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璐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上海 200444)
呼和浩特回族日常禮拜儀式“近音樂”音聲分析
韓 璐
(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上海 200444)
文章記錄了一場呼和浩特五時拜禮拜儀式的全過程,從觀察儀式信仰的性質入手,汲取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的方法,深入呼和浩特回族聚居區進行調研,運用“儀式音聲研究框架”中的核心模型——“音聲聲譜”對其中的音調進行分析整理,展示了呼和浩特回族宗教禮拜儀式音聲的運用及基本形態特點。
呼和浩特;回族;“五時拜”;儀式;儀式音聲
(一)“五時拜”簡述
禮拜是伊斯蘭教基本宗教制度中“五功”之一,是穆斯林向安拉表示敬畏的一種方式。禮拜的場所稱為清真寺,禮拜時由固定的宣禮員呼喚眾穆斯林前來禮拜,由各個清真寺教長(伊瑪目)帶領眾穆斯林進行禮拜。
“五時拜”俗稱“五番拜”,指每一位到達法定年齡的穆斯林男女,每天都必須按時做五次禮拜。五次分別是晨禮,由拂曉至日出前進行。先單禮,即自行完成兩拜圣行拜,再跟隨伊瑪目集體禮兩拜主命拜;晌禮,由中午太陽稍偏至日偏西進行。先單禮四拜圣行拜,再跟隨伊瑪目集體禮四拜主命拜,再單禮兩拜圣行拜;晡禮,在日偏至日落前進行。先禮四拜圣行拜,再跟隨伊瑪目集體禮四拜主命拜;昏禮,在日落至晚霞消失前進行。先跟隨伊瑪目集體禮三拜主命拜,再單禮兩拜圣行拜;宵禮,從晚霞消失至入晨禮之前進行。先單禮四拜圣行拜,再跟隨伊瑪目集體禮四拜主命拜,再禮兩拜圣行拜,最后禮三拜當然拜。
(二)“五時拜”——晌禮儀式音聲實錄
本人于2016年2月18日在呼和浩特清真南寺,對當日“五時拜”禮拜儀式中的晌禮進行了實錄。由于伊斯蘭教教規并沒有規定“五時拜”一定在清真寺內完成,故多數穆斯林選擇在家中潔凈處進行。當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進行晌禮約30人,其中阿訇5人,鄉老3—5人,其余為普通穆斯林,由教長李秀榮阿訇帶領眾穆斯林進行。
下表是整個晌禮禮拜儀式程序的展現及其音聲的運用:

整個晌禮儀式中,以“近語言”的念誦聲和“近音樂”的呼禱聲為主,本人用念誦和呼禱對人聲作一般性分辨,儀式中沒有樂器伴奏。
(一)日常“五時拜”儀式音聲聲譜
在呼和浩特回族日常禮拜儀式中,是沒有樂器伴奏的。除了提醒眾穆斯林到禮拜時間的拉鈴聲,沒有其他的器聲出現。故在此忽略儀式中的器聲,直接從“人聲”入手,運用“聽得到~聽不到”的音聲和音樂的“近音樂性~遠音樂性”兩對音聲形態來分析。(圖1)
晌禮儀式中的人聲包括誦讀《古蘭經》的“近語言”念誦聲和“近音樂”的喚禮呼禱聲。本人站在局外人的研究角度,用“念誦式”和“呼禱式”來對伊斯蘭教禮拜儀式中的人聲作一般性的辨識。“念誦式”風格是一種按照自然語言聲調而稍帶有旋律性的誦讀?!澳钫b式”還可細化為高念和默念兩種。高念是伊瑪目在主命拜中領拜時念誦的贊詞和經文,旋律性不強,音域較窄,主要集中在幾個主干音上,節奏節拍自由,且速度緩慢,多拖腔,注重長音的誦讀,具有強烈的吟誦性和宣教性(譜例1)。默念是主命拜和圣行拜中眾穆斯林的“無聲之心誦”。默念雖然被局外人耳所不覺,但在眾穆斯林的內心中卻是客觀存在的,這種“聽不到”的聲音,進一步完善了“儀式音聲”體系,是不容忽視的。默念既無音調也無旋律,且速度快,是穆斯林內心純粹的祈禱及與真主“安拉”的溝通?!昂舳\式”的音聲,是一種旋律性較強的誦讀方式,主要在外、內宣禮中使用,具有吟唱性和呼喚性。

譜例1 “念誦式”高念

圖1 呼和浩特清真南寺“五時拜”晌禮儀式的音聲聲譜
(二)“五時拜”儀式中“近音樂”音聲的分析
在晌禮儀式中的“近音樂”部分主要包括外、內宣禮。外宣禮是在禮拜開始前,宣禮員在望月樓內高誦宣禮詞,召喚穆斯林前來禮拜,具有極強的招禱性。外宣禮是整個禮拜中具有音調且旋律性最強的音聲(譜例2),是伊斯蘭宗教音樂中最具特色與代表性的。外宣禮因其目的是召喚眾穆斯林前來禮拜,故宣禮員采用獨自高誦的方式,速度緩慢,音調悠揚。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外宣禮在音樂形態上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節奏節拍自由,拖腔在句中、句尾都有運用,旋律起伏不大,以級進為主,基本上是一字多音,旋律線大致是si→do→re→do→si(以C大調調號表示)。

譜例2 呼和浩特清真南寺外宣禮
內宣禮是在禮拜殿內于四拜圣行拜結束后,主命拜之前由宣禮員獨自高誦,號召人們快速排班站成一排,具有提醒的作用。內宣禮具有較強的宣敘性質,速度要比外宣禮快。以呼和浩特清真南寺的晌禮拜內宣禮為例(譜例3),整個音聲展現過程中速度較快,節奏節拍自由,旋律精簡,少拖腔,旋律大量使用了同音反復,以級進為主,偶爾有三度、四度跳進,整個旋律介于敘述性和歌唱性之間,節奏型以連續的八分音符、小切分和三連音為主。它的旋律線大致是fa→sol→la→si→la(C大調調號表示)。

譜例3 呼和浩特清真南寺內宣禮
在以上譜例中可以發現,曲調中的拍子較自由,交替拍子頻頻出現,節奏型較復雜,還存在微分音和無法精確記譜的裝飾性顫音。這些微分音的存在運用阿拉伯音樂理論中的四分之一音和四分之三音可以得到恰當解釋,富有裝飾性的顫音也是阿拉伯音樂的獨特之處。因此,也可以推論呼和浩特禮拜儀式音聲在發展過程中既沿襲了伊斯蘭音調的特點,又結合了呼和浩特回族音樂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特有的地方宗教文化,顯現了呼和浩特回族宗教儀式音聲的獨特價值。
[1]岸邊成雄,郎櫻譯.伊斯蘭音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09).
[2]曹本冶.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11).
[3]白慧中.內蒙古回族歷史研考[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
J60
A
韓璐(1993—),女,回族,內蒙古人,上海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