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秀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學生學。”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本著“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原則,從優化課堂教學人手,改革了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自主、探究、感悟”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具體操作模式是:激發興趣,自讀自悟一質疑答難,明確重點一自主探究,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突破重點一評議歸納,學會方法一積累運用,化為能力。
一、激發興趣,自讀自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伊始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感情因素,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課堂充滿生活活力,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在自讀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表達,你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以及是怎樣弄明白的?同時,找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并提出疑問。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就要引導學生去自讀,在實踐中我們概括出自讀的四個步驟:即通讀:把握全文內容,初步感知文章結構;速讀:理清脈絡把握文章前后聯系;精讀:邊讀邊想加以圈點批注,深刻理解;品讀:深入理解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通過咬文嚼字,朗讀欣賞——領悟文章的表達效果。
二、質疑答難,明確重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自讀后提出疑難問題或尚不理解的語句章節等。學生由發現問題而質疑,在初步質疑答難的基礎上篩選出幾個重點問題,這些重點問題,應該是學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和研究價值的,當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和學生討論,提出重點問題并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問題切實成為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這一環節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敢問、善問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和策略,如從課題質疑,課題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濃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課題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則提示文章的中心。課堂上完全可以從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從文章的內容質疑;從課文矛盾處質疑;結合課后思考題質疑;從文章的標點符號、寫作方法上質疑等。
三、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這一環節,先要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通過反復讀文,自主弄懂語句含義,知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進而把課文的語言文字變成生動的形象,把感知的東西形象化,然后引導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分析、判斷、推理,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討論時,分工明確,按步交流,組員提出不同意見,并擺明理由,經過爭論比較由小組長歸納綜合。小組討論時,要做好成員分工,教給學生討論和傾聽別人發言的方法,使小組討論有實效、有質量。鼓勵各種形式的爭論與探討,可以是組員之間的探討,也可以是小組之間的探討,小組討論解決不了的,再提交全班交流討論。
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學生在互相交流過程中,不僅能吸引別人的長處,尋求同學的幫助,解答同學的難題,還可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發展思維,當學生實在無法理解時,教師的導就成了其迷航時的燈塔,也就自然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
四、集體交流,突破重點
集體交流是小組討論的拓展,交流的內容是小組討論的成果與疑難以及課文的重難點,討論交流時要把解決重點問題和對重點段落的深入閱讀緊密結合起來,突破重點的過程就是抓住重點深入課文閱讀的過程,要讓學生圍繞重點問題抓住相關段落,反復讀,仔細品味,從而去發現、去領略。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深入到語言文字中,揣摩文章思路,表達方法,體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好處。此環節中教師要做好引導、溝通、點播的工作,及時捕捉判斷、處理課堂信息。即在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點”,使之深化,讓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在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撥”,多指正方向,避免思維錯位;在學生情緒不高時“挑”,挑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
五、評議歸納,學會方法
指導學生回顧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確課文的知識要點,及時對其理解、運用的方法、策略。結合全文板書,歸納整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提高對課文的整體認識,同時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保持記憶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把獲得的知識、方法與以往的知識、方法,加以區別、歸類。
六、積累運用,化為能力
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離不開練習。練習的內容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課文的重點、難點及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的思維擴散點,要拓展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實際,難易要適度,做到準確科學合理,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和運用新知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讓學生主動發展,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因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自主探究感悟”的模式教學,給學生自主發展撐起一片天空,促進了學生整體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