箱,在55 ℃下烘烤2 h,然后將烘烤完的濾紙再次稱重,兩次稱重結果的差值即為100 mL噴氣燃料熱氧化后所產生的固體沉積物量。將過濾后的油樣再根據GBT 3555—1992方法測量賽波特色度。
樣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測量采用1 cm光程的比色皿,選用正庚烷作為參比樣品,掃描波長范圍為300~600 nm,掃描速率為600 nmmin。將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后的樣品直接進行熒光光譜分析,熒光光譜激發波長選用340 nm,光譜掃描范圍為350~650 nm。
噴氣燃料的熱氧化溫度段為300 ℃以下[8-11]。在熱氧化溫度段,噴氣燃料中的烴類物質與溶解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生成過氧化物,隨著反應的加深,這些過氧化物不斷分解產生自由基,最終導致噴氣燃料的顏色發生改變、固體沉積物增加。
2.1 顏色變化
噴氣燃料發生氧化后會生成帶有助色基團的氧化物,因此通過觀察顏色變化可以直觀地判斷其熱氧化安定性。經過100 ℃熱氧化后,3種噴氣燃料的顏色依然保持無色透明(賽式色度都是+30)。從160 ℃開始,3種噴氣燃料經過熱氧化后的顏色都發生了變化,其中煤基噴氣燃料的顏色從無色透明變為淡黃色(賽式色度為+7),此后隨著熱氧化溫度上升,其顏色從淡黃色逐漸變化到深黃色(賽式色度為-3);3號噴氣燃料的顏色從無色透明變為棕色(賽式色度為-12),在200 ℃時顏色變為深棕色,此后顏色略有變淺。對比相同溫度下不同樣品熱氧化后的顏色可知,顏色從淺到深的順序始終為煤基噴氣燃料、混合噴氣燃料、3號噴氣燃料。
煤基噴氣燃料與3號噴氣燃料熱氧化后的顏色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煤基噴氣燃料的硫、氮含量低于3號噴氣燃料,由于噴氣燃料中的膠質主要是一些含氧、硫和氮的化合物,因此經過相同條件的熱氧化后,含硫、氮較少的噴氣燃料的顏色要淺;二是兩者的烴類組成不同,煤基噴氣燃料主要以環烷烴為主,3號噴氣燃料則以鏈烷烴為主,環烷烴和鏈烷烴經過熱氧化后所生成氧化物的有色官能團不同。
2.2 酸值變化
噴氣燃料在氧化過程中會產生酸性中間產物,因此酸值可用來評估噴氣燃料的氧化安定性。圖1為3種噴氣燃料在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的酸值變化。從圖1可以看出,在熱氧化溫度為100 ℃時,3種噴氣燃料的酸值均低于0.015 mgKOHg,依然滿足國家標準要求,其中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最低,3號噴氣燃料的酸值最高。為滿足潤滑性要求,煤基噴氣燃料樣品中加入了環烷酸,其添加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不大于20 mgL)。由于環烷酸的酸值較大,所以其添加量對噴氣燃料酸值有影響,在100 ℃下熱氧化后樣品的酸值差異可能與環烷酸的添加有關。在熱氧化溫度升高到160 ℃時,3種噴氣燃料酸值都急劇上升到0.1 mgKOHg以上,此時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高于3號噴氣燃料。在熱氧化溫度大于160 ℃時,隨溫度升高,3種噴氣燃料的酸值均有所下降,其中3號噴氣燃料和混合噴氣燃料的酸值呈現下降速率小、變化平緩的特點,而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卻呈現下降速率大、變化劇烈的特點。
圖1 3種噴氣燃料在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的酸值變化■—3號噴氣燃料; ●—混合噴氣燃料;▲—煤基噴氣燃料。 圖2同
在熱氧化溫度為100 ℃時,3種噴氣燃料的氧化程度都不深,生成的酸性物質主要為烴類與溶解的部分氧氣反應生成的醛、醇或酮等,或者有部分醛、醇或酮被進一步氧化成有機酸。熱氧化溫度從100 ℃提高到160 ℃時酸值急劇增長,表明3種噴氣燃料都開始加速氧化,有大量的酸性物質生成。此時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超過了3號噴氣燃料,結合前面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的樣品顏色變化,可以解釋為:在160 ℃時3號噴氣燃料中有更多的酸性物質轉化為有色膠質或沉積物,從而使其總酸值降低但是顏色卻更深。熱氧化溫度大于200 ℃后,3種噴氣燃料的酸值都開始下降,說明隨著熱氧化溫度上升,酸性物質越來越不穩定,不斷向穩定的膠質和沉積物轉變。熱氧化溫度大于260 ℃后,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低于3號噴氣燃料,表明此時煤基噴氣燃料中的酸性物質轉化為膠質和沉積物的速率顯著加快。
