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兩方
摘要:試卷講評課是中考復習的常用課型,教學中應改變其低效隨意的現狀,要重新定位教師、學生、試卷三者的關系。講評前要精心準備內容,講評中要講究方法和策略,講評后注重延伸和拓展,這樣才能使試卷講評彰顯其有效性。
關鍵詞:中考語文;試卷;講評課;有效性
試卷講評是整個中考復習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課型,講評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中考復習的效益。驀然回首,竟發現大部分九年級教師面對試卷講評課時,顯得較為迷茫,隨意性較大,要么講評拖拉,沒有注重時效性;要么沒有精心準備,講評時隨波逐流;要么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重點;要么方法單一,枯燥無味;要么教師滿堂灌,學生默不作聲。很難把試卷講評的實效落到實處。那么講評課中如何讓學生有所收獲?講評課中怎樣才能高效務實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讓試卷取得預定的效果,課前只有精心準備,“先利其器”,合理有效地處理好教師、學生、試卷三方面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達到“善其事”的效果。
1.教師要對試卷“知己知彼”,使自己的講解“游刃有余”
研究試卷呈現的知識點,明確考查的能力點,了解教學中存在的“盲區”。唯有做到“知己知彼”,試卷的功能達到“最極致”,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分析學生的情況,收集學生錯題并挖掘錯誤的原因,以便講評時“游刃有余”。
2.學生考試后要學會“三省吾身”,方能“知錯就改”
每次考試后,學生要對試卷“三省吾身”,是審題出現偏差,還是知識點理解不清;是答題區域鎖定不準,還是用語段內容把握不精準;是答案不完整,還是要點有遺漏;只有明白了自身的短處,才能“知錯就改”,有所突破。
3.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和諧統一是講評課成功的“源頭”
朱熹《觀書有感》中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的活躍,關鍵因素是學生鮮活新穎的思維。講評時,學生是課堂的“源頭活水”,要讓他們先找文本、析思路、說答案,并相互評價補充。教師要捕捉時機,適當指點迷津,讓學生思維碰撞,擦出火花,在交流中心領神會,舉一反三。這樣的講評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在講評實戰中磨煉學生的心態,提高答題能力,真正在試卷講評課中實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何樂而不為?
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說過:“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教人發現真理。”試卷講評課,教師不僅要“授人以魚”,給予答案,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傳授解題的方法與規律。所以,在講評試卷過程中不能“一葉障目”,局限于校正答案,而應有整體、宏觀、綜合的思維意識,講解時做到“四兩撥千斤”,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同類題,從具體試題中歸納出解題的思路、答題的方法、作題的步驟等,進而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能力。這樣的講評才能讓學生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體會。
1.講典型錯題與錯誤原因
教師選講的試題要具有典型性,特別是學生的易錯處和典型錯例,這樣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分析時要切中要害,引導學生總結失分的原因,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第4題以“中國吉祥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貼近生活,地域性強,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涉及的常見題型有信息提煉、圖標說明、發表看法等,考查了概括、欣賞、表達等能力。然而在測試中,卻發現有的學生眉毛胡子一把抓,難以獲得滿分。鯉魚和牡丹的寓意,不能從它的諧音和象征意義兩方面來回答,又缺乏基本常識積累。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學生闡述圖標中的吉祥文化運用時不懂得參照示例來回答,看不懂構圖元素,胡編亂造;至于勸說題,有部分學生只是從尊重老人的角度出發,而無視題目中關于民俗的觀點和態度,沒有結合吉祥文化這一主題,不能把兩者有效結合,因而造成丟分。
2.析審題要點和解題思路
首先,歸納分析考點,同時揣摩命題者的意圖,挖掘題目隱含的信息,尋找答題最佳的途徑。其次,要學會利用題目中關鍵字詞,理解答題的思路,對所選定區域的內容信息進行篩選、分析、整合,依據審題得出信息,分點作答,答題時注意語言的規范完整。
如2016年漳州中考語文試卷第8題突出對分析綜合、文章手法的賞析、表達運用能力的考查,檢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對人物形象刻畫手法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內容作簡要分析。這就要求結合文本內容答題,而且甲乙兩文的內容均需涉及。
3.悟解題方法與答題技巧
現在中考復習試卷“滿天飛”,可謂題海無涯。教師對習題的精選顯得尤為重要,而且教師要在歸類比較試題的基礎上,總結出解題的一般方法與技巧。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語文試卷第6題選項A重點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虛詞“而”的掌握情況。虛詞“而”是初中文言文教學中一個重難點,講評時不能一言帶過,應該歸納區分“而”的用法,才能讓學生在答題時“得心應手”。“而”的用法具體可歸納為:(1)表并列,就是“而”連接的兩個成分不分主次,成分的位置可顛倒,但整體的意思不變。如“黑質而白章”。(2)表承接,就是“而”連接兩個動詞,兩個動作一樣重要并有先后發生的順序。如題中“結友而別”。(3)表轉折,就是“而”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意中具有不同意思,“而”可翻譯為“但,但是”。如題中“而伯樂不常有”。(4)表修飾,就是“而”連接的兩個成分,以后一個成分為中心,前一個成分起修飾限制作用。如“時而獻焉”“臨溪而漁”。
4.明發散思維和一題多變
講評中要善于拓展延伸,盡量一題多變,一題多作,從中訓練學生思維和遷移能力。語文作為人文學科,不像很多老師所說的那樣“死板”,就拿作文來說,它最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然而在平時的下鄉隨堂聽課中,卻發現很多教師在講評中簡單分析題目,再附上兩篇所謂的范文,缺乏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以致學生聽完課后茫然不適,不知所得。倘若我們稍加引導,對作文審題、立意、取材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肯定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2016年漳州市中考作文半命題作文“__的顏色”,這一題目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講評時可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好,既可以實寫,把“顏色”與內容結合起來,讓“顏色”與人或物巧妙搭配,融“色”于情,融“色”于事,融“色”于人;也可以虛實結合,把“顏色”與“情感”“品質”“形象”等聯系起來,獨辟蹊徑,寫出意蘊,如寫《鄉音的顏色》,通過描寫閩南語的鄉音,抒寫在特定的地域里獨特的語音語調,抒發對家鄉的依戀,凸顯文化內涵。
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光說不練假把式”,講評試卷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試卷講評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暴露的共性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對應性的試題,讓學生不斷反復的訓練,從中以練促改,練中悟法。同時應擬出與上一次考試試卷的知識點相似、難易度相當的試卷,讓學生再考一遍,對比兩次考試結果,從中再次檢查自教與學的效果,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深化所學知識。只有經過不斷反復的訓練,學生才能擁有深厚的“工夫”,“鐵杵”也才有可能“磨成針”。
“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何時,教師都應該把中考復習語文試卷講評作為重要的環節去正視它,使其逐步完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去引領它,使其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