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公路建設量不斷增加,對運輸能力、經濟效益產生巨大影響。然而因公路使用時間的延長,易遇到巖溶發育帶來的諸多問題,公路路基段建設、運營中,因巨大荷載的影響,使其出現坍塌現象,影響公路的正常使用。巖溶地區勘察中,因巖溶發育地區不確定性、隱蔽性顯著,增加勘察難度。為保證工程的正常施工,需做好勘察工作,以在充分了解工程地質條件的情況下,保證工程質量。下面本文從常用勘探技術出發,總結勘察原理和在巖溶地區勘察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綜合勘探技術;巖溶;應用
中圖分類號:U452 文獻標識碼:A
巖溶是可溶性巖層在水的影響下溶蝕,產生各種形態的總稱。按照巖石成分可將其劃分為硫酸鹽、碳酸鹽等。近年來,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施工人員更加了解巖溶,并開始了對巖溶地質地貌、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獲得顯著效果。而勘察作為工程基礎,若不做好勘察工作,將加大后期的設計、施工難度,故做好勘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為日后巖溶發育情況的評估提供保障。
1.巖溶地區的勘探技術
1.1 工程測繪和調查技術
工程測繪和調查技術是對巖溶地區地質、地貌等的調查、測繪,從宏觀角度分析巖溶分布、性質,并根據相關資料勘察地質。該方法操作簡便,能給巖溶地區的工程提供可行性資料。
1.2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包括衛星遙感、紅外線感應等技術,憑借諸多優勢被廣泛用于工程勘察中,給地質勘探行業帶來嚴重影響。比如:遙感技術工作效率高,適合大區域巖溶地區的勘探,能清晰、直觀地顯示巖溶地區地貌、結構。通常情況,多將遙感技術用于大型工程位置的選擇上,基本位置的選擇使用比較少。
1.3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多用于結構復雜的巖穴中,隨著近年科技水平的提高,CT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被廣泛用于巖溶地區勘察中,尤其是巖溶位置定位、洞穴坍塌定位中,效果顯著。通過地面下沉監測方法的運用,能動態性地監控洞穴坍塌,但效果并不突出。這種情況下使用雷達探測技術,能直接監測巖溶系統中的水動態,且這種智能化的技術還能增強洞穴坍塌的監測效果。另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還能用于大區域巖溶發育、深層次巖溶分布情況的勘察中,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勘探結果易受技術、施工場地的影響。
1.4 示蹤試驗技術
巖溶地區勘察中使用示蹤試驗技術,能測定巖溶地下水的連通情況,檢測巖溶發育及溶洞之間的連續性。示蹤試驗技術操作簡便,安全、可靠,但該技術只能用于有水的溶洞中。
1.5 管波探測技術
管波探測技術是工程鉆孔中借助管波作為場地,探測孔周圍溶洞、裂縫等地質的新型方法,也就是用樁位中心的鉆孔,通過所發射的管波,能準確記錄、分析信號,便于勘探整個樁位發巖溶、裂縫情況,為樁基樁持力完整性的評估奠定基礎。
1.6 工程地質原位測試技術
工程地質原位測試技術多在試驗中融入針對性標準對溶洞情況、溶洞填充物、巖溶地質特征等進行測定,該技術在巖溶地區中廣泛使用,現階段已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并且,該技術操作簡便,費用少,是眾多勘探技術中比較常用的。
1.7 模型試驗
巖溶地區勘察中使用合理的模型,對地質條件、土層實施模擬處理,比如:模擬巖溶地區的地基坍塌過程。
2.勘察原理
2.1 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