2.3 固體沉積物變化
噴氣燃料中生成的固體沉積物是影響其熱氧化安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圖2為100 mL噴氣燃料樣品在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產生的固體沉積物量。從圖2可以看出:3種噴氣燃料在100 ℃下熱氧化后,固體沉積物量都很小(小于5 mg);隨著熱氧化溫度上升,3號噴氣燃料的沉積物量先急劇增加然后平穩上升,并且在260 ℃時到達最大值,但在300 ℃時沉積物量急劇下降;相比之下,溫度從100 ℃提高到160 ℃時,煤基噴氣燃料中的沉積物量增幅較小,從160 ℃提高到200 ℃時,沉淀物量增幅較大,此后隨著熱氧化溫度的進一步上升,沉積物量緩慢下降;在熱氧化溫度相同時,煤基噴氣燃料中產生的沉積物量明顯小于3號噴氣燃料。
圖2 3種噴氣燃料在不同溫度下熱氧化后的固體沉積物量變化
煤基噴氣燃料和石油基噴氣燃料經熱氧化生成的固體沉積物量隨熱氧化溫度呈現明顯不同的變化趨勢。由前述酸值變化結果可知,在160 ℃下熱氧化后,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高于3號噴氣燃料,而此時固體沉積物量卻顯著小于3號噴氣燃料,進一步證明了前面的分析結果,即在160 ℃下熱氧化后,3號噴氣燃料中部分氧化生成的酸性物質已經轉變成有色膠質或固體沉積物,所以3號噴氣燃料表現出雖然酸值低,但是顏色更深、固體沉積物量更多的現象。溫度從160 ℃提高到200 ℃時,3種噴氣燃料的酸值都開始下降,而固體沉積物量卻不斷上升,但是此時煤基噴氣燃料的固體沉積物量仍然最低,溫度大于260 ℃后,3種噴氣燃料中的固體沉積物量都明顯下降。這個結果與文獻[8]報道的3號噴氣燃料沉積物量隨熱氧化溫度變化的趨勢一致。該試驗結果也說明,以環烷烴為主的煤基噴氣燃料的熱氧化過程遵循鏈退化分支自由基鏈鎖反應機理。
2.4 光譜分析
圖3 3種噴氣燃料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氧化前。 氧化后: —100 ℃; —160 ℃; —200 ℃; —260 ℃; —300 ℃。圖4同
根據文獻報道[11-13],烴類燃料的吸收光譜中330~400 nm處的吸收歸屬于羰基(C=O)官能團中的n→π*電子躍遷,400 nm以上的吸收歸屬于聚合芳香化合物中電子躍遷。而羰基和聚合芳香化合物是烴類燃料發生熱氧化之后的產物。圖3為3種噴氣燃料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從圖3可以看出:3種未經熱氧化的噴氣燃料的吸收光譜與100 ℃下熱氧化后噴氣燃料的吸收光譜完全重合,說明氧化前后噴氣燃料內部烴類分子官能團的改變非常少,與前面100 ℃下熱氧化后樣品顏色沒有發生改變的結果相一致;當溫度提高到160 ℃時,3種噴氣燃料吸收光譜中330~480 nm處的吸光度急劇增加;當溫度進一步提高到300 ℃時,3號噴氣燃料與混合噴氣燃料的吸光度和光譜形狀改變很小,而煤基噴氣燃料的吸光度和光譜形狀呈現漸進式的變化。
圖4 3種噴氣燃料的熒光發射光譜
圖4為3種噴氣燃料的熒光發射光譜。從圖4可以看出,在熱氧化溫度為100 ℃時,氧化前后煤基噴氣燃料的熒光發射光譜基本一致,而3號噴氣燃料和混合噴氣燃料熱氧化后的熒光發射光譜發射強度和光譜形狀都發生了輕微改變,說明在100 ℃下煤基噴氣燃料基本沒有發生任何氧化反應,而3號噴氣燃料和混合噴氣燃料都發生了小部分的氧化,只是由于程度很小,其顏色和吸收光譜都沒有發生變化。當溫度提高到160 ℃后,3種噴氣燃料的熒光發射光譜都發生了顯著改變,3號噴氣燃料在350 nm處的熒光強度顯著下降,在410~550 nm處的熒光強度開始增加,并且在溫度為260 ℃時,410 nm處的熒光強度超過了未經熱氧化時350 nm處的強度;混合噴氣燃料在350~420 nm處的熒光發射強度先急劇減弱,然后隨著熱氧化溫度的上升而不斷增強,熒光最大發射強度從380 nm紅移到了410 nm,但是在300 ℃時,410 nm處的熒光強度也小于未經熱氧化時350 nm處的熒光發射強度;煤基噴氣燃料在350~450 nm處的熒光發射強度先急劇減弱,然后隨著熱氧化溫度的上升又開始增強,熒光最大發射強度從380 nm紅移到了410 nm,而且熒光光譜的形狀也從兩個小尖峰轉變為只有410 nm處一個尖峰的形狀,此外,經過熱氧化后的最大熒光發射強度始終小于未經熱氧化時350 nm處的熒光發射強度。
