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華
摘 要: 分析在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農家書屋”的方法和措施,以及“農家書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農家書屋 持續 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050-01
“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農家書屋”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遵循“農家書屋”發展規律,探索“農家書屋”長遠發展模式,實現“農家書屋”發展的規范化,滿足廣大農牧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創造各種條件優化“農家書屋”發展環境,并形成能夠與未來社會目標相適應、相互互動的良性機制。“農家書屋”對解決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一種新型圖書館形式。盡管他的規模很小,功能還不夠完善,但它同樣具有公共圖書館的基本特征和服務功能。所以說“農家書屋”是公共圖書館在農村的延伸和發展。建設“農家書屋”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之一。 對提高廣大農牧民的文化素質、實現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使“農家書屋”能保持長久有效的發展機制,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統籌規劃,資金到位
“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經費保障是“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家書屋”屬公益性文化設施,其建設發展必須堅持以政府資助建設為主,鼓勵社會捐資,農民自我管理的模式。要把“農家書屋”工程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中。但是農村地域遼闊,各地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政府投入采用比較靈活的全局統籌機制,部分資金來源于企事業單位,社會捐助和農民自籌資金。書屋建成后,圖書修補或購置新書、書屋設備以及管理人員工資待遇仍需投入,目前“農家書屋”建設正處在建設熱潮,但建設后期它們能否長效發展取決于后期資金的持續投入。后期資金從何處來,目前尚不清晰,這直接影響到“農家書屋”的長遠發展。
二、制度的建立,管理的規范化
“農家書屋”要實現長效發展,必須具有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農家書屋”無論采用何種管理模式,都必須加強“農家書屋”各項制度的完善。目前“農家書屋”采用的是以農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規范管理過程,有效預防和解決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農家書屋”建設和正常運轉需要完善并嚴格執行管理制度。針對書屋特點,建立圖書借閱、書屋管理及圖書損壞賠償等相關制度;對書刊報紙和影像制品的分類編號帖簽、上架等程序制定了統一的標準;通過建立登記薄,規范了書屋物質的登記和管理。其次確保書屋的開放時間。對已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的書屋,規定每周至少準時開放5天,以方便讀者前來閱讀和借閱。引進和培訓書屋管理人員。管理員是“農家書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農家書屋”這一“惠民政策”的執行者,要求書屋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通過對現有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后,提高“農家書屋”管理員的水平。目前的管理員多數都是兼職的,沒有任何報酬的,這樣就直接影響到管理員的積極性。管理員如果不懂圖書管理業務,一旦藏書達到一定的規模,圖書排架不規則,造成不便查找,這些都影響了“農家書屋”的服務功能。
三、整合資源,實現文獻資源共享
將文化部實施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各種惠民工程資源與“農家書屋”工程進行整合,及時引導和加強各書屋間的合作,農家書屋是以村為單位,村與村之間相距不遠,這是書屋間建立橫向聯合的有利條件,同時,不同的書屋在收藏內容及管理模式上不完全相同,通過書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可以實現書屋的資源共享,相互學習借鑒,使每個書屋的服務能力大大提高,這樣既可以避免重復投入建設、減少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浪費,又可以達到統一管理、豐富“農家書屋”的內涵,達到文獻資源共享的目的。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資源,豐富書屋的文獻種量和數量。國家已將縣圖書館作為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設,縣圖書館可以把“農家書屋”納入基層服務點建設中并申請專項經費,可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接受的龐大資源,可依據農牧民需要,選送有關科技、健康、影視等方面的信息資料,改善農村普遍存在的信息匱乏和文化落后的局面。讓農牧民廣泛接受最新信息,開拓視野,引導農牧民崇尚科學、破除陋習,從而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文獻資源的采集和更新
“農家書屋”建設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優勢產業,制定出采集計劃,突出文獻資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托克遜縣的鄉鎮都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特色農業,如紅棗,葡萄,孜然,花生,白高粱等。這些鄉鎮的文獻資源的采集應優先考慮地域特色及優勢產業,重點滿足農牧民創業致富的需求。采集的文獻資源,易于農民朋友接受。“農家書屋”還需要考慮書籍更新的問題,以免圖書多年不變,內容陳舊,農民逐漸失去看書的興趣。
五、提升服務,吸引讀者
“農家書屋”作為農村文化教育陣地,義不容辭地承擔著普及農村科學文化知識的重任,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采取多種形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吸引農民讀者。舉辦民俗民風、健康生活等講座,根據時節開辦各種展覽,提高農民群眾對“農家書屋”的認知度。一是在“農家書屋”創辦的初始階段,可以選取幾位在村民中較有影響力,較有科技致富意識的村民朋友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選為“讀書示范戶”引導他們去閱讀并從中獲取知識,再引導他們去傳播,以點帶面營造全村讀書氛圍。二是定期配送農科技術、生活常識、文化教育、醫療保健、飲食衛生等書籍到書屋使大家通過讀書學習,既能提高文化水平和致富本領,又能自行解決日常生活與勞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專門為“農家書屋”購買兒童讀物、益智玩具,開展繪畫、書法等興趣愛好,把“農家書屋”打造為留守兒童成長輔導站。三是開展一些趣味性讀書活動,如讀書心得,精彩演講,即興小品,對答楹聯,比詩賽歌等;以提高大家的閱讀興趣。通過以上系列措施,充分發揮了書屋的服務功能,提升了書屋的服務質量,使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農家書屋”帶來的實惠,從而增強了“農家書屋”的吸引力。
六、加強督察工作
加強對“農家書屋”的督察工作,認真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促進各書屋之間的工作交流,及時開展督查和評比活動,對書屋的軟硬件設施的使用情況、服務范圍和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進行考核,對管理顯著的鄉鎮、村委會、書屋管理人員,應給予一定的表彰和物質獎勵,從而使“農家書屋”健康有序的發展。
“農家書屋”工程是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成和使用,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它要發展,必須保持長久的吸引力,需要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給予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寶麗,劉穎.對貧困地區鄉鎮圖書館的調查與思考.圖書館學刊,2010(2).
[2]劉燕.社區圖書館網絡的健全以及特色服務,圖書館學刊,2009(4)
[3]趙桂紅.“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圖書館論壇2010
[4]楊杰,李青山.圖書館與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圖書館學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