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斌+李學民
新疆醫科大學
【摘要】高校學生參加校外培訓已經是較為普遍也是由來已久的現象,新疆的高校校外培訓也不例外,而且有其本土需求,也有其本土特色,對于新疆高校大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情況進行調查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基于對前期相關研究的梳理,發掘該領域進一步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前景,探討此類研究在不同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新疆高校 校外培訓 研究意義
一、引言
“校外培訓”這個術語是大眾對校外教育培訓或輔導機構的統稱,其中常被引用的一個定義是“校外培訓是由企業單位、社會組織或人員組織的一種旨在滿足學生特定需求的社會培訓活動,該活動不受國家財政資金支持” 。校外培訓作為一股社會教育機構所帶動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被認為是承擔了補充校內教學的角色,因為校外培訓的出現迎合了一部分學生與學生家長等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心理,而且在近年,各培訓機構順勢發展了其獨具特色的社會生存模式,這些模式是使其處于不易被取代的地位和狀態,也因此,有些專家認為校外培訓機構在一定時間里是要和校內教學一起起著為社會不斷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作用的。另一方面,校外培訓也成了映射學校校內教育的一面反光鏡或是凸透鏡,它既能反映或透視學校教育的發展,也能促進學校教學管理反思從而加以改進,還能促進社會和學?;ハ嘧饔脕韮灮逃Y源。
二、研究趨勢
先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學校外培訓,這個群體的學生由于年齡層次低,參加培訓的選擇權多受其家長的影響,而該類研究可以以掌握了相對較多選擇權的高校成年大學生為對象,他們的選擇跟下一階段的職業定位還有學業或深造方面有一定的聯系,這些學生做出的選擇也更貼近于社會需求,與社會經濟活動聯系更加緊密,也是值得關注的。
每當提到校外培訓時,研究者們的突出話題就指向英語,實際上,學生參加校外培訓也有很多其他科目方面的培訓需求,比如,新疆接壤國家的語言因為有一定的實用性而且可以直接為當地的經濟交流活動服務,也是學生們參加校外培訓所選的科目之一,還有很多其它科目是跟技術和學生興趣相關的,這些也都是新疆當地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的內容。其他科目與英語培訓的區別和共同點都將反應高校課堂的一些具體狀況,這些方面的信息也都是值得發掘和探討的。
先前的研究大多以現狀調查為其終結點,反映單一時期或者是過往時期的情況,后期該類課題可以配有個案研究,關注學生參加培訓前后的變化。該類研究可以試著實施歷時調查,追蹤進行試點改革后學生的評價及影響,這些這樣的數據的匯集都會為近期及長期的教學與管理調整提供重要的數據。
新疆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和多民族聚居的社會環境,決定了自己的校外培訓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本土特征,比如校外培訓機構中有以民族語講授相關課程的項目,這樣的項目所招到生源數目也不小,還有專門提供民族語言學習的培訓,這些在先前的研究中是被建議和期望開展的內容。那么,相關調查所使用的問卷的設計上就得有有別于先前研究的調整。一方面是語言上要調整到適于研究對象的水平,必要時需要翻譯成學生的母語;另一方面,是問卷的內容方面要做必要的刪減和補充,尤其是要增加學生民族、學習背景、學習需求和關于對現有課堂教學的評價等內容。
據此,該領域的研究發展趨勢也就越來越清晰了。第一,重點從研究培訓機構的運作模式向發掘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需求進發,該類研究可以把學生需求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使教學調整的風向標中增加了一方面的必要指數;第二,研究的對象不再僅限于中小學生,需要拓展到更廣的年齡層面,也就是心智相對更為成熟的學生群體及其相關的教學和管理人員;第三,對于有特殊地域特征的教育機構,其具體情況也亟待具體研究和具體對待。這些也正是該類研究可以的努力方向,即開展新疆這個地區的高校里的相關調查,尤其是關于教師對于大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情況的了解和所持態度,還有關于民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傾向特征等研究。
三、研究意義
在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對校外培訓的調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在新疆高校開展此項研究也有其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是學校教學層面。這樣的調查研究有助于為進一步的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信息。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使其提供的教學服務更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相應能力的,那么改革的主體目標也是以學生為核心的。新疆高校所招收的主要是來源于新疆本地的學生和部分內地的學生,學生的種類相對較多,主要包括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民族學生又根據其學習背景不同分為民考漢、民考民和雙語生等,漢族學生也有漢考民的學生,對于這么多種類型的學生開展教學是需要不斷摸索和調整的,也是新疆教育不斷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近期又陸續開始實驗采用民漢合班上課的模式,在教學中也一定會出現新的挑戰,學生也會面臨新的問題。從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調查中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實際需求,有可能這些需求是校內課程設置中忽略的或是缺失的未能關注到的,在了解到這些具體信息后,校內課程也就有了調整的依據。
