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缺乏針對各行業作業人員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的規范,為解決這個問題,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預計在2020年前,將分行業制定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個體防護裝備又稱勞動防護用品,英文簡稱為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為免遭或減輕事故傷害和職業危害而使用的防護用品。
當技術措施還不能完全消除生產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時,佩戴個體防護裝備就成為勞動者防御外來傷害,保證個人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也是唯一手段。
即使生產技術措施能夠達到安全標準,也要求勞動者配備相應的防護裝備,以備臨時出現緊急狀況和應急救援時使用。
但是近些年的一些重特大事故調查發現,企業在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管理中存在很大問題,如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數量不足、配備管理不嚴和使用培訓缺失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受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委托,組織開展部分重點行業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情況的專項調研,以掌握我國個體防護裝備在重點行業領域的配備管理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改進措施。
配備現狀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在立法層面上,對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有明確的規定,如《安全生產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個體防護裝備,并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
《勞動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個體防護裝備,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在標準體系中,關于個體防護裝備的選用規范較齊全,但配備標準只有GB/T 29510—2013《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基本要求》一個,缺少具體行業和具體工種的配備管理內容,無法為各行業勞動者提供具體的配備指導和配備約束。表1為我國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的相關國家標準。
目前,我國缺乏針對各行業作業人員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的規范,為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企業制定了企業內部員工個體防護裝備發放標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行業配備標準相對缺乏的尷尬局面,但是仔細研究這些標準,發現存在各種問題。如在形式上雜亂無章,沒有統一的規范;在內容上沒有涵蓋發放、使用、報廢、維護、培訓等各個環節;在配備數量上,由于是企業自制標準,配備數量往往不足;在危害因素辨識上,沒有充分認識各工種的有害因素,有些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種類和防護功能不全等。
企業個體防護裝備的采購一般采用公開招標采購、自行采購或外包采購等方式。購買流程一般為前期準備、詢價、比價、壓價、簽約。影響采購的最大因素是價格,因此,企業采購的個體防護裝備往往不是質量最好的,而是價格最低的。這就導致企業配備給員工的個體防護裝備質量較差,很多員工反映使用的個體防護裝備很不舒服,如有一線員工的某些帶有保護包頭的防護鞋“咬腳”“爛腳”,有些防護服不透氣致使積汗嚴重等。
無論是公開招標采購,還是自行采購或外包采購,企業采購的個體防護裝備都不同程度存在不符合國家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的現象。分析原因,可歸納為被動采購不合格產品和主動采購不合格產品兩種情況。
被動采購不合格產品,是指企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正常的市場價格從有資質的正規生產廠家或冒充有資質的貼牌生產廠家采購到了不合格的個體防護裝備。
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對個體防護裝備質量和安全性的鑒別能力不足。由于大多數企業缺乏對個體防護裝備質量的檢測手段,采購時,大多只核實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生產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而對產品的國家標準以及檢驗報告的性質不作全面的了解。驗收個體防護裝備時,手段也較單一,通常以檢驗包裝、清點數量、查看外觀為主,很少有企業對批量采購的防護用品抽樣送檢,以判定該批產品的整體質量。這就導致有質量問題的個體防護裝備進入員工手中,給企業安全生產帶來隱患。
主動采購不合格產品,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部分企業知道應為安全進行必要投入,也舍得對個體防護裝備進行投入,但由于對目前涉及的個體防護裝備法律、法規及標準不清楚,也缺少相應的配備標準或規范指導,造成采購的個體防護用品不合格。如對手部防護,企業采購的大都是一般勞動手套,而不知道針對某些崗位,應采購具有耐摩擦性、耐切割性、耐撕裂性、耐穿刺性等特殊性能的防護手套。
還有一種普遍情況是,部分小企業為降低成本,故意用低價從不法供應商處采購不合格的防護用品。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從業人員雖然使用了勞防用品,但不能起到真正的防護作用。
制定強制性配備標準
當前,安全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也引起廣大勞動者的關注,如何改善提高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使用水平,是當務之急。
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要加快推進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的制定工作,并作為技術性法規,使之成為企業的配備依據和監管部門的執法依據。
以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為主要內容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已經正式納入安全生產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之中,預計在2020年前,將分行業制定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如石油、天然氣、化工、煤礦、非煤礦山、冶金、有色、電子、建材等行業領域。
由于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企業的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數量不足,報廢周期不規范,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的實施,客觀上將會大大提高個體防護裝備的需求量,從而起到扶持和引導我國個體防護裝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
個體防護裝備屬于相對比較復雜的一個門類,涉及品種多,如防護服裝、防護面罩、防護鞋、防護手套、防護眼鏡、墜落防護用品等,且每種產品之間的差別極大,產品性能要求、生產工藝、檢測方法等均不一樣,給個體防護裝備的監督執法人員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建議在制定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的同時,制定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的監管執法指南,為執法人員提供技術支撐。
有了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將有利于執法人員根據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要求,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個體防護裝備采購、驗收、保管、發放、使用、檢測、維護、更換、報廢等各項管理制度和個體防護裝備配發標準,并指定專門部門或人員負責相關工作,確保各類在用的個體防護裝備安全、有效。同時有利于督促企業保證個體防護裝備專項經費足額投入,確保防護用品的配備類型、種類和數量等符合相關標準。
編輯 鄭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