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語水平是"一體兩翼"之一"翼",是國際化的基礎條件。本文在對國際化認識以及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含義、特征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初步提出財務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思路,以期在”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模式下,實現國際化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財務管理;國際化課程體系
課題來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2016年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編號:2016RC01
所謂”一體兩翼"即“一體”是指以財務管理專業為主體,“兩翼”分別是指外語水平和實踐能力。民辦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全文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以下簡稱廣外南商)為例,按照2016級廣外南商本科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對國際化認識以及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含義、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對財務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進行探討。
1 國際化人才的認識
《漢語大詞典》中對人才的解釋為∶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很多人都有對國際化人才的理解,比如,國內著名的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彭劍鋒認為,國際化人才可以從個體跟組織兩個層面來理解,聯想集團柳傳志認為,國際化人才就是能夠創造國際化效益的人才等,大多數人對國際化人才理解為:能講外語、熟悉國外環境等。
綜合將國際化人才理解為: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次人才。
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七種素質: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
2 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含義及特征
課程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被公認為是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關鍵維度和實現培養具有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
2.1 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含義
課程國際化是從知識全球化的角度出發,全面設計本國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從而使所培養的人才能解決不同文化群體之間交流合作和發展中所遇到的障礙、隔閡和差異,并通過分析比較、鑒別與篩選將他國文化、社會、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國文化中。
迄今為止,課程國際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開設一些國際課程,講授國外科學文化成果,如設立國際稅收、國際法、國際金融等課程;或在傳統的課程中融入國際化內容,如增加國際背景、國際案例、外國文化等;第二階段是開設用外語(主要是英語)講授的課程。第三階段是將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應用到課程的實施中,進一步加深課程的國際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學以外,大部分國家高校的課程國際化程度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
2.2 國際化課程體系的特征
課程國際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文化成果,與本國傳統課程相融合,創建自己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并參與到世界高校課程體系之中;第二,把本國優秀科學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廣,讓外國人認識和理解本國的優秀科學文化成果。
一個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應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的特征:開放性,即該課程體系向世界開放,能迅速反映現代科技、文化、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并不斷調整、優化。共享性,即實現課程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共享,包括設立開放性課程、跨國選修課程、優秀教材的共享、先進教學方法手段的交流等。通用性,即通過國際上認可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標準,使本國的課程、學分得到世界的認可。
3 創建我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國際化的構想
3.1 整體規劃,形成合力,推動課程的國際化建設
我校應將課程國際化納入學校的總體規劃和人才培養目標中,研究實施課程國際化的政策機制,對國際化師資的引進、國際化教材的選用、國際化教學方法的推廣、教學獎勵等方面制定具體政策。組成校級團隊在全校各院系實施和推廣課程國際化,定期召開課程國際化研討會、雙語教學經驗交流會和教學觀摩等等,營造課程國際化的校園氛圍。
3.2 不斷優化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首先,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務管理專業的發展需要,設置跨人文與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綜合性通識教育類課程。例如增設歷史分析和社會分析、文學藝術、外國文化、道德倫理、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其次,強化公共英語教學,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建議在保證大學英語總學時不變的前提下,增加英語強化訓練課程,如英語聽說(第1 學期)、商務英語聽說(第2 學期)、商務英語讀寫(第3-4 學期)。同時開設跨文化交流與比較的課程,例如《東西方文化比較》、《外國歷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經濟史》等,為雙語教學與國際化意識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在專業課中增加雙語教學的比重,適應國內、國外、國際三種環境變換的全球財務的視野,提高對外進行交流的外語能力。從第1 門專業課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雙語教學:管理學和微觀經濟學(第1學期,部分雙語),基礎會計和宏觀經濟學(第2學期,部分雙語),財務會計和金融學(第3學期、雙語),國際金融和財務管理(第4學期、雙語),管理會計(第5學期,雙語),投資學和國際財務管理(第6學期,雙語),國際稅收(第7學期,雙語)。
3.3 加強雙語教學,推動教材和教輔的國際化
雙語教學和全英文教學是培養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議對國際化程度高的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如金融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資本市場、國際財務管理等課程。
對專業性較強、難度較大的選修課程則可以選用翻譯的國外教材或國內優秀教材,中文授課。在雙語教學層次上,建議先從低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開始,隨著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逐步過渡到較高層次的雙語教學模式。在條件成熟時,可在高年級開設的課程中選擇幾門(核心或選修課程)進行全外語型雙語授課。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方式,使學生從心理、能力和英語思維上逐步適應雙語教學模式。此外,在具體的雙語教學實踐中,建議分班教學,即根據學生英語水平高低將英語水平大致相當的學生分在一個班里,接受最適合的雙語教學模式。
建議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加快教材和教輔資料的國際化建設。由于國外出版的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在引進國外教材時要特別注意甄別教材的質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學時,教師要注意結合本土化的內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 大力推廣國際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教學方式
首先,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將導學式、互動式、案例式、研討式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圓桌會議”、“課程論文”和“小組作業”等方式形成“學生自學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鉆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例如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一個教學互動、教學資源、管理和溝通傳播方式的數字化教學環境,為學生開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學習創造條件。
3.5 推進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
培養一支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適應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國際化建設成功的重要保證。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國際師資的加盟,在全球范圍內招聘財務管理專職教師、課程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培養機制,定期選派財務管理教師到英語國家進行強化訓練,回國后盡快開出雙語教學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國際化課程的授課質量;選拔一批有長期出國經歷的教師組成了雙語教學的核心團隊,通過“傳、幫、帶”等方式擴大雙語教學師資隊伍,讓更多的專業教師加入到課程國際化建設之中。
參考文獻
[1]陳雪紅:《財務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建設》,《價值工程》2014年第01月。
作者簡介
吳再芳(1966-),湖北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財務管理系主任,,高級國際財務管理師,會計人員(財務管理)高級技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