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蔚蔚+余韶軍
摘 要: 現代圖書館建設已從以資源建設為中心的模式向以讀者服務為中心的模式轉變。這一轉變,其實是資源向應用的轉變。應用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這和經濟理論的目標相似,經濟上的很多服務理論都可以成為圖書館的基本服務理論。互聯網商業法則是當前經濟活動的法典,在縣級公共圖書館館舍建設中適當融入互聯網商業法則,為圖書館的服務插上互聯網的思維。
關鍵詞:館舍建設 商業法則 互聯網思維 服務理論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051-02
由于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現代圖書館正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智能圖書館發展,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引言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孕育出一些新型成功企業。它們的成功,很多是建立在互聯網商業法則下。圖書館已從傳統圖書館向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計算機、互聯網、數據庫、平板電腦、電子圖書等等這些傳統圖書館沒有的網絡設備和網絡資源發展,并已成為圖書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互聯網的商業法則,可在圖書館建設中加以應用。帕累托理論、長尾理論、大數據應用等就是其中較有代表的互聯網商業法則。筆者認為這些商業法則可應用于當前縣級公共圖書館新館建設。
二、概念
帕累托理論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首創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個人收入的分布狀態時,發現少數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數人的收入卻只占小部分,他將這一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圖。帕累托圖就是俗稱的“二八定律”,已是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應用在圖書館方面,一般認為,圖書館20%的館藏可以滿足80%的讀者需求。
長尾理論是指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產生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也就是說,企業的銷售量不僅是傳統需求曲線上那個代表“暢銷商品”的頭部,也是那條代表“冷門商品”經常為人遺忘的長尾。應用在圖書館方面,那些借閱量不大的冷門圖書,只要品種足夠多,累計借閱總量也是一個不小的數量。[1]如下圖所示:
大數據應用理論更是當前炙手可熱的話題。所謂大數據,就是從海量行為數據中發現關聯規律。在信息技術下,人們更認同“讓數據說話”。從大量真實的數據中,通過相關算法分析,可以發現內在關聯規律。應用在圖書館方面,圖書采購、圖書推薦都可以應用,本文論述主要是圖書推薦方面應用,通過分析足夠量的讀者流通數據,可依某人近期的借閱情況向他推薦最可能適合他閱讀的相關資源。
三、思考
三個法則是在社會網絡化、數字化后得到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大數據應用,應當是在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化后才大放異彩。傳統圖書館從自動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發展的進程,也是圖書館從最初的用計算機對紙本資源進行管理,發展到對資源的全面數字化管理的過程。但相對而言,文獻資源的全數字化,對出版業的沖擊更大一些,筆者認為,如果文獻資源全數字化,圖書館也將是另一種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業態,本文并不想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筆者認為,目前的圖書館新館建設,究其實質,還是一種實體圖書館的建設,形式上有變化但沒有突破傳統,理論上也不是互聯網的業態,因為,資源的形式還是傳統資源。當前圖書館的資源是紙本資源和數字資源,并且紙本資源與數字資源各有優勢,“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兩者是互為補充、互相依賴、互相轉化。”[2],兩者是互補共存。但是,縣級公共圖書館現在已呈現出與高校圖書館、大中城市公共圖書館完全不同的狀況,縣級公共圖書館必須偏重紙質閱讀。
以我縣圖書館為例,十多年前我館外借圖書流量成人讀者和少兒讀者的比例基本上是1:1,近年變成了1:2,這個趨勢還在擴大。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不同類型的讀者獲得數字資源和紙本資源的意愿不一樣,成本也不一樣。
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打破了時間空間概念,并且使獲取成本也發生了變化。
在學校,學生獲取紙本資源和數字資源的距離是一樣的,因學生平時都在學校,都是以學校圖書館為主要學習場所,到學校圖書館的距離可以忽略不計,學生沒有獲取資源的交通成本,數字資源的方便、低成本、易使用等優勢就顯現出來,學校圖書館資源建設向數字化、網絡化傾斜也是有道理的。
在社會,對公共圖書館而言,成年人獲取文獻資源的情況不一樣。如果是紙本資源,讀者可以通過書店和網店采購,并不一定要到圖書館借,到本地小型公共圖書館借也是需要一定成本(要開車、要停車費、要在圖書館開放時間內),還可能借不到需要的圖書。對喜愛閱讀的讀者而言,借書不如買書;如果僅是想隨便看看,用數字資源即可,因數字資源成本低;如想獲得數字資源,肯定是從大型圖書館網站或專業公司網站獲取,本地縣級公共圖書館并沒有什么優勢,對普通讀者不會產生太大吸引力。
