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老年讀者一直以來是圖書館界的弱勢群體,為了保障他們的合理權益,這就需要深入分析其閱讀心理及需求,進而能更好地服務老年讀者。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多年的一線讀者服務經驗,詳細分析了老年讀者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對老年讀者的閱讀需求進行了詳盡闡述,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提升老年讀者服務水平的策略,以期給廣大圖書館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老年讀者 閱讀心理 服務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048-02
引言
老年讀者服務近年來日益被包括圖書館界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所重視,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人口老齡化,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1]。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總人口的15.5%,達到了2.12億,已步入初級老齡化階段。加之我國人口基數大,這就使得我國老齡化人口呈現出總體數量規模大、增速快的特點[2]。而在我國倡導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當下,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群體自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不可忽視的服務對象,面對這種情況,圖書館應認真研究老年讀者心理特點及閱讀需求,不斷完善相應的服務手段與服務策略。
一、老年讀者心理與行為特點
老年人群體因生理機能漸趨退化,社會生活角色變化等因素具有與普通成年人群體截然不同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1.行為能力差,反應相對遲鈍。隨著機體的老化,老年人對于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應能力相對低下;活動能力也隨之變差,體力與適應力都處于衰減的進程中。
2.學習接受能力衰退。老年人由于思維活力下降,反應能力變差,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隨之下降;記憶力隨年歲增長也逐漸衰退,學習能力也處于低谷[3]。
3.慣性思維明顯。老年人對于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大多非常堅持,難以改變并且拒絕改變。當形成慣性的思維或者行為模式受到挑戰,老年人通常會感到不適,甚至個別老年讀者會反應比較激烈。
二、老年讀者閱讀心理及閱讀需求
老年人上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老年讀者群體的閱讀心理及閱讀需求。
1.老年讀者的生理機能退化,使得他們在使用圖書館要求硬件設施高度的無障礙化;
2.隨著生理機能的變化,老年讀者心理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并且由于社會生活角色的轉換,往往會產生孤獨與失落感。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老年讀者有被充分理解尊重及社會交往的心理需求;
3.心理慣性大。老年讀者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由于多年養成的閱讀習慣,往往會形成固定的模式[4]。具體可以表現在近乎固定不變的到館時間、相同的閱讀主題、固定的閱讀場所等多方面。
4.閱讀主題相對集中。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較為突出的一點是其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由此出發,老年讀者群體的閱讀興趣點,往往會較多地集中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
三、老年讀者服務提升策略
鑒于上述老年讀者群體的心理及閱讀特點,筆者以為,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為老年讀者服務的力度,完善服務手段。
1.納入圖書館整體規劃
把為老年讀者服務納入圖書館的整體規劃,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明確具體服務范疇與服務手段。從館藏建設到窗口服務,確保讀者服務的整個流程都充分考慮到老年讀者的需求。
2.加速建設社區圖書館
根據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對我國各類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所作的明確規定,大、中、小型圖書館以讀者乘公交或騎車60分鐘、30分鐘、20分鐘可以到達為宜。可以確定其服務半徑分別為9km、6.5km和2.5km。由于老年人活動能力相對較差,如果居住地在大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半徑之外,那么對于其使用圖書館而言,就存在較大的出行困難與障礙。因此,老年讀者群體對于社區圖書館的依賴程度就相對更高[5]。通過加速社區圖書館的建設,最大程度延伸圖書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半徑,對于老齡化日益嚴重的我國社會而言,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3.老年讀者服務專門化
由于目前圖書館的電子化程度非常高,并且會越來越高。而老年人由于視力聽力退化,不掌握現代化信息查詢手段等原因,在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感到障礙重重。針對這種情況,圖書館應該考慮在讀者服務一線設置專門的老年讀者接待窗口。為老年讀者提供耐心細致的咨詢、借還等基本服務;將其與普通讀者區分開來,提供個性化的專門服務,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為老年讀者服務,一方面也能提高普通讀者的服務接待效率。此外,在老年讀者的服務過程中,注意老年讀者的心理特點,充分理解老年讀者渴望被尊重理解的心理,理解生理機能退化為其造成的種種不便,做到服務耐心細致,不厭其煩。
