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復雜的社會環境,不良的家庭氛圍等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會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地幫助中學生進行健康積極正向的成長。我國有關中學校開始將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納入學習教育教學的工作中。主要以中學語文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探尋中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情況,希望找出保障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中學語文;心理健康;意義;途徑
中學語文是一門涵蓋面比較寬泛的科目,其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還可以影響學生的心理。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有效地利用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開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力求通過中學語文教學的展開,對中學生的心理進行正面影響,向中學生進行正能量的傳遞,避免中學生因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而造成成長過程中的阻礙。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作用
中學語文包括了語文閱讀、語文寫作、古詩鑒賞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在對中學語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學語文的授課內容包含大量的感情元素。例如,在學習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學生會很自然地被魯迅勤于學習的精神所感動,并積極地向魯迅學習,甚至一些同學會效仿文中魯迅的行為,在課桌上刻下早字。雖然刻字的行為不符合學生校規,但是從這個現象中我們可以知道,語文教學是會對學生的心理以及行為產生影響的。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其實質上就是對中學語文教學功能的有效發掘,有益于中學語文教學作用的充分發揮。
2.塑造中學生健全人格
中學生雖然正處于天真爛漫的年紀,但是由于現在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單親家庭不斷增加,使得中學生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導致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陰影,進而導致中學生人格出現問題。由于中學語文是中學階段的基礎科目,因此中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與中學語文有著頻繁的接觸,需要長期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人語文教學中,可以使得中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對心理上的不良傾向進行修正,促進了自身健全人格的塑造。
3.迎合素質教育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現代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提高,還要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保障。因此將中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借助語文學科獨有的優勢地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把握,達到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
1.把握教學契機,合理心理疏導
雖然中學語文教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進行保障,中學語文教師仍應在教學的安排上下功夫,找準教育教學的契機,將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語文寫作課堂上,以“珍惜”為題進行作文的寫作。中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將珍惜生命、學會感恩等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的過程中,認識到生活中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有很多,要學會珍惜生活,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通過這樣一堂融合了心理教育的寫作課,促進學生形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心態。
2.貝占近實際生活,增加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進行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聯系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深化。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將課堂授課內容盡可能地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增加學生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古詩《詠梅》時,為了讓學生對梅花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條件允許的地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觀賞真正的梅花,讓學生與詩歌中的描述進行對比。而沒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對梅花有一個具象的認識。這種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該首古詩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加深學生對梅花精神的印象,進而使得他們在面對挫折的過程中,可以用梅花激勵自己,使他們養成不怕困難、勇于面對的良好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中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地對自我進行完善,促進中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從而促進中學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