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信強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動力之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正是基于科技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而科技的進步正是創新的結果。大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引領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生的創新直接決定了國家的未來。目前,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大學生創新精神缺失的原因
1.重知識輕探索的文化傳統
我國傳統教育重視對經典的學習,認為知識的掌握更重要。如將《論語》奉為儒家經典,提倡半部《論語》治天下;為強調《詩經》地位,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列《黃帝內經》為中醫至尊等。我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將其中代表作品經典化有利于繼承傳統文化。但后人在學習與實踐中有將經典固化的傾向。如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取士,對于儒家經典完全從形式到內容予以固化,禁錮了文人思想。傳統教育理念認為,教師具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權威性,教學方法上側重知識的記憶和再現,把教學過程簡化為知識積累的過程,對于“怪力亂神”等正統思想以外的自然現象不做探索。在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下,學生視老師為知識的代言人,信服已有的知識和結論,不關注書本以外的世界,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近年來的復古主義潮流證明傳統的教育思想仍占一席之地。
2.重成績輕能力的教育導向
近年來,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以高等教育為例,“985”“211”高校數量有限,在地域上分配不均。2014年,“985”“211”高校在河南的錄取人數為36 637人,錄取率為5.3%。從根源上來說,一考定終身的現狀暫時無法改變。面對激烈的高考競爭,家長陷入普遍的焦慮之中。為了考個好大學,教育從娃娃抓起,教育前置現象普遍。各種輔導班、培優班、競賽班等輔導機構生意火爆。在現有的教育制度和考試模式下,對成績的追求必然擠壓素質教育的空間。學生經過一路應試進入大學后,很難從習以為常的應試學習方法、思考問題方式等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目前,大學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存在重成績輕能力的傾向,創新教育不足。
3.重實用輕基礎的功利心態
功利心態是一種出于自身利益需求而產生的心理動機,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受市場經濟影響,交換法則和實用主義思想滲透到大學校園,對大學生的學習觀念產生影響。大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不再出于完善知識結構進而提升自我的主動索取,而是堅持實用為原則,從自身興趣、學分、考研、就業等角度進行選擇性學習。通過大學生選課、上課情況可以看出,專業類課程、實用類課程的選課率、出勤率明顯高于公共課和通識課。這種重實用的功利性學習思想有利于培養出職業技術人才,無法為大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知識支持。近年來,社會各界已認識到短、平、快的教育思想已造成人才的創新不足、后勁乏力。事實證明,優秀人才不僅在專業技術領域有較深造詣,同時還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完善的知識結構。
二、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路徑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滯后于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必然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其一,創新是時代的主題。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增加高科技企業的產品附加值等都依賴于創新。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其二,創新是教育的方向。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高端,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傳承文化,又要推動文化,如果說傳承就是讓文化不至于斷絕的話,那么推動文化發展就需要創新。其三,創新是大學生的呼喚。在移動互聯網信息浪潮的沖擊下,多種思想觀念、文化形態相互交流、交融、碰撞。“95后”一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環境中,其思想呈現出開放性、創新性、多元化特征。高校要改革傳統的教育理念,由過去的知識教育轉變為能力教育和創新精神培育,構建創新主導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大學生也要突破自我限制,大膽探索,主動發問,塑造創新品質。
2.改革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主導則強調教師的權威性,灌輸式教學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提供大量知識信息。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思想進步,青年人的權利意識、自我意識、平等意識、獨立意識日益高漲,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改革課堂教學,首先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不平等師生關系,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樹立平等的觀念,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大學生開展對話和交流,激發大學生的思想活力。同時,教師要善于營造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保護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大學生積極探索。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創新思維。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中解放出來,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到培養學習能力上來,從因循守舊轉變到創新思維上來。第三,要提倡質疑精神,敢于突破常規。問是學之始。要鼓勵學生對知識敢于提出問題,對前人的說法敢于質疑,帶著問題進行創造性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
3.繁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精神,對大學生具有導向作用。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互為表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的品位反映了師生的精神風貌。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重物質輕精神、重活動輕質量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一是要將創新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歷史傳承、專業優勢和院系特點,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既要兼顧面廣又要體現點精,高揚創新的價值導向,形成體現學校特點的文化品牌。二是要成立創新興趣小組,以創新為主題的興趣小組、社團組織等學生性組織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增強創新的動力。三是要發揮榜樣效應,對于在“挑戰杯”競賽、創業大賽等以創新為主題的競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和團隊,要進行表彰和獎勵,通過舉辦報告會、經驗交流會等,為大學生樹立榜樣,形成追求創新的氛圍。
4.重視實踐探索
實踐是知識轉為為能力的重要途徑。知識掌握程度及創新精神都可以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得到體現。一是要豐富實踐形式,大學生要走出學校走進社區、企業、農村等地,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專題調研、資料收集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積極搭建校外實習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平臺,夯實專業基礎;要積極開展科研實踐,在創業計劃、發明制作、論文寫作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二是要提高實踐效果,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學生居于主體地位,教師起著指導作用。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實踐活動應圍繞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重點進行。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監督、指導、評價、反饋作用,確保實踐活動取得實效。三是要完善評價環節,要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列入成績考核中,作為評先、評優及升學就業的重要參考,增強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