高密度電法工作原理類似于常規的電阻率法,是將巖土體電性差異基作為基礎的方法,在電場施加作用下的電流分布規律,推斷地下所具備的電阻率、地質體情況。該方法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質間的導電差異,和常規的電阻率法相似,高密度電法通過電極向地下提供電力,然后在兩極之間測量電位差,從而得出準確的視電阻率值。根據最終得出的視電阻率剖面,實施計算、分析處理,能得到地下層的電阻分布情況,便于準確劃分地層,判斷電流異常等。
2.2 孔內電視勘探
孔內電視勘探系統原理是在設備中使用特殊性的棱鏡成像耦合器,將鉆孔中的圖像無死角地顯示出來,借助計算機技術控制圖像的采集,滿足模型、數值之間的轉換需求。圖像處理系統能自動的處理、采集、記錄孔壁圖像,并將其保存至硬盤中,用二維、三維的形式展示出。另外,孔內電視勘探系統也能把錐面反射鏡中的圖像轉換成柱狀圖、展開圖。
3.綜合勘探技術在巖溶地區勘察中的應用結果比對
3.1 測繪和鉆孔、物探對比
擬修建長380m,線路中心最高36m,屬于溶蝕、侵蝕地貌,沖溝呈現Y型分布在山體中間,自然坡度處于25°~31°之間,左側在下山腰處,山體的最高高程為1070m。路段的左側為巖溶洼地,溝谷高程980m,路基通過段面高程1009m。
通過工程地質測繪、鉆探,發現地表多覆蓋粉質黏土、碎石土,厚度處于3.4m~15m之間,下伏基巖為灰巖。該路段左側呈現漏斗狀,是當地地表水的排泄通道,山腳處存在早前巖溶坍塌時形成的洞穴。地質測繪結果顯示,溶孔、溶槽發育顯著,處于巖溶的中、強發育階段。
3.2 鉆探及孔內電視成果對比
通過對地質測繪、物探結果的綜合,發現該勘察工作共沿著路基橫向、縱向布置6個左右的鉆孔。并且,對鉆孔進行了針對性的試驗,結果:①LK01鉆孔。該鉆孔多位于線路中心,鉆孔深度處于3m~8m之間,多為溶蝕破碎帶,溶溝、溶槽發育顯著。其中,半充填溶洞深度處于5m~8m之間,充填物是碎塊,根據孔內電視顯示,溶孔、裂縫等形態過度發育,和鉆探結果基本相似;②LK02鉆孔。該鉆孔位于線路中心左側4m~5m處,在半山腰。結果顯示,溶蝕破碎帶深度在14m以內,溶蝕現象過于發育,其中,半充填溶洞深度處于1.5m~2.5m之間,充填材料是碎塊。孔內電視結果顯示,溶孔、裂縫等形態過度發育,且局部被黏土、砂土填充,鉆探、孔內電視結果基本相似;③LK03L、K04、LK05、LK06鉆孔。這4個鉆孔在山間低洼處或山腰,鉆探結果顯示,這4個鉆孔比較完整,僅局部可見形態發育情況。孔內電視結果表明正常,局部見溶槽發育,和鉆探結果相似。
3.3 勘探成果
本次綜合勘探結果顯示,該路段地層為中風化的灰巖,測繪、鉆探、孔內電視結果基本相似;路基段的巖溶處于中等發育階段,路基填筑過程中可先清除表面軟土,并對影響路基底部的溶溝、裂縫等實施注漿處理。
結語
在巖溶地區開展勘察工作意義重大,因巖溶地區勘察工作煩瑣、復雜,實際施工中需充分了解施工場地、地質特征,全面掌握地質、分布規律,并給予勘探地區準確的評價,以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本文通過對巖溶地區實施綜合勘探發現:測繪技術能清晰、直觀地掌握的巖溶規律、發育特征,為勘探技術的選擇提供保障;高密度電法能勘察出巖溶深度、發育情況,鉆探技術通過巖芯的直接取出,能全面了解內部充填、巖溶發育情況;鉆孔電視能從勘探孔內直接采集圖像,準確定位巖溶發育現狀,增強勘探資料的可行性,保證勘探工作的合理性、安全性。綜合勘探技術在巖溶地區勘察中的應用,能從某種程度上消除單一方法帶來的局限性,增強勘探資料科學性,為巖溶地區工程施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翔.綜合勘探法在巖溶地區中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0(20):1025-1026.
[2]王俊.電磁波CT技術在覆蓋型巖溶地區地質勘察中的應用[J].鐵道勘察,2016,20(1):59-61,62.
[3]何偉,朱國金,李云,等.大公山隧洞潘所海段巖溶工程地質問題及應對措施[J].人民長江,2013,44(12):4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