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靜
鄉鎮工作通常被形象地描述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以體現其綜合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具體而言,鄉鎮干部所承擔的事務不僅包括自上而下的上級任務(綜合治理、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等),而且包括一些突發性的事件,如禽流感、防洪、抗旱、抗雪災等,更包括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但又細如牛毛、五花八門的瑣事。
而這些瑣事在外人看來似乎無關緊要,但對于每一位訴求者而言卻是“大事”。況且,基層老百姓歷來就有訴求政府的合理性觀念,即“有問題、有困難,找政府”的政治文化,而在“百姓事、無小事”的國家意識形態宣傳中,基層政府也負有回應老百姓合理訴求的責任,負有把“小事”、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基層的責任。
基層政府因此需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如果基層治理中的小事解決好,老百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日漸積累起“怨氣”,一些“小事”就會拖成“大事”。所以,鄉鎮干部在基層工作中的作用就類似于一根“針”,不僅要將上面的“千條線”穿起來,而且還要對鄉村社會的“小事”進行“擺平理順”。鄉鎮干部也因此被稱為“多面手”、復合式人才。
綜上所述,鄉鎮干部不僅收入低、地位低,而且處于“事多、權小、利少、責大”的組織困境中。
鄉鎮干部是基層治理的主體,是鄉鎮政府運行的主要動力,在國家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此,針對鄉鎮干部的生存狀態、工作環境和工作積極性等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舉措就顯得很有意義,也很有必要。首先最為關鍵的舉措應該是上級政府和公眾要給予鄉鎮干部更多的信任和理解,以重塑鄉鎮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改善鄉鎮干部的公共形象。
其次要幫助鄉鎮干部走出“權小、利少、事多、責大”的組織困境,使鄉鎮干部既有能力應對自上而下的目標任務,又能積極回應民眾自下而上的各類“小事”。事實上,在“權小、利少、事多、責大”的組織困境中,鄉鎮干部只能圍繞上級的中心工作,完成上級的硬指標,幾乎不關注鄉村社會的“小事”,使鄉鎮干部離基層老百姓越來越遠。
最后,鄉鎮政府不能僅僅建設成為規范化、標準化的科層組織,還應該與鄉村社會和鄉村工作的特點相適應。因為科層組織具有專業化、部門化的特點,而鄉村社會和鄉村治理問題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瑣碎性的特點,農民的許多訴求往往不是某個專業部門能對接得了的,而是需要依靠鄉鎮“多面手”的功能。此外,科層組織有繁文縟節、刻板僵化、相互推諉、自保自利、效率低下的毛病,這難以適應變遷中的鄉村社會,更不能有效地回應基層老百姓的瑣事。(作者系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來源:中央黨校《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雜志,有刪減)(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