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晰 張育楠
摘要:作為一個人口接近十四億的泱泱大國,農業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將脆弱的傳統農業改變為一個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源泉,推動農業取得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持續發展,在2016年經濟新常態的走勢之下,各地方當局增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章以安徽省為例,研究新常態下實行供給側改革政策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新常態;農業結構調整;綠色農業;農產品市場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口紅利衰減、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生與外生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向結構性矛盾,人們的消費需求也發生了本質性變化,更加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僅僅是2015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法的延續,也是專門針對農業發展問題所提出的戰略性舉措。政府希望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中,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作為“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希望能夠找到新的農業發展路徑,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四化”同步。
(二)研究目的
當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正由傳統發展模式,正在向結構更合理的情形改變。我國是農業大國,由于部分地區經濟的落后,大規模使用機械農具的現象還不是很普遍。在生產環節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加工環節大量使用各種添加劑,犧牲一定的生態環境、透支未來。目前安徽省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制度已經實行,本文通過數據,文字等形式分析政策的實施情況。
二、農業供給側理論研究
(一)精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
在經濟全面飛速發展的國際化市場下,著力牽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科技產品,從而收獲更健康利潤更低的農作物。對此,安徽省的“提品質”政策確實有助于提高大部分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但是針對于“去庫存”這一理念,文章認為當下安徽省的農業發展水平并不平均,仍存在某些生產環節較為惡劣的地區。其次,安徽省的政策中雖然中重視了結構改革,從多方面提高效率,但結合舒爾茨理論,文章認為傳統農業已達到較為穩定的生產水平,現更需關注收益率偏低的問題。建議增大物質資本的質量,進而提高農民生產能力。
(二)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政策性糧食收儲
《實施意見》注重突出安徽特色和問題導向,力求具體措施更加務實。推動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體系建設,但與此同時文章認為,加大力度推進農村金融綜合變革的舉措應從“尊重農民自身意愿”出發,實行助推政策的第一步應是密切關注農民切實的需求意愿,單純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以及市場主體參與改革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就像劉易斯理論中闡述的那樣,農業發展應注重發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而才能提升農民購買力,為工業部門經濟增長推波助瀾。
三、安徽省現有農業供給側改革舉措優劣勢分析
201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實施意見》囊括六大部分31項具體內容,規定了120項重點任務的牽頭以及責任單位,主張從發展新理念方向出發解決“三農”所遇難題,以農業現代化為契機,以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為方向標,著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安徽省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生態農業強省扎實進發。
(一)推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
在經濟全面飛速發展的國際化市場下,高度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突破農業發展問題,推動農業穩定快速發展的肯綮所在。對此,《實施意見》針對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補短板幾大方面,提供了諸多全面舉措。具體分析如下。
1. 調結構
政策強調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樹立大食物、大農業理念。文章認為,該項舉措旨在消除安徽省農業現存的結構性問題,要點較為突出,但仍存在加強某些細節的可能性。同時,在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是否可以抓牢原本產業結構的優勢所在,推動產品的“國際化”。
2. 提品質
敢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聯互通的信息平臺。在劉易斯理論中認為農民缺乏專業的知識,不能更有效率地使用高科技產品,從而收獲更健康利潤更低的農作物。對此,安徽省的“提品質”政策確實有助于提高大部分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
3. 補短板
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結合舒爾茨理論,文章認為傳統農業已達到較為穩定的生產水平,現更需關注收益率偏低的問題。建議增大物質資本的質量,進而提高農民生產能力。
(二)優化農民生產環境相關政策
《實施意見》注重突出安徽特色和問題導向,力求具體措施更加務實。文章認為在新時期優化農民的生產環境,需著眼于農民本身,在合理適宜的基礎上培養創新機制。并配以必要的正確績效評價機制,保證農民勞動的可見性和公平性,進而有效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轉移支付掛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實施意見》提出,實現新型美好鄉村建設需要由“以點為主”逐漸向“由點到面”的戰略變革。文章認為,城市資源畢竟有限,一味采用城市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并非上策。而革新就業創業機制,引領勞動力向最需要,最適宜他們的產業方向流動不失為更好的選擇。
四、安徽省現有改革政策實施問題