綜上所述,煤基噴氣燃料和石油基噴氣燃料的熱氧化過程存在顯著差異。煤基噴氣燃料的主要組分是環烷烴,環烷烴的氧化活化能高于鏈烷烴,因此在100 ℃時,煤基噴氣燃料基本沒有發生氧化,而3號噴氣燃料已經發生小部分氧化。從160 ℃到300 ℃,煤基噴氣燃料中被氧化的烴類數量逐漸增加,并且氧化產物向聚合芳香化合物轉化,由于氧化生成的羰基氧化物和聚合芳香化合物的熒光強度小于環烷烴,因此熱氧化后油品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吸光度逐漸增強,而熒光光譜紅移、發射強度先減弱再增強,并且最大發射強度始終小于未熱氧化油品的最大強度。3號噴氣燃料在160 ℃時大部分的氧化反應就已經完成,隨著溫度繼續提高,氧化產物不斷向膠質、固體沉積物轉變,因此在溫度大于160 ℃后其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基本不變,又由于氧化生成的羰基氧化物或聚合芳香化合物的熒光強度大于鏈烷烴,所以其熒光光譜紅移更多,400 nm以上的熒光強度大于未熱氧化時的強度。
(1) 經過熱氧化后,煤基噴氣燃料顏色改變的程度小于3號噴氣燃料。兩類噴氣燃料的酸值和固體沉積物量隨熱氧化溫度的上升都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雖然熱氧化溫度為160 ℃和200 ℃時,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略高于3號噴氣燃料,但是在200 ℃以上時煤基噴氣燃料的酸值明顯小于3號噴氣燃料。在相同熱氧化溫度下,煤基噴氣燃料產生的固體沉積物量遠少于3號噴氣燃料。
(2)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和熒光發射光譜分析結果表明,煤基噴氣燃料和3號噴氣燃料的熱氧化過程不同。隨著溫度從160 ℃上升到300 ℃,煤基噴氣燃料的熱氧化程度逐漸加深,并且從200 ℃開始,氧化產物向膠質和沉積物轉變。而3號噴氣燃料在160 ℃時主要的氧化反應就已經完成,此時已有部分氧化產物向膠質和沉積物轉變,隨著熱氧化溫度繼續上升,氧化產物不斷向膠質和固體沉積物轉變。煤基噴氣燃料比石油基噴氣燃料具有更加優異的熱氧化安定性
[1] 任海濤,郭放,楊曉奕.中國微藻航空煤油制備潛能及CO2減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5,41(1):1-8
[2] Lamprecht D.Fischer-Tropsch fuel for use by the U.S.military as battlefield-use fuel of the future[J].Energy & Fuels,2007,21(3):1448-1453
[3] 李強.利用鈷基低溫費-托合成油生產噴氣燃料[J].石油煉制與化工,2015,46(1):53-58
[4] 楊文,吳秀章,陳茂山,等.煤基噴氣燃料研究現狀及展望[J].潔凈煤技術,2015,21(5):52-57
[5] 李克健,吳秀章,舒歌平.煤直接液化技術在中國的發展[J].潔凈煤技術,2014,20(2):39-43
[6] 王欣,胡澤祥.高閃點噴氣燃料的熱氧化安定性能研究[J].石油煉制與化工,2013,44(8):80-84
[7] 付偉,韓青飛,陶志平.噴氣燃料中金屬離子對熱安定性的影響[J].石油煉制與化工,2015,46(1):10-14
[8] 范啟明,米鎮濤,于燕,等.高超音速推進用吸熱型烴類燃料的熱穩定性研究[J].燃料化學學報,2002,30(1):78-82
[9] 華磊,許世海,凌川.噴氣燃料氧化規律的探索[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9,25(5):54-57
[10]余金花,李丹,郭永勝,等.吸熱型碳氫燃料的熱氧化安定性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7,34(2):185-188