少年和老年讀者情況就不一樣,一個因正在發育,一個因閱讀習慣,紙本閱讀的舒適性成為他們接近圖書館最充足的理由。這都表明,縣級公共圖書館讀者人群在變化,如果與大中型圖書館拼數字資源,縣級公共圖書館肯定處于劣勢,而從紙本資源的特殊性考慮,縣級公共圖書館把自身紙本資源的地理優勢發揮出來,才是生存的根本。
紙本資源是縣級公共圖書館吸引讀者的最重要資源,對少年和老年讀者有自然的吸引力,如果資源豐富,對所有的社會群體(包括普通成年讀者)都有吸引力,從這個意義看,紙本資源是縣級公共圖書館的靈魂。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要圍繞紙本資源開展,而不是像大型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將數字資源的發展擺在首位。
縣級公共圖書館以紙本資源為主,這時的紙本資源已實現資源的數字化標引。數字化標引與數字化不同,數字化標引是把資源進行數字化描述,是對資源的揭示性描繪,同時又對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管理。資源的數字化標引為大數據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這里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全數字化”和“數字化標引”其實對資源的利用完全不同。全數字化資源實際上是數字資源,這樣的資源是可以無限制復制。而數字化標引,只是對資源進行數字化標簽,資源的數量不會變化,其是有限的,一個圖書館有幾冊某本書,并不會因為數字化標引而發生數量變化。如一本古籍,它的內容信息可以數字化展現,數字化后可以提供更多的人閱讀,而它的文物價值是獨一無二的,其不會因古籍數字化后產生多個文物價值。紙質圖書的閱讀舒適性,就是圖書的“文物價值”,圖書數字化標引后,圖書館的紙本資源數量并不會增加,這是圖書館紙本資源成為縣級公共圖書館核心資源的原因所在,紙本資源是當前縣級公共圖書館的靈魂。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可以利用互聯網商業法則,提高圖書館“靈魂”的利用率。
四、實踐
我們的做法是在新館建設時,從功能區設置、服務的技術手段等方面應用互聯網法則。
1.功能設置方面
我縣隸屬于杭州地區,2014年下半年在縣城新區動工建造新圖書館,總面積7200多平方米,樓層主體四層,圖書借閱以下三層為主。
我們在一樓設置360平方米的24小時無人值守借閱區作為圖書流通區,二樓整層1600平方米設置成“藏、借、閱”一體主藏書區。整個新館設計藏書30-40萬冊,一樓360平方米,可藏書5-8萬冊,藏量恰好是“二八定律”的20%。一般讀者就在一樓找找可以了。區塊設置在一樓,又是24小時無人值守服務,這既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又能降低了管理成本。一樓360平方米無人值守區塊的設置就是帕累托定律的應用。
二樓1600平方米,預計藏書20-30萬冊左右。根據長尾理論,品種更多,服務的對象更多,我們認為,圖書品種數量將是總藏量的80%,也就是說,總品種在16-24萬種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藏書的復本量就要少,復本量以1冊以下為主,為保證品種的有效性,還需要輔以智能系統,對一些年代久遠、內容有誤、利用率不高的圖書進行下架處理。在這一層,以一樓目標不同,由于要在沿湖窗口設置閱覽桌、椅,除了藏書功能,閱讀也是主要服務功能,而為了實現收藏功能,藏書的書架可以設置高一些的書架,雖然這樣讀者借書可能沒有一樓方便。二樓的設置就是長尾理論的應用。
2.技術手段方面
由于新館距離主城區6公里以上,交通不方便,所以為滿足讀者需求,我們設置24小時無人值守借閱區,以方便讀者隨時來館借還書。目前的技術條件,實現無人值守必須使用RFID技術,而如果使用RFID技術,就實現了“圖書、讀者、館舍”三個圖書館最主要對象的數字化標識,實現三者的實時定位管理,就可利用大數據理論,對圖書、讀者進行實時分析和歸類,并利用分析結果有針對性的采購圖書、分類上架、推薦閱讀。
我們設想,利用大數據動態選擇出“24小時無人值守區”的占總藏量20%的圖書。同時,根據讀者的借閱記錄向讀者推薦“當時在館”最有可能是他喜愛閱讀的圖書。筆者認為,“當時在館”這一點很重要,“當時在館”是紙本資源的核心,是有別與網絡資源的最大差別,只有實現了“當時在館”,才會不斷激發讀者到圖書館借書的欲望。前面分析我們提到過,讀者來圖書館借書是有成本的,而紙本資源并不像數字資源那樣可無窮無盡復制,那些最流行的圖書就那么幾本,根本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讀者到圖書館根據閱讀排行榜根本借不到自己需要的圖書,往往需要大量時間來查找自己需要的圖書。而應用大數據,讓每個讀者來館借書時,系統會自動推薦10-20本在圖書館當時就可以借到的圖書,只要推薦的20%能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讓讀者不會空手而歸,這樣的圖書館對讀者的吸引力當然是不言而喻。
五、總結
傳統圖書館管理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圖書館“為人找書,為書找人”,印度圖書館學者阮岡納贊1931年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就是這種理念最精髓表述。互聯網的出現,使圖書館的管理可以發生一些變化,我們完全可以在保持傳統服務理念的基礎上,融合一些互聯網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宓永迪.長尾理論在圖書館的應用[J].圖書館雜志, 2007, 0(5):11-11
[2]羅元鴻.紙質與電子國書的共存與互補研究[J].山西科技, 2010, 25(5):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