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愛鵬+解浩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對于貫徹落實“十三五”發展戰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1 創新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但稱不上是經濟強國,原因之一是我們的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將創新發展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由中國面臨的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變化、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形勢所決定的。在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這一難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發展。一要抓住科技創新制高點。要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創新環境和氛圍,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二要實現發展動力新轉換。要通過技術、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從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主導發展轉為創新驅動發展。三要建設現代產業新體系。要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2 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經過改革開放 30 多年的發展,整體上我國綜合國力有了較大幅度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大跨越。但是,不可否認,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的理念,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發展后勁。
增強發展協調性,關鍵是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優勢和問題各異。只有善于辯證思維,既突出重點,也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協調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一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要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內地的關系,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支持老、少、邊、貧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人與自然和諧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二要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要堅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道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和機制。三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3 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狀況不僅成為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因素,更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色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充滿活力和后勁的發展。只有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使發展可持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二要推動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要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共進,積極發展節能產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要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嚴格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4 開放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30多年來,我國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形成了開放型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各國經濟相互交融成為命運共同體,要求我國進一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努力把我國開放型經濟提升到新水平。
只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要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二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各國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三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要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建立更加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5 共享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的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3 億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發揮著創造性作用,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力量,也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共同享有發展的成就,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共享發展,關鍵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一要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二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通過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縮小收入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
參考文獻
[1]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 -11-04
[2]牛余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J].共產黨員,2016(03).
[3]楊信禮,何海燕.深刻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價值取向[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06).
作者簡介
岳愛鵬(1991-),男,河北邢臺人,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
解浩(1990-),男,河北廊坊人,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