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星
天津外國語大學
【摘要】批評話語分析是指通過分析語篇的形式來研究話語、意識形態以及權力三者之間關系的一種話語分析形式。本文將以費爾克勞的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為基礎,對滴滴公司發布的《關于網約車征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一文進行話語研究,從而展示話語背后的隱含意義,喚起讀者的批評性閱讀意識。
【關鍵詞】網約車 意見稿 語體鏈 互語 語言分析
20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公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以下簡稱網約車)的經營服務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對此滴滴公司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關于網約車征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這篇文章。費爾克勞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包括互動分析和結構分析兩方面。互動分析又包括互語分析和語言與符號分析。本文擬從話語結構和話語互動兩方面對《關于網約車征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一文進行分析。
一、話語結構的分析
滴滴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和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一同探討。但是滴滴并沒有直接把反對意見提供給相關主流媒體平臺,卻把這篇看法簡單地發布在自家公司的公眾訂閱號這種可控評論的媒介上。這種封閉的發文途徑并不能有效地和社會各界溝通,當然也不是商榷的正確方法。從語體鏈來看這篇文章:北上深各地發布網約車征求意見稿—滴滴發布關于網約車征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民眾評論—媒體對滴滴發文的看法。這些不同的語體是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同時該語體鏈也體現了話語秩序中的權力導向,即政府主導。政府在這次話語實踐中首先發布網約車營運的管理措施,但諸多措施都會有損滴滴的利益,滴滴處于話語的想要通過發文來例證自己的貢獻,引起群眾的共鳴,從而影響政府的決定,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話語互動的分析
1.互語分析。這篇文章從形式上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政府此舉存在的具體弊端、滴滴公司給社會就業帶來的巨大推進作用以及滴滴符合分享經濟的發展路子。首先滴滴先對政府提出的相關政策提出點對點的質疑,并給出自己的理由;再次推銷自己軟件的優點和不可替代的拉動就業的積極作用;最后通過引用李克強總理和交通部副部長的話來證明滴滴相應國家的號召,符合分享經濟的發展路子。這三部分彼此相互聯系,共同產生出這個對政府征求意見稿的看法一文。這就是費爾克勞在2003年提出的“互語”現象。從互語的角度來看,滴滴雖然以商榷的語氣出發撰寫整篇文章,但是并沒有提出自身的不足,和為什么政府會主張調整網約車的經營方式。所以這篇文章并不是和公眾討論,而是想通過此文營造出利于自己的輿論導向,試圖影響政府的相關決策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2.語言和符號分析。
(1)情態分析。韓禮德在1994年提到,情態系統可以表示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的真實性所承擔責任和對未來行為做出的承諾。滴滴持有的商榷態度理應是不確定地,但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顯然、將、莫讓”等可以體現情態的字眼,均表達了如果實施征求意見稿中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就業,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但這種文章只能讓公眾體會到滴滴只看到自身利益而不能自省的不良企業形象。
(2)語氣分析。Thompson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語言如陳述句來傳達消息,也可以用語言如疑問句來傳達對消息的需求。全文通篇均為陳述語氣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沒有體現商討的疑問語氣。所以該篇文章并不是在討論政府的約束條件該不該實行,而是在推銷自己的意志,即該意見稿所涉及的條目弊大于利,應該修改。
(3)引用分析。從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引語,如“國家7部委頒布的網約車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身份和價值,鼓舞了我國互聯網移動出行行業發展,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政府革新的決心與創新的力?!薄ⅰ翱偫硪仓赋觯窒斫洕抢瓌釉鲩L的新路子”等。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滴滴認為自己是在為人民服務,是分享經濟的積極響應者,而且國家7部委都支持,那么各政府的交通委的此次改革一定存在問題,不然就是違背民意,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
三、小結
滴滴公司身為行業的“獨角獸”,理應以商榷的口吻發布《關于網約車征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一文,但卻在自家平臺上發布利己性文字,其沒有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如車主因不認識路而增加車費;專車出現大規模影響出租行業;滴滴和優步合并之后價格上漲,議價翻倍等。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滴滴有必要對看法一文進行相應地修改。首先,此類文章滴滴應該發布在相關有影響力的報紙,網站上,而不是只發布在自家可控評論的軟件公眾號上,理應讓更多的讀者,媒體參與商榷討論中。另外也應該給相關政府發郵件表明自己的看法。其次,滴滴應避免全篇陳述語氣和多使用商討性文字。并且要對自身的不足進行探討、分析政府提出改革的原因,最后給出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文章的可信性,達到和有關部門商榷利己利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Analysis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and Arnold.1994.
[3]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Arnold.1996.
[4]田海龍.批評話語分析:闡釋、思考、應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1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