4.為老年讀者提供必要的培訓
如前文所述,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下,學習能力處于低谷,生理機能不斷衰退的老年人很容易被隔絕在數字鴻溝之外,無法享受信息化社會為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從而離信息化的當下越來越疏離,形成一種惡性循環[6]。針對這種情況,圖書館可以利用場所優勢和資源優勢,為老年讀者提供滿足其需求的各種培訓。以國家圖書館為例,自2011年起,國家圖書館通過老年讀者公益培訓、資源推薦、老年讀書沙龍等形式,積極探索老年讀者的特殊服務,先后推出15個系列、53場次,累計培訓4200余人次。2014年11月,為進一步提高老年讀者的數字閱讀能力,國家圖書館推出了針對老年讀者的公開課項目——“關愛夕陽”老年課堂,2015年,又推出“我來當主講”和“國圖交享樂”等自助式老年文化活動,豐富了老年讀者的文化生活。其中“關愛夕陽”老年課堂自開課以來,受到廣大老年讀者的熱烈歡迎。課堂內容包括手機系列課程、基本電腦辦公軟件系列課程、重溫舊報系列、昆曲系列等。既有幫助老年人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內容,又有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容。通過這個課堂,廣大老年讀者一方面掌握了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信息素養,使得他們能夠以雖略顯緩慢卻穩健持續的步伐跟上信息化的發展;一方面又為老年讀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緩解因退休居家社會生活角色轉換帶來的失落感與孤獨感。
5.為老年讀者提供發揮余熱的舞臺
老有所為,是我們一直期待能夠幫助老年人實現的一個目標。那么,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該在這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和不斷的探索。近年來各個領域的志愿者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圖書館也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文化志愿者。圖書館可以有目的性地集中老年讀者群體,了解老年讀者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把有興趣參加公益文化服務的老年讀者進行備案。在規劃志愿者活動的時候,將老年讀者群體納入到視野之中。為其提供可以發揮老年人經驗及專業特點的崗位,積極吸納老年讀者的建議及所提供的經驗,幫助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的目標,為他們提供發揮余熱的途徑和場所。一方面使得參加志愿者服務的老年讀者獲得認同感與價值感;一方面有意識的引導老年讀者志愿者為老年讀者服務,相近生活經歷與年齡特點必然會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產生共鳴,更容易獲得理解,溝通也必然更為順暢,從而也提高了老年讀者的服務質量,可謂一舉數得。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關愛夕陽”老年課堂,他們不僅面向老年讀者進行授課,為了豐富老年朋友們的退休生活,讓他們老有所為,還舉辦了“我來當主講系列活動”。從老年課堂的學員中挑選安排掌握專長,樂于分享的老年讀者來作為課堂主講,與眾多老年讀者一同分享所學。據調研,參加主講的老年讀者往往備課極為認真,課堂反響也非常熱烈,受到廣大老年讀者的熱烈歡迎。
四、結語
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不息的優秀傳統美德。如何對待老年人,體現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與道德修養。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在提倡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鎮,在滿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幫助他們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這一點上責無旁貸,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圖書館實現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這一基本職能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王萍.公共圖書館老年讀者閱讀心理探微[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22(7):122-124.
[2]王曉輝.公共圖書館做好老年讀者服務工作的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2(3):95-96.
[3]李韶紅,韋小蘭.公共圖書館應重視老年讀者服務工作[J].圖書館學研究,1999,(4):59-60.
[4]冷選英.老年讀者的閱讀心理[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21):89-90.
[5]魏巍.老年讀者閱讀心理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6):234-234.
[6]劉艷蘭.圖書館做好老年讀者服務工作的策略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5):152-153,155.
作者簡介:王寶興(1965.7-),男,現就職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基藏本閱覽組,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