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要]問題鏈教學法是一種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線索展開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切合當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本文以“概論”課中的“社會主義的本質”一節為例,通過教學實例展示問題鏈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價值。
[關鍵詞]問題鏈教學模式;思想政治課教學;社會主義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549(2017)05-0104-02
一、問題鏈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意義
問題鏈教學法基于前蘇聯教科院院士馬赫穆托夫的“問題教學”理論,是通過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對于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教學問題,并組織學生為解決教學問題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和成果,而且還要知曉這些知識和成果獲得的過程、方法和途徑,以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新性。
問題鏈教學法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設計問題情境,凸顯問題意識,完成生活情境與學習情境的統一;通過知識問題化,將授課知識點分解轉化為具體問題,形成環環相扣、層層深化、因果關系逐次遞進的“問題鏈”,強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圖譜,系統完整的理解所學理論。問題鏈教學法的實施,有利于把落實知識點和培養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全面完善和發展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利于營造和諧良好的教學氣氛,通過師生間情感交流,思想互動,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和創造性思考與學習。
二、教學設計案例:社會主義的本質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課是高校思政“概論”課的第六章第一節,下設“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和科學內涵”,“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要意義”兩目。2015年教材修訂時未涉及本節,體現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本節課所講述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核心,是全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基礎,也是鄧小平理論正式形成為一個科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標志,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從教學實踐上看,經過第五章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那么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下一個疑問:“究竟什么才是社會主義、怎樣才能建設社會主義?”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有針對性地解釋清楚學生心中所疑惑的幾個關鍵性問題,解疑釋惑,方才能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與掌握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只有教師切實教好這節課,學生切實學好這節課,才能為下一節課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課內容在全書中處于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設計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第一,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及其提出的過程;深刻體會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性、創新性、概括性和針對性;切實把握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二,能力目標:通過教學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有針對性的回應質疑、反駁謬論、糾正誤解、消除歧見,增強對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理解與認同。
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所彰顯的社會主義價值目標與維度,所蘊涵的富強、公平、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結合教學和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點為:完整準確的理解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
根據教學實踐,確定本節課的三個教學難點:第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相對于傳統社會主義觀的科學性與創新性;第二,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三,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的“消滅剝削”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現行政策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內容與邏輯結構設計
1.總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采取“問題鏈教學模式”,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展開課堂教學。首先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確定教學核心問題——如何完整準確地理解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
其次,圍繞課程核心問題,進一步對“一節兩目”的教材體例分解轉化,將教學知識點凝練為三個問題,形成的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化、因果關系逐次遞進的“問題鏈”,完成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實現教法由照本宣科型向解疑釋惑轉換。
2.課程導入
教師引用最近媒體一篇《印度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報道,向學生提出問題,談談如何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是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則進一步指出,此問題關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提煉出理論問題,營造問題情境,創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成新課的導入。
3.課程第一部分教學
教師首先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出本節課的核心內容——鄧小平理論的判斷標準: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然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真實生活場景圖片,要求學生運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去判斷印度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貧困,兩極分化的印度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教師進一步分析,不少人為什么會誤判印度是社會主義國家,根源在于他們還囿于傳統社會主義觀,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本質的制度特征(如計劃經濟,公有制等)是否等同于社會主義的本質?顯然,兩者并不等同。
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運用對比法揭示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傳統社會主義觀兩者的不同之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對社會主義的最根本性質的概括,而傳統社會主義觀所關注的焦點僅僅局限于社會主義最根本性質的外在表現。最后,學生就自然得出一個結論:鄧小平從更高更深的層次上,概括出社會主義的更高級更本質的本質屬性,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4.課程第二部分教學
教師首先隨機提問學生,要求復述第一部分所學習的“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內容,同時進一步提出問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未提及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否意味著否定或者排除了公有制?”在促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的基礎上,以問啟知,推動教學進程自然向下一個知識點延伸。
其次,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設置教學情境,列舉建國以來對公有制的兩種典型錯誤觀念,第一種是片面強調公有制,盲目擴大公有制的范圍;第二種是鼓吹私有化。教師進而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認識公有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上,我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再次,教師發揮引領作用,剖析關鍵問題,明確指出: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包括生產力問題,又包括社會關系問題兩個層次,必須給予完整準確的理解。一旦割裂兩者之間的聯系,必定會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產生種種誤讀。而這些誤讀又會突出地表現在對公有制的認知態度上。因此,必須將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給予全面、準確的理解。教師要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應有的價值引領功能,公有制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最可靠制度保證,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私有化等錯誤觀點。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無須將所有特征一一羅列出來。
5.課程第三部分教學
首先,教師請學生思考當前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大學生創業,與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強調“消滅剝削”是否有矛盾?
其次,剖析關鍵問題,進行思想引導,提出: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的批判,是基于抽象的倫理道德原則,還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標準?答案顯而易見,是基于客觀的生產力標準。教師再進一步分析總結,指出剝削現象在我國當今社會中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展生產力,這一點我們不能違心的否認,更不能刻意回避;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剝削,但消滅剝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指出:政策容忍并不代表價值認同。剝削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但是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剝削萬歲論”,“剝削有利論”。
6.課程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過程,鞏固所知識點,并指出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也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