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王新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物質的豐富,個人理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同時整個社會金融機構不斷更新金融產品,培養高素質的理財規劃師來滿足社會的需求。如何根據一生的收入和支出來合理的安排不同生命階段的支出和存儲,通過規劃達到生命周期各階段效用最大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議題。文章結合生命周期理財理論探討不同階段的理財對策,以期給公民提供好的建議。
關鍵詞:生命周期理財理論;個人理財規劃;理財方式
一、生命周期理財理論簡介
生命周期應用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個人的生命周期也可以說企業的生命周期還可以指行業的生命周期,在心理學上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的生命周期,我們這里講的主要是個人的生命周期,也就是指個人出生、成長、衰老、生病和死亡的過程。
生命周期理財理論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論提出來的,根據生命周期的特點結合個人在不同階段理財的方式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財理論。在生命周期理財理論中學者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是個人的財富水平不僅取決與生命結束時所擁有的財富水平,還與整個生命期間對商品的消費有很大的關系。在不同的階段我們創造財富同時我們也為我們的生活消耗財富,財富的積累是動態的過程,所以銀行應提供貫穿于生命周期的理財產品。
二是個人不同的生命階段創造財富的能力不同,對財富的渴求程度也不同。我們應根據不同的階段的消費和創造財富特點制定合理的投資規劃和養老規劃,從而使自己的一生均衡資源,不至于缺乏。
三是個人的勞動收入的水平、風險和穩定性是我們進行理財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如果收入比較高并且比較穩定,我們就有更多的資金去理財,去用于不同的階段支配,特別對于一些行業,吃青春飯,那就要均衡不同的生命階段。
其實不管哪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是不同的,個人不同的階段就是不同的財務生命周期,基于不同的財務生命周期我們應當制定不同的理財規劃。
二、不同生命階段的理財對策
一般我們從心理學上把個人的生命周期分為出生、成長、衰老、生病和死亡四個階段,在這里我們再進行具體的細分,它包括青少年、單身、家庭積累、子女成長、家庭成熟五個階段,下面我們就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理財對策。
青少年介于童年與成年之間,是汲取知識和快速成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青少年擁有的財富很少,大部分都來自于父母,很少自己獲取收入,基于此很多學者都認為青少年階段無需理財。我相信大部分人并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在這一階段是培養理財觀念和意識的黃金階段,雖然沒有財富但是我們應當給于理財的意識。對于金融理財產品提供者來說也應抓住這段時間,讓青少年熟悉自己的產品,了解理財的重要意義。
單身階段是指未婚的成年人,在這一階段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都能通過勞動獲取回報,當年因為初期經驗不豐富、工作時間短所以收入并不會很高,但在這一階段因為沒有成立家庭總的來說消費支出少。所以這一階段呈現出收入不高支出不高的特點。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這一階段選擇的理財產品比較多,可以進行少量股票投資適當進行債券基金的投資,當然在這一階段還要為下一階段成立家庭儲備財富。
家庭積累階段是新婚后到養育子女這一階段,這時候已經成立家庭,個人的開支可能會增多同時收入也有一定的增長。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為了家庭開支做一些理財,我們可以購買一些低風險的基金等理財產品,同時我們也要為我們的下一代儲備財富。
子女成長階段一般是指從子女出生到成人工作這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于支付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費用。而還在成長的階段每年的費用幾乎是均衡的,根據相關調查孩子在出生初期和接受高等教育階段花費最高,但是每年的花費相對比較均衡。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針對子女成長買一些保本低風險理財產品。
家庭成熟階段是指自己事業有成子女花費較少的這一階段,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一般會取得更高的收入,而此階段一般花費比較少。這時候我們就會有閑置的財富進行投資。高風險與低風險相結合,可以買一點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同時這時候也要為自己退休后的養老儲備資金。
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收入支出特點,我們應針對不同的特點進行理財。
三、理財注意事項
通過不同階段創造財富我們合理支配,進行適當投資理財為我們創造最大的效用。但是在理財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注意。
一是了解風險,我們知道一般高風險高收益,不同的人對風險的喜好也不一樣。我們不能把資金放在一個籃子里,要會分散風險,盡量不要選擇單一的理財產品。
二是要有好的心態,心態表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你才能每天保持飽滿的心情。同時我們要有好的心態去面對投資理財過程中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云虹嵩,王喜榮.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個人理財策略研究[J].會計之友,2009(05).
[2]張云,李晴.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個人理財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04).
[3]胡太行.淺析家庭投資理財的現狀和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09).
(作者單位: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會計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