其次是學校咨詢層面。學生參加這些校外培訓前大多都會傾向于先咨詢一下學校里的教師,因為這些教師是學生認識的也相對較為熟悉的人,而且取得教師資格的老師們也是某一特定領域了解較為全面的專業人員,能夠提供較為權威的信息給學生,也屬于學生較為信任的人。所以教師應該是咨詢對象的首選,那么教師就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的儲備,明確怎樣給學生提供咨詢信息,知道該不該、還有應該怎樣給予積極的干預和引導,目前教師是否有這個意識,是否具備這些相應的科學引導能力,都是需要有研究探查清楚的。如果學生未能尋求到或并未尋求自己的教師給建議,就會進而轉向自己周圍的同齡人,同齡人所給出的信息有可能是切身體會的也有可能是比較個人的也或許是較為片面的看法,如果周圍的同學也沒能給出應有的反映,那么學生受到那些培訓機構的各種宣傳的直接影響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如果教師的實際態度和處理方式等相關反映都搞清楚了,接下來學校的工作任務也就會更加明確,研究者們和管理工作人員也就可以提供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協助了。
第三是學校管理層面。該類研究也會幫助自己學校教育工作者正視現階段教學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對于不利因素做到及時知情,并及時找應對策略,進而提高學生的在校學習效果。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主要從宏觀方面給予指示,學校管理層對教學調整的支持度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改革的進程和成效,所以教師們都希望學校能通過此課題更好地扶持教師工作。而且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和實施主體,在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了解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具體需求,實現校內課堂教學與課外培訓很好的結合起來,為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而服務。
第四是社會監管層面。該類研究為新疆的文化安全及政治安全提供相關數據,有利于減輕新疆的社會管理壓力。因為學生在校進行學習是處于較為適宜監測和管理的范圍之內,但是當學生不斷涌入校外培訓機構時,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會使學校與社會管理陷入一種擔憂與焦慮,所以該類研究也旨在幫助學校盡可能多地吸引學生回歸到學校正規的系統的教育模式中,減少社會監管負荷。
第五是社會教育資源層面。該類研究有利于教育資源趨于實現更合理的整合。對于那些通過現有條件加以調整之后也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方面,還有校外培訓那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和角色,學校和教師需要更加有意識地去弄清楚,從而探尋合適的方法來對學生加以必要的引導,使校外培訓與校內教學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
四、結語
開展該類研究可以促使新疆高校的學校管理更趨于合理化,使課程設置更加系統和長遠劃,避免消極或籠統地對待和處理新疆高校學生參加校外培訓這種現象和行為。弄清楚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傾向,了解其運作模式,探討其特征,力爭對于學生選擇校外培訓做到加以適當的和科學的引導,促進校內教學與管理的良性的和穩步的調整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志敏.中小學校外培訓質量保障研究[D].山東大學,2014.
[2]徐莉.中小學校外培訓亂象治理研究-基于學習型社會建設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4(05):6-9.
【課題】2014年新疆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功能目的論視角下醫學論文英譯摘要研究”(2014XYDSK13);2015-2017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基于邊際效用及貝勃定律的新疆高校雙語與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XJYYBKXM2015-07);2015年教育部規劃課題“新疆少數民族的家庭語言規劃研究”(15YJA740059)。
作者簡介:
朱洪斌,翻譯及語言教學,新疆醫科大學,講師。
李學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新疆醫科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