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習總書記在國家金融安全會議上說: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互聯網金融在近些年也在飛速發展,然而在繁榮背后,也存在很多險象。在過去的2016年里,資本寒冬、e租寶、裸條、監管,不斷向互聯網襲來。互聯網金融問題日益突出,截至2017年5月互聯網金融已經連續四年出現在政府報告中。從2014年兩會首次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到2016年變為“規范發展”,再至今年的“高度警惕風險”;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越來越重視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
一、聯網金融的發展及現狀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是世界性的潮流,近幾年來其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跨時空、方便快捷的優勢深得人心,李博、董亮(2013)將互聯網金融分為三種模式: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互聯網金融服務和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延伸。他們認為P2P信貸、眾籌網絡及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居間服務的應用模式;互聯網基金、融資和保險銷售等是互聯網金融服務網絡形式的金融平臺;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及電子銀行都屬于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延伸,在空間和時間上外延了銀行的服務;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自2013年余額寶的推出開始被人們所熟知。2013年5月,“余額寶”這理財工具一經推出,在發布后一個月內資金規模就過百億,客戶數量超過400萬戶。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支付寶從余額寶到招財寶再到螞蟻聚寶;螞蟻花唄到螞蟻借唄,以及螞蟻森林和芝麻信用等不斷推陳出新。
表 網貸平臺數量分析
數據來源:網貸之家
P2P網貸在2013年里也是飛速發展,至2013年年底P2P平臺總數量達到800家,截至2014年12月,全國共有1575家P2P運營平臺。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網貸平臺累計數量在2015年野蠻生長,12月數量達5121家,上一年新增平臺數量3546家,2016年開始增長速度放緩是因為我國對這一行業監管加強。“京保貝”也于2013年10月在京東供應鏈金融推出。騰訊理財通在2014年1月上線,百度錢包在2014年4月發布。
然而浮華背后也有許多的隱憂。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從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我國網民遭受的經濟損失達915億元。
2016年是網貸行業的整改年、監管年,許多監管措施陸續上臺,優勝劣汰,互聯網金融也是如此,不符規定的平臺相繼被淘汰,。在2016年里,互聯網金融在校園貸、市場、P2P三重危機的籠罩下。據網貸之家及蘇寧金融研究院數據,2016年1月到11月,網貸行業平臺累計出現問題1397家,其中轉型14家,停業880家;其余503家分別為經偵介入、跑路及提現困難。
二、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迅猛,具有傳統金融無法企及的優勢,但是其內在的風險也其運行過程中不斷暴露。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鄧建鵬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易傳導性和復雜性,因此,該領域的整治是一項長時期的工作。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首先,互聯網金融具有跨時空和匿名的特點,部分人故意謊報或者漏報信息;其次,目前公眾征信體系仍不健全,公民征信信息很難共享,貸款人不用對自己的信譽程度低而憂慮;再次,當前違約成本低,即使不還借款也很難追究責任。最后,在大數據時代下,有效信息被淹沒在大量無價值信息中,很難獲取有效信息,加重了信息不對稱,使信用風險變得突出。
2.技術風險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前者存在著網絡安全、技術漏洞以及信息泄露等問題。如通過病毒侵入計算機網絡,使整個系統癱瘓,互聯網金融一旦遭受黑客攻擊,可能使重要信息被盜致使用戶遭受重大損失。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全國遭受過病毒木馬程序的PC累計達到2.47億臺,受到惡意程序的安卓智能手機達到1.08億部,網絡交易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另外,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不完善,使數據獲取存在偏差或者錯誤。此外,操作人員的不規范操作或者程序漏洞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使整個系統交易中斷或者癱瘓引起風險。
3.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目前處于一種低標準、低門檻、低監管的狀態,沒有針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明確法律法規,使這一領域出現監管真空地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漏洞謀取私利,另外,部分金融產品在法律面前打擦邊球,游走于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增加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容易引起法律糾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互動性、無邊界性、實時性及不斷創新性超出了我國監管的范圍,互聯網金融的混業經營模式更是對我國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提出了挑戰。
4.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支付到期債務或者面對資產增長時不能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的風險一,以及投資者無法安裝預期收益標準和預期期限實現資金與資產的轉換的風險。一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管理,由于缺少監管容易造成鏈條斷裂,導致流動性風險;二是股權眾籌融資與網貸,由于資金期限錯配的因素誘發流動性風險的發生;三是資金集中贖回的風險,以互聯網理財產品為例,在節假日等特殊時點,遭遇大額贖回的可能性極高。
三、監管建議
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國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但其存在的高風險和亂象擾亂了金融秩序。為了更好的規避其潛在風險,引導其規范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法律監管
對于互聯網金融要整治、清理、排查互聯網金融行業現存的問題和風險,同時避免因過度執法打擊互聯網金融的創新。
(1)堅持以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刑事手段。強化行政手段的運用,將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行為監管,新的監管理念及思路充分運用到整治的監管理念中。行政部門可以建立“重獎重罰”及舉報制度,增加違法行為的潛在違法成本;以刑事手段為輔是為了維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創新及發展。
(2)將審慎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相互協調。傳統的金融監管包括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混業經營已成為常態。因此為了避免混業經營下的真空地帶出現,必須注重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從分業監管轉變為統合監管。
(3)以金融消費者的利益作為最終落腳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高速發展使產品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對于消費者而言,相關信息解讀不充分,造成了與經營者的信息差距不斷擴大,金融糾紛也因此而產生。鑒于互聯網金融的長尾風險,應當以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基本原則,建立向弱勢金融消費者傾斜的互聯網糾紛解決機制
(4)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應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2.風險監管
相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嚴格控制增量風險,及時處理存量風險。同時創新風險防控手段,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未雨綢繆,密切監測,準確預判,有效防范,不忽視一個風險,不錯過一個隱患。
3.信息監管
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信息的真實、完整、可靠是重中之重。因此,監管機構應當對數據的獲取渠道、技術指標及統計口徑等制定統一的標準。促使數據信息的真實、及時與可靠。還應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促進相關企業的規范運營,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而且信息披露可以使監管部門針對性監管某項業務。
4.自律監管
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極快,短時期內相關金融監管措施要滯后于其發展,因此行業內部的自律比政府監管更加靈活有效。而且,從國外經驗看來,行業自律協會更夠彌補監管空白。建立自律協會能夠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四、結論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這表明中央政府越來越重視金融監管。維護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應當立足我國金融發展實際,尋找適合自己的監管模式。2017年互聯網金融應當追求穩中求進,合規前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19-21.
[2]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3-9+16.
[3]張雪.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3).
作者簡介:王娜(1996.07- ),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