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博士
2015年12月美聯儲打開加息窗口,將聯邦基金利率從0-0.25%上調至0.25%-0.5%,結束了實行6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啟動了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2016年12月美聯儲第二次加息至0.5%-0.75%。2017年3月美聯儲第三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至0.75%-1%。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是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主要計價貨幣,美聯儲持續加息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一、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原因。物價上行趨勢。目前美國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已接近美聯儲貨幣政策雙目標。3月美國一般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2.7%,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同比增長2.1%,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CORE PCE)同比1.8%,升幅均創近年新高。3月美國失業率大幅下降至4.5%。為了應對潛在的通脹風險和經濟過熱,美聯儲通過持續加息操作進行貨幣政策收縮。經濟強勁復蘇。經濟學家預測,2017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4%,遠高于其他主要發達國家。3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107.1,創2007年以來新高。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57.2,高于市場預期。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上漲,2016年12月平均房價超過2006年7月的峰值。實際增長率超過潛在增長率。2008年和2009年美國實際增長率為-0.3%和-2.8%,遠低于當時美國潛在增長率1.7%,形成較大的產出缺口。隨著美國經濟逐步恢復,產出缺口得以彌合。2016年美國實際增長率為2.1%,潛在增長率為1.7%,實際增長率已經超過潛在增長率。
二、美聯儲加息的方式。“快加息”還是“慢加息”?一種觀點認為,連續三次加息以后,聯邦基金利率仍處低位,為此,美聯儲應當選擇“快加息”方式,即今年年內加息三次到四次,以達到2.5%-2.75%。主要理由是,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超過2%,再加上特朗普提出的減稅、放松金融監管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可能使美國經濟增速進一步加快。另一種觀點認為,美聯儲應當選擇“慢加息”方式,今年年內加息兩次到三次。主要理由是,雖然3月一般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7%,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為2.1%,但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僅為1.8%,低于2%通脹目標。考慮到美國經濟仍處在恢復中,美聯儲沒有必要如此快速地收緊貨幣政策。“先加息”還是“先縮表”。自2009年起,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美聯儲相繼實施了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即在大幅降息的同時,還通過大量購買長期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造成其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為此,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實際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加息;二是縮表。關鍵是應“先加息”還是“先縮表”?一種觀點認為,在下一次加息之前,美聯儲應當首先公布其減縮資產負債表的計劃,包括時點、步驟和方式。因為縮表會導致流動性緊縮,具有一定的加息效應。另一種觀點認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剛剛開始,今年在討論加息問題時,還沒有必要考慮縮表,到聯邦基金利率足夠高時,再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
三、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在美國經濟恢復相對好于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下,美聯儲持續加息和加息預期吸引大量資本回流美國金融市場,推高美元指數,推動美元匯率進入歷史上第三個升值周期。由于美元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計價貨幣,美元升值將對整個國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就全球投資來講,使用美元進行海外投資的成本下降;就國際融資來看,在國際市場進行美元融資的成本上升。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美聯儲持續加息意味著美國經濟強勁復蘇,良好的基本面有助于美元匯率繼續走強。由于美元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計價貨幣,在美元匯率的升值周期中,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低位徘徊,即使出現波動,其上升空間也是有限的。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之后,由于美國經常賬戶持續、巨額逆差,以及日本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經常賬戶持續、巨額順差,造成全球失衡,2007年全球失衡達到峰值。危機中,美國經常賬戶逆差縮小,全球再平衡取得進展。目前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持續加息,美元匯率升值,使美國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逆差再度擴大;受美元升值影響,日元等非美元貨幣匯率出現了不同程度貶值,貿易順差再度增加。比如,2016年4月以來日本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4萬億日元,創7年新高。中期全球失衡可能再度出現。對各國通貨膨脹的影響。美聯儲持續加息會對全球通脹產生一定抑制作用。一方面受美聯儲加息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進行跟隨性加息;另一方面,在美聯儲加息進程中,美元升值會壓縮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空間,而國際大宗商品會不同程度地進入各國CPI籃子中,因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保持低位將對各國通貨膨脹產生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