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峰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鄭州 451191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的不同手術入路效果分析
劉建峰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骨科 鄭州 451191
目的 探討不同手術入路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對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經肘后正中入路和前外側入路實施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仡櫺苑治龌純旱呐R床資料。結果 經前外側入路的手術時間和臨床優良率均顯著優于后正中入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童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常伴有肘關節明顯腫脹,手法復位難度大。經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手術時間短,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良好。
肱骨髁上骨折;內固定;手術入路
兒童由于好動、骨關節脆弱等因素,易發生肱骨髁上骨折,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占肘部骨折的60%[1-2]。由于常并發神經、血管損傷及前臂缺血攣縮等,故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肘部畸形或關節僵硬,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3]。2013-09—2015-09間,本科對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采用經肘后正中入路和前外側入路實施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現對兩種入路的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2例患兒中,男47例、女35例;年齡2~12歲,平均7.6歲。均根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確診。GartlandⅡ型29例,Ⅲ型53例。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兒。患兒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全麻,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觀察組采取前外側入路手術,對照組選擇肘后正中入路手術。逐層切開后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暴露骨折端與內外上髁。屈肘90°行患肢縱行牽引復位并確保復位良好。然后使肘關節提攜角為10°~15°,并輕度外翻。選用直徑1.5~2.0 mm的克氏針行交叉固定。進針位置在內外上髁,固定在骨折端。將針尾剪短折彎并埋于皮下。檢查骨折復位良好、無內外翻及移位等現象且固定牢靠之后,對創面進行止血、沖洗,放置橡皮片引流,逐層縫合切口。術畢使用石膏對肘關節進行外固定,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療效評定標準 以Cassebaum肘關節評分系統[4]評估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肘關節的伸直為0°,伸、屈分別為15°、130°,關節功能恢復良好。良:肘關節伸、屈分別為40°、120°,關節功能恢復較好??桑褐怅P節屈曲<110°,活動范圍>80°?;蛘咔爝_到110°,活動范圍>50°。差:未能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運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時間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為(71.1±5.1)min,觀察組為(56.5±4.2)min, 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對比
手法復位石膏托外固定具有無創優勢。但由于大多患兒局部腫脹較為嚴重,手法復位困難較大,反復手法復位則可能加重局部軟組織損傷,尤其是傷后超過2周才就診的患兒,肘關節已經有部分血腫機化與關節囊攣縮,因而加大手法復位難度,故需實施手術干預。
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是常用的手術方式。肘后正中入路術野清晰、復位操作簡單,但需切開肱三頭肌,暴露尺神經并切開關節囊,創傷較大,并延緩術后肘關節功能鍛煉的時間,影響患兒關節功能的恢復[5]。經前外側入路,手術時間短,且不需要切開肱三頭肌并暴露尺神經,對關節囊損傷小,有利于患兒術后早期進行功能康復鍛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
我們對接受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分別采取前外側入路和肘后正中入路施術。結果顯示:前外側入路的手術時間更短,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為理想。
[1] 程勇.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治療[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5):101.
[2] 李林.改良肘后正中入路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治療GartlandⅢ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海南醫學,2013,24(8):1 196-1 198.
[3] 番子加,王占福,趙加聯,等.肘內側入路克氏針或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5):545-546.
[4] 譚啟騰,孫永建,覃錦耀.經肘內側入路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2,14(9):824-826.
[5] 馮文博,蘇利國,段家波,等.肘內側入路3枚克氏針固定GartlandⅢ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4,31(11):947-949.
(收稿 2017-02-13)
R683.41
B
1077-8991(2017)0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