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翼 王芳
摘 要:塌方是隧道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嚴重災害,預防塌方非常關鍵,也關系到企業信譽、職工的生命和財產,必須高度引起重視。本文結合某高速公路隧道的冒頂塌方處理,分析冒頂塌方原因,介紹隧道冒頂塌方處理的方法及對后續施工提出的預防坍塌措施。
關鍵詞:隧道;冒頂塌方;處理
中圖分類號:U458 文獻標識碼:A
1.工程概況
古盤山隧道位于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瑞安至蒼南段,是一座分離式部分小凈距的3車道大跨度隧道。全長4170m,左洞起止樁號ZK321+960~K326+130,長4170m;右洞起止樁號YK321+960~K326+130,長4170m。隧道幾何線形與凈空按100km/h設計,建筑限界凈寬14.5m,凈高5.0m。
古盤山隧道處于低山丘陵區,隧道穿越分水嶺,隧址區地面最高點在557m左右,隧道設計洞頂高程20m~60m。隧道南側2km左右為松陽-平陽區域大斷裂通過位置,受其影響,該區域發育一系列列斷裂、節理密集帶、侵入巖。隧道進洞口處于溝谷中,溝谷中有常水流,水量小,并沿溝谷發育一條斷層,地形坡度較大,受構造影響,巖體較破碎,隧道進口段圍巖自穩性較差,圍巖巖性為凝灰巖,屬于硬質巖,抗風化能力較強,受隧道埋深、構造、風化及水文地質條件影響,進口段地質條件較差,隧道圍巖為Ⅴ級。
2.塌方情況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情況
古盤山隧道進洞口地處海西鎮仙口村,洞口段設計圍巖為V級,長度為110m。樁號ZK321+965-ZK322+016段已經完成開挖及支護,累計進尺51m。在開挖掌子面進行到ZK322+018位置時,隧道通過坡谷沖溝,位于斷層帶附近,圍巖結構破碎,不穩定,地下水、地表水都比較豐富。隧道左洞掌子面開挖掘進至ZK322+018,在出碴過程中拱頂出現持續性掉塊,現場負責人緊急通知停止洞內一切施工,并撤出全體人員。在對掌子面反壓回填石方過程中,由于未形成有效穩定拱,造成上覆土層進一步坍塌,并形成直達地表的洞頂塌陷,地表塌洞長度約3m,寬度約4.5m,距拱頂高度為9.8m,洞內塌方量約174m3。
2.2 塌方原因
通過參建各方及專家查看現場及超前地質預報等文件后分析認為,引發塌方的主要原因是:(1)地質條件不良,該區段通過坡谷沖溝,位于斷層帶附近,圍巖結構破碎,圍巖過于松散。(2)地下水豐富,恰逢連續降雨,節理裂隙發育,突發性涌水。(3)對該段復雜地質情況認識不清。(4)施工單循環進尺太大,初期支護跟進不及時。(5)三車道大跨度隧道斷面大且扁平,受力不利。
3.塌方處理
3.1 洞內利用透水性較好的宕渣進行反壓回填,回填至距拱頂2.5m標高,回填長度不小于10,為保證注漿效果及塌落體穩定,在ZK322+016往里設置C20砼擋墻,墻寬2m,墻與掌子面空隙采用M10水泥砂漿充填。
3.2 ZK322+011~016定為影響段,采用臨時拱架加固,拱架采用18#工字鋼,間距為0.75m,鋼架與初支面間的空隙采用C20噴射砼密實,并采用縱向連接鋼筋(環向間距0.75m)焊接成整體;二襯主筋間距調整至15cm。
3.3 地表塌穴周邊施工臨時截水溝并采用彩條布覆蓋,截水溝采用水泥漿抹面:塌方區域采取雨棚覆蓋措施,防止雨水滲入;待洞內回填反壓及臨時加固完成并穩定后,對塌方形成的漏斗形坡面進行修整和臨時支護,支護參數為15cm厚C20噴砼+E6鋼筋焊接網+φ42×4mm小導管(長4.50m,間距@1.2×1.2m)。
3.4 對漏斗底部進行壓實,底面往下打設小導管注漿加固土體,周邊往外圍擴散,小導管采用φ42×4mm鋼管,長度6.0m,間距1.0m×1.0m,注漿壓力2.0MPa,底面采用10cm厚C20噴砼+E6鋼筋焊接網錨噴封閉,并做好排水措施。
