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紅
摘 要:鄂州市在“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浪潮中,迎來新機遇同時也存在著制約其發展的困境。針對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農資、育產、銷售問題,提出帶動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B2B;農業;經濟
課題:鄂州職業大學校級課題《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2016YBA05)階段性成果
2015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戰略,國務院同時出臺“電商國八條”,標志著中國的“互聯網+農業”走進千家萬戶,普通中國農民也融入互聯網+電子信息科技時代,打破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物流平臺、計算機技術等,開創農業生產新模式與新鏈條,有效提升中國第一生產力。“互聯網+農業”生產新模式的構建能降低農業產出成本和銷售成本,提高農業資源效益整合,拉近農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成功對接生產市場與消費市場,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滯銷問題,減低農民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國家層面“電商國八條”的出臺,刺激商業巨頭和資本的進入,讓“互聯網+農業”站在風口浪尖上,給中國農業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之時,也正是互聯網賦予鄂州市農業發展新時機。
1影響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問題
1、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
鄂州市農業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產業體系,涉及農業生產政策、經濟基礎、耕種習俗、社會文化各方各面,存在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農業問題。“互聯網+農業”導入鄂州農業經濟發展體系,可以解決部份傳統農業問題,但又面臨新的問題。由于中國目前沒有關于“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邊推廣邊探索,很難形成完整有效體系,“互聯網+農業”發展呈片面性、局部性態勢。鄂州市“互聯網+農業”發展也存在政策不明、混亂無序,無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這大大影響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前景。
2、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基礎薄弱
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相對薄弱。一方面由于鄂州市農村青壯年人口常期在外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以中老年為主。這部分群體受教育層面不高,學習能力差、思維僵化,很難接受新事物。許多人根本不會操作電腦,即時少數人接觸了電腦,電腦的運用技術也差,不能滿足“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二方面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農民收入普遍不高,購買能力有限,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不多,對互聯網能有效利用的農戶比率更少。三方面,“互聯網+”引入農業時間短,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還在摸索階段,許多技術不成熟,體系不完美,農業數據資源分割嚴重,數據的有效利用也不高,信息技術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些都在制約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3、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推廣實施中的主要困境
目前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農業生產主要分為三個時期階段,第一階段包括育種、肥料、機具農資采購流通渠道,第二階段為農業生產中期種植、養殖、采摘技術與信息來源,第三階段是農業生產后期加工、商戶、消費者溝通等。每階段在“互聯網+”推廣運作中都有不同的困境與需求點,農資流通中網上采購、農產品流通中網上銷售,農業信息與技術流通中網上技術信息收集困境,B2B的運營技術困境。同時面臨生態農業“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倉儲物流(冷鏈),基礎服務:供應鏈金融、信貸,“互聯網+”B2B平臺三大問題。
2構建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鄂州市經濟的發展,必定要推動第一生產力的發展,有效帶動農村經濟成長的快車。“互聯網+”時代賦予鄂州市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和創新力,借互聯網、大數據,優化農村產業資源整合,升級產業鏈條,拓展農副產品的銷售空間,加快鄂州農業現代化步伐,搶占“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成為鄂州經濟發展新引擎。鄂州市只有解決了困擾“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的瓶頸問題,才能把農業生產與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串聯一體,實現現代農業智能化、便利化、人性化產業升級換代,將信息技術滲透農業生產每個環節,實現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做大做強鄂州市農業產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解決農村閑置人口就業,促進鄂州經濟發展。
1、完善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相關政策體系
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離不開政策體系的支撐,政策體系構建應考慮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戶主要面臨經濟壓力、生產風險壓力、產品保障壓力、市場壓力、流通壓力、技術壓力、成本壓力七坐大山,相關政策體系構建要以解決農民壓力為主,成為農民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強力支撐點。因此首要完善金融、信貸、稅收、保險優惠刺激政策,解決農民經濟、風險、成本壓力;其二完善“互聯網+”招商引資政策,刺激民營資本的投入,特別是大資本電商企業落戶鄂州市,以解決農民市場、流通壓力;其三完善農副產品檢疫、檢測、質量控制、等級評定相關法律法規,以保障農副產品安全生產與銷售,以解決農民產品保障壓力;其四完善農村“互聯網+”培訓相關,以解決農民的技術壓力。
2、豎立“互聯網+”新農村標桿典型
鄂州市開展“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受農戶綜合能力和經濟壓力、生產風險壓力、產品保障壓力、市場壓力、流通壓力、技術壓力、成本壓力影響,很難推廣與落實。為在鄂州市更好推廣、落實“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就需集中本市資源豎立典型性的“互聯網+”新農村標桿,通過成功典型案例向全市宣傳與推廣,同時把相關優惠政策帶進千家萬戶,讓農戶放下壓力包袱,敢于面對新的挑戰。
3、扶持建設“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平臺
“互聯網+”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帶來無限的創造與機會,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幾千年的傳統農業,借助大時代的浪潮,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鄂州市要搶占“互聯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必需依托本市“互聯網+”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扶持民營資本,鼓勵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順風、唯品會這樣大的電商資本的進入,參與本市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和網絡信息服務中心的建設,服務于農資、育產、銷售三個農業生產產業鏈,提升信息化服務品質,融通農業信息平臺的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解決育種、肥料、機具農資采購流通;種植、養殖、采摘技術與信息交互傳遞;加工、商戶、消費者相互溝通。
①、B2B農資采購流通平臺。農民的農業生產離不開農用物資,產出越大,農資需求越大。農資的價格、質量、品類,直接影響農產品成本、產量、品質。建設B2B農資采購流通平臺,為農戶提供了優質農資信息,價格更加合理,選擇更加便利,有效保障農業生產農資需求。②、B2B\B2C農副產品電商交易平臺。傳統的農副農產品的銷售,受信息資源不對稱的困擾,嚴重影響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無暢通渠道銷售,往往導制農副產品的滯銷。“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互聯網上消費,建立B2B\B2C農副產品電商交易平臺,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并具有價格、優質、便利的優勢,促進農產品的網上消費,農副農產品網絡交易量也逐年增長。
③、B2B\B2C農副產品配送平臺。隨著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中國普通民眾的餐桌越來越豐富,餐飲行業發展越來越快,食材采購規模達也逐年增長,民眾和企業希望可以獲得更高效更低成本食材采購配送平臺。
4、造就“互聯網+”新型智慧農民
“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成功之關鍵,在于是否擁有新型智慧農民。只有具備文化、技術、經營能力的智慧農民,才能成為“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柱。為“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成功,必定要造就“互聯網+”新型智慧農民。政府通過優惠政策激勵一批年青、有文化的青年人回歸,并對其系統性的培訓后參與鄂州市“互聯網+”生態農業中,通過成功案例帶動身邊農民加入“互聯網+”的學習。政府與高校、職校共同參與培訓體系建設,共同開發網絡在線教學,把微課、翻轉課堂、信息化課程帶入體系中,利用波紋式影響,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學習,提升綜合能力,逐步造就一批“互聯網+”新型智慧農民,與鄂州市共創“互聯網+”生態農業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涂子沛.大數據.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錢卿.農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和若干建議.上海農村經濟,2012(7)
[3]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9)
[4]周玲.王明宇.“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電商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J].中國商論,2015(5)
[5]劉文軍.運用“瓦聯網+”思維促進黑龍江現代農業快速發展[J].北方經貿,2015(6)
[6]蒲濟.互聯網+農業創新發展新模式:“聚分享”大數據綜合平臺農業布局三部曲叨.經濟,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