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于平 雷小丹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結合多年的經驗,就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探討,提出了有效實施生物課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已風靡全國,得到了專家、同行的認可、學生的喜歡、家長的稱贊,作為在教學一線的我也嘗到了甜頭。我在教學中通過嘗試以下策略來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問題驅動激發興趣,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一些學生在讀書學習過程中發現不了問題,提不出疑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課程標準等各級目標要求,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體會,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就課本內容有目的地擬定一些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學習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干燥的種子放在家里萌發了沒有?(2)將種子浸沒在水中會不會萌發?(3)把浸濕的種子置于一IO~C的冰箱里能萌發嗎?(4)種子的萌發一定需要陽光和土壤嗎?(5)種子的萌發一定需要施肥嗎?這一系列問題的創設與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開始了熱烈的討論。給他們足夠的思維空間和交流的時間,師生及時進行激勵性的評價,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精心設計導學案,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知識后,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精心設計導學案,讓學生學有目標、有方向,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種子的萌發”一節中,我課前先讓學生在家做實驗,教師課前也先準備好實驗,每個瓶子的條件如下:甲瓶:種子、水、適宜的溫度。乙瓶:種子、沒水、適宜的溫度。丙瓶:種子、水、放在冰箱里。丁瓶:種子、很多水、適宜的溫度。上課時,先讓個別學生介紹自己所做實驗的過程和展示實驗結果,然后教師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實驗提問學生:(1)甲與乙對比,為什么甲瓶的種子萌發,而乙瓶的種子沒有萌發呢?(2)甲與丙對比,為什么丙瓶的種子沒有萌發呢?(3)甲與丁對比,為什么丁瓶內的種子沒有萌發呢?通過對以上實驗的對比、觀察,學生最終自己總結出種子萌發的條件。生物學科占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最大的特點就是“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有趣的試驗、實物、生動的生命現象、各種圖片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越來越愛學,越來越會學,提高學生的能力。如在學習“細胞核是控制中心”時,根據教科書上多莉羊的克隆過程示意圖,設計了以下問題:(1)母羊A為多莉提供了什么?(2)母羊B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c為多莉提供了什么?(4)多莉羊是由母羊c生下來的,但為什么它的長相卻一點也不像母羊c?(5)多利羊為什么和母羊A幾乎一模一樣?決定生物形態的遺傳物質在哪里?這樣就增加了問題的層次性,降低了問題起點,班級可參與的學生大大增加,既體現了新課程的面向性,又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三、充分把握合作契機。分享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
“好鋼還要用到刀刃上。”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有在教學的重、難點處進行合作學習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探究、討論、交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互相補充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品質和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做“當堂檢測”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此時應特地關注學困生,也可個別輔導,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評價,再進行小組之間合作交流,這樣就把學生推到了發現者的位置上,讓他們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進行探索與交流,在合作學習中領悟他人的思維方法,不斷地去思索,不斷地去獲取新知并提升理論,大大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四、教師參與指導,培養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肯定還有疑惑,這就需要教師精講點撥,撥開迷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情境創設,激勵學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和欲望。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習慣。(1)學會傾聽。(2)學會質疑。(3)學會表達。全班交流合作學習成果時,教師要肯定全組學員尤其是“學困生”的成績,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對成功的渴望會激發他們進一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其沉睡的潛能,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有的學生不善于表達,有的說話不夠簡潔,偏離主題。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對學生表達的內容啟發點撥,多作正面的、鼓勵性評價,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的實施不僅要探索和嘗試,更要通過實踐中點滴的積累,才能走向成功,與新課程一起成長,迎接教改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