[11]龔先杰.碳氫燃料模型化合物熱穩定性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2]Commodo M,Wong O,Fabris I,et al.Spectroscopic study of aviation jet fuel thermal oxidative stability[J].Energy & Fuels,2010,24(12):6437-6441
[13]Li Dan,Fang Wenjun,Xing Yan,et al.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thermal-oxidation stability of hydrocarbon fuels[J].Fuel,2008,87(1516):3286-3291
THERMAL OXIDATION STABILITY OF JET FUEL FROM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PROCESS
Yang Wen1, 2, Cao Wenjie3, Wu Xiuzhang1, Cui Jian3
(1.ChinaShenhuaCoaltoLiquidandChemicalCo.Ltd.,Beijing100011;2.StateKeyLaboratoryofHeavyOilProcess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3.ResearchInstituteofAviationOi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oxidative stability of RP-3 jet fuel and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jet fuel, we used the color, acid number and solid deposits as comparison indexes for both jet fue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jet fuels in thermal oxidative process then were analyzed by UV-Vis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jet fuel shows a better thermal oxidation performance than RP-3 jet fuel in color, acid number and solid deposits. The spectra demonstrate that the thermal oxidative reaction in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jet fuel occurs continuously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160—300 ℃, and the oxidative products begin to form resin and asphltene at 200 ℃, while the thermal oxidative reactions in RP-3 already occurs to the stage of resin and asphaltene formation below 200 ℃. It is proved that the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jet fuel possesses excellent thermal oxidative stability.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jet fuel; thermal oxidation stability; spectrum
2016-07-11;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6-09-15。
楊文,工程師,博士后,從事煤制油方面的研究工作。
楊文,E-mail:yangwen@csclc.com。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項目(2012AA0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