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常溫下是固體或液體,沸點高、揮發性低、難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和有機溶劑,主要用于染料及醫藥合成、化學試劑制造,以及橡膠、炸藥、涂料、鞋油、油墨、香料、農藥、塑料等化學工業。這類化合物在生產過程中以粉塵或蒸氣形態直接或間接污染皮膚,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經呼吸道吸入也可引起中毒;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少見。這類可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合物主要如下:
苯胺類。苯胺、氯苯胺、3氯2甲基苯胺、鄰乙基苯胺、三氟苯胺、二氟苯胺、苯胺基乙腈、對異丙基苯胺、亞甲基雙苯胺、氟氯苯胺、苯二胺、鄰甲苯胺、雙乙酰苯胺、4甲氧基苯胺等。
硝基苯類。硝基苯、二硝基苯(間二硝基苯、對二硝基苯、鄰二硝基苯)、硝基氯苯、3氯2,4二氟硝基苯、對硝基苯甲酰胺等。
硝基苯胺類。硝基苯胺、2甲基4硝基苯胺、對硝基鄰甲苯胺、5硝基鄰甲苯胺、2,6二氯4硝基苯胺等。
職業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GBZ30-2015《職業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診斷》,規定了職業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診斷原則、診斷分級、處理原則。
對人體的損害
急性中毒。該類化合物急性中毒主要一是損害血液系統,表現之一是生成高鐵血紅蛋白而致缺氧和紫紺。二是溶血作用,即對紅細胞的破壞作用。此外,還可引起肝損害,引起中毒性肝病及肝脂肪變性;引起腎損害和化學性膀胱炎;對皮膚黏膜有刺激和致敏作用;損害眼睛并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有不良影響。中毒輕者口唇周圍呈紫色,可無不適感。但有的同時伴有頭昏頭痛無力、惡心嘔吐等,隨中毒加深紫紺可擴展到鼻尖、耳殼、指甲及顏面等部位。較重者會出現缺氧癥狀,如頭痛頭暈、疲乏無力、全身酸痛、呼吸困難、心動過速、反應遲鈍、嗜睡、腱反射亢進等,以及出現輕度溶血性貧血。重度中毒者除上述癥狀加重外,其額面呈灰淡藍色,口唇呈青紫色,尿呈葡萄酒色或暗褐色,可發生急性循環衰竭、抽搐、驚厥、血壓下降、尿便失禁、昏迷、休克。嚴重者可并發繼發性溶血、血尿、蛋白尿、尿頻尿急尿痛、體溫升高、肝腫大、肝功能異常、心律失常、心電圖異常等。
慢性中毒者可有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等癥狀表現,以及惡心腹脹、肝腫大、肝功能異常、心悸氣短、多汗、血壓偏低、血紅蛋白減低,偶見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束支傳導阻滯等。接觸性皮炎、晶體混濁、溶血性貧血等少見。
中毒診斷。據短期內接觸較大量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的職業史,以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血管內溶血及肝臟腎臟損害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結合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類似疾病方可進行診斷。
短期內接觸較大量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后,出現輕微頭暈頭痛、乏力胸悶癥狀,高鐵血紅蛋白低于10%,脫離接觸后48 h內可恢復,按接觸反應診斷。接觸反應不屬中毒診斷。
輕度中毒者口唇、耳廓、指(趾)端輕微發紺,可伴有頭暈頭痛、乏力胸悶等輕度缺氧癥狀,血中高鐵血紅蛋白濃度≥10%。
中度中毒者皮膚、黏膜明顯發紺,出現心悸氣短、惡心嘔吐、反應遲鈍、嗜睡等明顯缺氧癥狀,血中高鐵血紅蛋白濃度≥10%,且伴有以下任何一項者:輕度溶血性貧血,變性珠蛋白小體升高;急性輕中度中毒性肝病;輕、中度中毒性腎病;化學性膀胱炎。
重度中毒者皮膚黏膜重度發紺,可伴意識障礙,血中高鐵血紅蛋白濃度≥10%,且伴有以下任何一項者:重度溶血性貧血;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重度中毒性腎病。
中毒的預防
生產、使用、儲存、運輸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容器、管道應密閉并有足夠強度,應經常檢查維修,防止“跑、冒、滴、漏”發生。操作人員須經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作業場所須經充分局部排風,避免無組織逸散。工作場所應遠離火種熱源,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不得隨意處置。作業場所應與生活場所分開。
作業人員應選用防滲透工作服、橡膠耐油手套和膠鞋、防護眼鏡,根據作業場所檢測結果佩戴全面罩或半面罩防毒或防塵口罩(根據毒物狀態選擇)。防毒或防塵口罩應定期檢查,以防失效。生產場所應設沖洗設施;墻壁頂棚和地面等內部結構表面應采用不吸收吸附毒物材料,車間地面應平整防滑,易于沖洗清掃;可能產生積液的地面應做防滲透處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統,其廢水應納入工業廢水處理系統。應配備現場急救用品,并設置沖洗噴淋設備。工作場所嚴禁吸煙、進食、飲水,工作完畢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儲存時應儲存于陰涼、通風倉間內,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應保持容器密封,不可混儲混運,并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罐儲時要有防火防爆技術措施。
運輸應嚴格按危化品運輸管理規定進行,嚴格執行裝卸安全操作規程,運輸人員要有危化品運輸資格并不得少于2人,運輸要用專用危化品車輛,并配備防泄漏應急處置設備,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嚴禁與可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混運,運輸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途中防止暴曬,按規定路線行駛,不許在人口稠密地停留。
應做好上崗前、在崗期間健康檢查,及時發現職業禁忌證者和疑似職業病者并妥善安置。加強職業衛生管理,定期檢測作業場所危害物濃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建立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維護檢修制度,并嚴格執行。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均應正確理解所接觸毒物的安全技術說明書,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主管領導和主管人員應參加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組織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并考試合格;工人三級培訓中應培訓職業衛生知識,要求工人了解危害物的特性,掌握泄漏緊急處置與個人防護措施,掌握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保養方法,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應急救援措施
相關企業應成立應急救援組織,制定相應中毒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定期組織救援演練和總結,確保事故應急救援及時有效。
應急處理人員進入高濃度毒物場所應佩戴自給式呼吸器,穿防滲透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泄漏污染區要禁止火源,疏散人員至安全區,并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粉塵毒物少量泄漏時應避免揚塵,應用潔凈鏟子收集到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內,如大量泄漏可用塑料布或帆布覆蓋減少揚塵,然后收集到容器內處置,防止其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
中毒人員如皮膚被污染應立即脫去衣著,再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注意沖洗手、足和指甲等部位,然后送醫治療。如眼睛接觸毒物,應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然后送醫治療。如是誤服者應給其漱口,飲足量溫水催吐,然后立即送醫治療。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