3.5 暫定ZK322+016~031為塌方段,鋼拱架調整為22b工字鋼,間距50cm,拱架鎖腳錨桿調整為Ф42×4mm小導管,每榀4根,長度不小于4.5m;為順利通過塌方區,超前支護采用雙排小導管,從ZK322+014開始打設,第一排打設角度10°,長5m,環向間距0.4m(坍腔范圍0.35m),縱向排間距為2.0m,第二排小導管環向打設范圍為塌腔兩邊延伸2m,打設角度45°,長6m,環向間距0.35m,縱向排間距為2.0m;二襯主筋間距調整至15cm。
3.6 塌方段施工工法采用環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循環進尺長度不大于50cm,初期支護必須緊跟掌子面,及時施做仰拱封閉成環,全斷面初期支護完成后盡快施做二次襯砌。
3.7 在處理過程中應加強地表觀測和洞內監控。施工中應加強對掌子面前方及隧道周邊(特別是隧道上部)的預報。
3.8 待塌方段二襯施工完畢后,可對地表塌穴待取進一步的封閉、回填等措施。
3.9 為減小右洞爆破施工對左洞的影響,振動速度應嚴格按小凈距隧道要求控制。
4.防塌措施
結合諸多塌方實例不難看出,管理薄弱是發生塌方的重要因素。
4.1 正確理解“新奧法”的施工原理
新奧法就是應用巖體力學的理論,以維護和利用圍巖的自承能力,通過采用及時的“錨、噴支護”或更進一步的“噴、錨預支護”等聯合支護手段有效控制圍巖的松弛和變形,使圍巖成為支護體系的組成部分,并通過對圍巖和支護的量測、監控來指導隧道施工的方法和原則。概況地說,新奧法隧道施工的三要素實質就是“光面爆破、錨噴支護及監控量測”。
4.2 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
通過地質超前預報工作,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為正確選擇開挖斷面、支護設計參數和優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據,以及為預防隧道涌水、突泥、突氣等可能形成的災害性事故及時提供信息。
4.3 加強施工監控量測,實行信息化施工
實時監控量測不但可以及時提供隧道拱頂下沉、周邊收斂、圍巖內部位移、鋼支撐受力情況、錨桿軸力、支護和襯砌內應力等信息,用于判斷施工工藝的可行性,設計參數的合理性,提出更加恰當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支護措施。
4.4 后續施工防塌控制要點
(1)據不同地質情況和開挖方式,采用超前小導管預注漿加固地層的超前支護措施,注漿選材視不同巖層和地下水情況分別采用水泥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通過注漿加固周邊圍巖,提高其自承能力,減少圍巖松弛變形。(2)分臺階開挖時,支護要及時閉合成環,每一環支護鎖腳錨桿均施作到位,軟弱圍巖段落加強超前支護,防止拱腳下沉和內移,引起過大變形導致拱部巖層坍塌。(3)嚴格控制開挖工序,尤其是開挖進尺,杜絕各種違章施工。控制爆破裝藥量,減小對軟弱破碎圍巖的擾動。(4)及時跟進初期支護。初期支護是保持圍巖穩定的首要手段,對支護的要求是及時、可靠、封閉成環。
結語
綜上所述,施工是引起塌方的直接因素,對地質情況掌握不夠,從而選擇不合適的施工技術,或選擇了不合適的圍巖情況的施工方法,并且又未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則會造成圍巖塌方,甚至由于塌方處理不當也會造成再次塌方或引起更大的塌方。
參考文獻
[1]韓文斌.隧道冒頂原因分析及設計總結[J].山西交通科技,2013(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