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健宏


目前,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部署如何實施,需要國企管理者們扎實苦干,勇敢向前。2017年5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指出,建立必要的改革容錯糾錯機制。建立國企改革容錯機制,要體現三個指導思想:以鼓勵為先、有底線界限、經得住檢驗。
以鼓勵為先
要以鼓勵為先,這是建立容錯機制的核心。
由于體制等原因,一部分國企管理者習慣了等靠要、慢緩后。坐等政策,坐等機會;依靠政府、依靠救助;索要扶持,索要條件。實際工作中,寧肯慢一些,避當出頭鳥;緩行免出錯,看好再言說;后路先想好,求穩求安全。于是,形成了以少出錯、防出錯、不出錯為企業經營根本的主導意識,導致在工作中慢作為、少作為、甚至不作為。不求發展、前進、創新的經營管理,絕非國企應有的生存之道。不進則退是現代企業的生存法則。所以,國企改革建立容錯機制,就是要鼓勵干事創業,鼓勵積極作為,鼓勵敢為人先、勇于開拓。
從國資出資人的角度講,鼓勵干事創業,才能造就真正的企業家。企業創新風險是二進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敗,只能對沖不能交易,企業家沒有第三條道路。“企業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6世紀的法語中,定義那些進行敢于進行不同種類冒險活動的人。1755年,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博龍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承擔不確定性”,這就道出了企業家的本質特征,就是具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美國3M公司有一個口號:“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和無數個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著冒險與失敗,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錯誤,那么什么也別干”。熊彼特關于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的創新者觀點,更進一步描述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所應有的精神實質。一個企業最大的隱患,就是創新精神的消亡。創新必須成為企業家的本能。但創新不是 “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創新精神的實質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所以,走錯路、走彎路是必然的。而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會從走錯的、走彎的、走歪的路上走回來,最終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實現企業的持續前行。
從國企管理者自身來講,增長自身才干,就要敢于試錯、勇于面錯。鄧小平說:“領導班子要有威信,敢字當頭,能很好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能很好地工作”、“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對一名真正想干事的管理者而言,無論任何時候,都應秉持敢字當頭的精神,放下因錯得咎的心理負擔,到事業中一展抱負。唯如此,方不負事業、不負人民。
有底線界限
要有底線界限,這是容錯機制存在的前提。
容錯不是什么錯都容。在應有的政治底線、法規底線、利益底線上的錯,才是能容、可容、方容之錯。
政治底線,就是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與黨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與維護人民、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保持一致,這個底線是中國國企經營發展最重要、最根本、最起碼的底線。國企改革發展的首要政治底線,就是真正進一步堅持、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也是深化國企改革必須堅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不重視或忽視黨的領導,削弱和淡化黨的領導,都是觸犯政治底線的行為。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企改革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切實加強,真正把這些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才能有力保證國企改革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切實提升國企的制度優勢和競爭優勢,真正確保深化國企改革不走邪路。保持政治底線,還要客觀全面地分析那些錯誤的性質,對那些影響國家安全,有損民族利益的錯,堅決不能犯;影響戰略保障,傷害國計民生的錯,堅決不能犯。
法規底線,就是對現行的法律規定、規章制度在內的要求都不能侵犯。大到國家憲法、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法,小到公司章程、企業自身的議事規則、工作崗位分工、三重一大的決策程序、廉潔規范的紀律條例等,都不在容錯之列。這些規定要求,是企業正常經營、合法存續的基礎。突破了這些約束的錯,是必須追究責任、甚至依法依規處罰的“錯”。法治是“容錯”和“護錯”的邊界。“一針不補、十針難縫”,如果不用法律的武器采取措施,那么改革創新的軌道很可能會偏離方向,后果很可能貽害無窮。“容錯”不是“靈丹妙藥”,“容錯”不是“護錯”,更不是“錯了再錯”;“容錯”不是“無法無天”,更不可能是“免責”、“免查”、“免究”、“免罰”。在“容錯”和“護錯”之間,必須劃清界限。
利益底線,就是與個人利益有關聯的錯,不能犯。如果錯誤是在為自己、他人或單位謀取私利,這樣的錯絕不允許。作為國企的管理者,特別是一把手,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樣的權力是要為人民服務和造福的。以權謀私情形下犯的錯,必須追究,絕不姑息。
經得住檢驗
要經得住檢驗,這是容錯機制建立的關鍵。
容錯,容的是陽光下的錯,就是能夠公開展示、可以宣傳、允許質疑的錯,能夠拿得出讓社會大眾信得過、能接受的正當理由。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容錯機制的建立和運行需要遵循公開原則。在制定容錯機制的過程中,要廣泛征求民眾和專家的意見,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可以通過報刊、網站等途徑公開征求社會各方的意見,進行廣泛討論,最大程度地細化、量化、標準化,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可信性。第二方面,容錯機制的運行要公開。容錯機制啟動后,除了那些需要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保密的外,對容錯機制中涉及的主體、行為,以及滿足容錯免責條件的情況、條款、所遵照的程序都應進行公開,讓容錯免責在大眾的監督下進行。
容錯,容的是無奈、無情的錯,是客觀的錯,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錯。這個錯,證明了所實行的這類措施是行不通的,需要進一步改進;這個錯,讓我們了解到不足,及時進行調整。從某種程度上講,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歷史,就是試錯的歷史。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因為開創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許多方面,我們沒有經驗、沒有先例可循,只好去探索、嘗試、通過實踐檢驗。
容錯,容的是能夠控制的錯。錯誤要犯,但不能只犯而不計后果和成本;只犯,卻不想止損和改進。容錯,是要給那些真正想干事創業的人創造寬松環境,并激勵鼓勁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所以,容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保證改革目標的早日實現。因此,我們要做的就不僅是寬容錯誤和免除責任,更需要建立相應的控制、糾錯和彌補機制,把這類錯誤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及時彌補過來,對防范措施不斷加以改進和提升,這樣才能保證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