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陳志軍 伍志健 馮朝毅 梁顯球 黃紹賢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肇慶 526060)
腓骨上段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
余斌 陳志軍 伍志健 馮朝毅 梁顯球 黃紹賢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肇慶 526060)
目的:探究腓骨上段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關節鏡清理治療,觀察組給予腓骨上段截骨聯合關節鏡清理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在術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在術后3個月、半年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腓骨上段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良好,手術創傷小,患者疼痛輕,術后恢復快。
骨性關節炎;腓骨上段截骨;膝關節功能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多見,是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病變,以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且無特效治療藥物[1]。本課題組采用腓骨上段截骨聯合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8例,女22例;年齡58~80歲,平均年齡(67.5±4.3)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4.0±1.3)年。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67.8±4.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3)病程半年以上,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4)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膝關節內側疼痛為主要癥狀,力線內翻,經X線有內側間隙變窄;(5)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造血系統疾病、手術禁忌癥、風濕性關節炎等合并癥。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行關節鏡治療。完善術前準備,在關節鏡輔助下,清除腔內磨損軟骨碎片、脫落碎屑,將增生物、游離體取出,清除出現炎性增生的滑膜組織,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
1.2.2 觀察組在關節鏡基礎上行腓骨上段截骨治療。以“四指三段法”定位腓骨中上1/3段,入路選擇為腓骨后外側;切開皮膚,深度直至前筋膜層,經腓骨長短肌與比目魚肌間隙進入,暴露手術區域;用骨鑿在患者腓骨小頭下方約8 cm處截除2 cm左右的腓骨段;使用骨蠟封堵上下兩斷端,止血,放置橡皮引流條,逐層縫合切口并以無菌敷料包扎。所有患者于術后根據自身情況酌情進行行走,佩戴膝關節支具。術后1周后行X線檢查了解關節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半年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膝關節功能評估采用HSS評分、KSS評分進行,主要評估患者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兩個評分總分各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恢復越好。以VAS疼痛評分觀察患者術后運動、靜息時的疼痛程度。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疼痛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分,±s)
2.2 兩組患者KS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KS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K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KS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KSS評分比較(分,±s)
2.3兩組患者HS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HS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HS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HSS評分比較(分,±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多容易出現關節功能障礙,若治療不及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藥物、針灸、手術為常用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只能短期緩解癥狀,單一的關節鏡治療效果也不理想。近幾年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隨著人體年齡增加,骨質出現疏松,在體重負荷作用下膝關節平臺會出現沉降[3]。由于膝關節承重以內側平臺承重為主,長時間內外側脛骨平臺不均勻沉降,會導致負重點逐漸內移,造成內側負荷加重,病情加重,影響患肢功能障礙。有研究指出[4],通過截除腓骨上段1~2 cm長度骨段,能減弱腓骨對脛骨外側平臺支撐,改變膝關節負重力線,延緩疾病發展、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且操作簡單,安全性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腓骨上段截骨能有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腓骨上段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良好,能適當改變肢體生物力線,減輕關節內側負荷,緩解患者疼痛,使小腿彎曲不再加重,有效延長膝關節壽命。且手術創傷小,患者疼痛輕,術后恢復快。
[1]張英澤,李存詳,李冀東,等.不均勻沉降在膝關節退變及內翻過程中機制的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2):218-219
[2]陳偉,秦迪,吳濤,等.應用腓骨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優良的機制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6):726-727
[3]曹永平,關振鵬,馬慶軍,譯.循證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485-491
[4]楊延江,鄭占樂,李坤,等.腓骨高位截骨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解剖學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6):724-725
R687.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2.012
2017-01-16)
廣東省肇慶市科技創新指導項目課題(編號:20150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