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卯寧+樓天紅+何俊杰+鄭曉軍+詹海瀟
摘 要:目前,墻景作為城市展現自身的窗口,在推動城市形象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也重視覺,輕理念;重策劃,輕執行的運作誤區。針對問題,基于CIS理論,從理念傳播、行為規范和視覺識別等方面提出美化策略,并建議抓住嶄新墻體出現、城市理念更新、特殊“事件”發生等CIS理論導入契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內涵建設。
關鍵詞:墻景美化;CIS理論;城市形象;視覺識別
本文為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基金項目“公共環境下墻景美化在杭州城市形象中的價值利用研究——以西湖區墻繪為例”(項目編號:2016R4030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 CIS理論導入墻景美化的可行性
城市形象作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特有本質、價值和底蘊的綜合體現。城市形象塑造,是適應和引領社會新常態、推動社會特色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選擇。
墻景作為城市形象重要的載體,通過圖畫和文字等視覺語言傳播城市形象,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具有較強適應性和多樣化形式等特征。從我國目前大、中城市形象的現狀來看,許多墻繪存在閑置、老舊、趨同、質量低下等狀態,與城市形象極為不符,且缺乏專門的研究與統一規劃,呈現雜亂無章的現象,不利于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面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借鑒城市形象系統理論CIS(City Identity System),導入墻景美化的實踐,對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義。
2 CIS理論導入墻景美化的運作誤區
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新常態時期,不少城市對于CIS理論認識模糊與導入墻景美化的實踐錯位,以至于城市形象塑造能力非常有限。
(一)重視覺,輕理念
目前,墻繪導入CIS理論出現重視覺識別,輕理念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墻景美化不純粹是視覺識別,需要在理念識別和行為識別尋求最佳平衡,從而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和人文生態。CIS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集理念傳播、行為規范、視覺識別于一體?,F在墻景導入CIS系統過分重視視覺識別,輕視乃至淡忘理念傳播。
對于墻景而言,一種穩定而持久的形象力是城市形象的綜合體現。單純的視覺識別操作,只是把CIS當作墻體外在的美化,忽視城市形象的塑造問題,公眾只能從對墻景視覺識別設計的藝術角度獲得視覺美感,而無法升華城市精神的內涵。
(二)重策劃,輕執行
墻景美化CIS手冊編印完成僅僅意味著墻繪設計階段的完成,并沒有結束導入的全過程,在這過程中,墻景美化CIS計劃的實際繪畫是成敗的關鍵。CIS是將城市理念與精神,通過整體傳達系統與社會公眾共享,并使其產生對城市一致的認同與好感。只有繪畫者的執行力提高,行為識別規范才能真正落實,CIS戰略才能真正在墻景中發揮效用。
3 CIS理論導入墻景美化的運作策略
墻景美化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的系統工程,要有承載城市精神的理念傳播、培養城市公民的行為規范和塑造城市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
(一)基石:理念傳播
理念傳播,是墻繪文化的基石。一幅墻繪若沒有理念支撐,其墻體也便失去美化的意義。墻景美化既要滿足市民對城市美化的需求,又要滿足精神文化需要,濃縮城市精神,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城市精神文化。
(二)主導:行為規范
行為規范,是墻繪文化的主導。政府組織和公眾為實現城市形象塑造的目標,要在城市理念統一的基礎上,參與墻景美化,規范自身社會行為,推動各主體積極關注墻景、參與墻景美化與互動城市形象的熱情的形成,產生傳播城市形象的拓式傳播鏈條,提高墻繪傳播力效果。由城市文明辦、人民政府宣傳部等多部門組織,鼓勵文化公司、藝術院校師生、社會公眾等社會主體根據CIS戰略聯動,通過制作墻體美化CIS方案、參與美化墻體等系列工作,更新墻體墻繪內容,形成“疊加效應”。
(三)視覺識別
視覺識別,是墻繪文化的表現。墻繪要突出城市特點,把握墻繪特色,強化整體形象,增強大眾的視覺感受,將其特有的城市精神充分表達出來,形成公眾對該城市的“獨家記憶”。
4 CIS理論導入墻景美化的良好時機
一般來說,當以下幾種情況出現,就是在墻繪中導入CIS最佳導入期。
(一)嶄新墻體出現
這是墻繪導入CIS的最佳時機。當一面新墻體出現時,公民對區域墻體其尚無不利的形象沉淀。新墻體出現后,抓住契機,通過科學有序地導入CIS,形成統一的墻體形象,增強公眾對新墻繪的認同感與向心力,形成“萬墻齊發”之勢。
(二)城市理念更新
城市為適應社會新常態,必須適時地配合新常態下的理念,重整墻繪,打造新的識別系統,消除舊體制不良記憶,提高公眾對城市新發展的歸屬感與自豪感。
(三)特殊“事件”發生
城市以特殊“事件”為抓手,在墻繪中融入城市“事件”符號體系。以2016年9月4日-5日于杭州召開的G20峰會為為例。在杭州西湖、龍井茶等杭州元素的基礎上,具有活力與創新的“峰會特色”“G20印記”等主題墻繪推動杭州城市形象成長,塑造城市新形象,給城市注入新血液,邁向國際舞臺。因此,可以通過特殊“事件”機遇,巧妙借勢,使墻繪得以長期固化,助力城市特有標識加速形成。
參考文獻
[1]何國平.城市形象傳播:框架與策略[J].現代傳播,2010(8):13—17.
[2]莫智勇.創意新媒體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7):148-154.
[3]趙莉.當前城市形象傳播誤區及對策——以杭州為例[J].對外傳播,2011(1):41-42.
[4]陶建杰.城市形象傳播的誤區突破與策略選擇[J].城市問題,2011(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