根據現有的數據:地區生產總值在2015年絕對數為22005.6億元,比上年增長8.7%;2014年絕對數為2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在2015年絕對數為2456.7億元,比上年增長4.2%;2014年絕對數為2392.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糧食2015年產量為3538.1萬噸,比上年增長3.6%;2014年產量為3415.8萬噸,比上年增長4.2%。油菜籽2015年產量為126.3萬噸,比上年增長-1.1%;2014年產量為125.5萬噸,比上年增長-3.5%。油菜籽2015年產量為126.3萬噸,比上年增長-1.1%;2014年產量為125.5萬噸,比上年增長-3.5%。
目前,由于國內糧食生產結構分化欠佳,進口增長、庫存積累、糧食收購政策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安徽省從2015年開始間歇地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如下問題。
(一)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數據中2015年安徽省第一產業的增長率4.2%與第二產業的增長率8.5%比較發現,生活水平的要求逐漸提高。安徽省實施了“提品質,補短板”的改革,但農產品市場供求不匹配,結構性矛盾日益顯著,農產品粗加工、深加工等發展滯后現象逐漸突出,現存產品水平難以滿足城鄉居民相關需求。
(二)成本與效益發展趨勢不對等
數據中油菜籽,棉花等農作物產量增長率為負值,可以判斷,雖然安徽省提出“降成本”的改革方式,但是伴隨著安徽省城鎮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農業產業生產成本急劇攀升。省內農業生產效益日趨下降,陷入了投入增加,產量提升,而虧損擴大的怪圈,政策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成本問題。
以上問題表明,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安徽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政府出臺政策需根據實情及時加以調整,保證政策舉措能夠高效推動省內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在保留原有優勢的同時全方位寬領域促進農業穩步發展。
五、政策改進方向
(一)弱化省內農業結構性矛盾
分析安徽省農業發展現狀我們也得知,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仍是省內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阻礙。雖然前期政策中已經提及了針對“調結構”所進行的改革舉措,但我們認為其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突出,同時更為細節的剖析也較為缺乏。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改革政策,首先要立足于結構矛盾,從優化機制上謀出路。機制調整需源自市場需求。安徽省在市場與商品的銜接,產品分類,質量以及品牌建設較為忽視,致使供給需求相對脫節。安徽省急需根據城鄉居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品類及產業構成,質量水平,農業內部物資循環機體以及農產品區域性構架。在嚴格保證糧食數量生產的同時揚長避短,抓好省內特色優勢產品行業進步,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產業結構越發適應市場供需特征。
(二)對等化農業產業成本與效益發展趨勢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發現“成本與效益”發展趨勢不對等是安徽省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我們認為在革新“成本與效益”這一點上,單純依靠安徽省已有政策中關于“去庫存”、“降成本”類內容的推行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用以在給予農民機會的同時,真正有效地刺激農民投身到改造先輩的傳統農業行動中去。培育知識型新農民,培育以家庭農場、產業聚合體、農民合作社等形式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新生主力軍。促進整體體系發展,專注發展專業型農業、社會型服務組織,保證農業規模經營、精細管理。
(三)引導勞動力區域間轉移,拓展轉移空間
雖然安徽省政府出臺了“轉移支付掛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但應廣泛而有序地引領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廣闊而適宜的生產空間,從而高效地緩解人口過度不適流動。因此提出如下建議,結合我省小農戶加大市場的市場結構的情況,創新產業轉移方式,提升產業轉移層次。安徽省應當瞄準沿江先進產業,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選擇有潛力的產業,制定特色產業集群配置規劃,并靈活選擇產業發展方式,在拉長長三角產業鏈的同時,擴大產業集群的集聚能量。同時,構筑全民創業體系、社會化服務業體系、現代物流體系和融資體系為返鄉創業的進城務工人員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條件。
(四)專注市場拓展,立足培育優質品牌
在前篇劉易斯理論中,發展中國家農業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以及落后的貿易條件,安徽省的較偏僻地區,大規模使用機械農具的現象并非普遍,農業龍頭企業產業雜。堅持走小而精、大而強、品牌響、規格高的新型道路。勞抓供給側改革諸多機遇,從農產品加工品質化、精致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為出發,以大眾創業為不竭動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優化升級。促使農業成為人們滿足自身生活要求的必要供給產業。優質品牌小而少,品牌不精不響成為安徽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阻礙之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通過相關政策扶持對生產管理、產品認證、證后監管等生產環節加以嚴格考察。全面發揮安徽省農業產品資源及生態環境資源優勢,鞏固頂層設計及制度設置。著力將諸如碭山酥梨、宣城蜜棗、六安瓜片、黃山毛峰、歙縣枇杷等產品打造成世界級別農產品品牌。
在綜合考慮安徽省內經濟發展模式的情況下,廣泛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經之路。改革在抓牢市場供求結構的基礎上,更要確立品牌意識,保證產品質量穩中有升,打造規模化生態農業。在正確處理“頂層設計”同“群眾創新”間關系的同時更要樹立以增加優質產品產量為主要導向的績效評價機制,保證改革進程平穩高效。而具體改革情勢,仍需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勇于開拓創新,摸索出一條真正適合自身情況的改革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楊建利.邢嬌陽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4).
[2]江小國.洪功翔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路徑與國際經驗[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
[3]陳錫文.中國農業發展形勢及面臨的挑戰[J].農村經濟,2015(01).
[4]鐘真,孔祥智.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農業政策轉型[J].教學與研究,2015(05).
[5]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02).
[6]李國祥.供給側改革與我國農業發展轉型升級[J].視野,2016(01).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