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李劍鋒+劉磊
摘 要: 農業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眾文獻信息的支撐機構。本文主要闡述了公共圖書館提供農業信息服務具有一定的資源、人員、基礎設施等優勢,提出了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服務的對策。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農業信息 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055-02
根據農業部2016年9月發布的《“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中提出五項重大任務:一是加強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整合應用;二是促進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三是推動農業政務信息化提檔升級;四是推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便捷服務;五是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支撐基礎[1]。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全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又要開展行業化信息資源建設,積極提供面向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與服務。公共圖書館開展農業信息服務,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有利于促進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事業的發展,能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2],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向農業部門及農民提供全面、準確、完整的信息服務。
一、農業信息服務
信息服務是以信息為核心內容的服務,服務于具有客觀需求的社會主體,有明顯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很強的知識性。而農業信息服務是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支撐的一種活動,包括農產品服務、技術服務、咨詢服務。農業信息服務是面向“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的服務,農業信息主要是面向農民群眾,農民關注的信息也是多種多樣,包括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等宏觀經濟信息;種植、養殖業新技術、農業技術等專業性信息;農業產品價格、市場供需情況、市場分析預測等市場信息;科技培訓、技能、地質條件等知識類信息,都是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必備的信息。
二、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服務的優勢
公共圖書館是文化科學知識的集散地,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國民獲得文化科學營養的沃土,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基石。
1.文獻信息資源優勢
公共圖書館基本覆蓋全國的各省級、市級、縣級和鄉鎮,各層次公共圖書館一直致力于文獻資源的積累,也緊跟時代的步伐,建立了數字資源和電子資源,形成了海量、有序的文獻資源儲備。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務的信息機構,擁有各類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的信息服務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經驗。擁有豐富的紙質文獻資源、國外內的電子資源庫和多媒體信息資源。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源,為科技、經濟、產業建設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其行業優勢,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3]。
2.人力資源優勢
公共圖書館不僅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還擁有一批優秀的專業館員,具有良好的業務理論水平、學術研究能力和交流工作經驗,作為讀者與文獻信息資源的中間橋梁。圖書館館員一方面負責文獻資源的整理和組織者,另一方面為讀者服務,是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性條件。他們都是一批擁有專業特長、高學歷、專業化的專業人才隊伍,長期從事文獻服務,熟悉館藏、精通檢索技能,對文獻信息的采集、組織和整合可以有效的與讀者溝通和交流,也是對外提供信息服務的人才保證。
3.基礎設施優勢
隨著自動化網絡系統的建立,公共圖書館都擁有齊全的設施,如千兆的網絡寬帶,高配置的硬件設備,功能完善的軟件平臺,如電子資源數據庫、集成的檢索系統、多媒體電子閱覽室等[4],對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加工和傳播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些技術和設備上的優勢可以在農業信息服務中發揮極大的作用,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公共圖書館開展農業信息服務的對策
面對國內外農業市場的激烈競爭環境,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信息的支撐,農業信息服務已成為新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的一個重要內容。公共圖書館對農業信息服務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了解農業部門、科技部門、企業等農業的信息需求,根據圖書館自身的條件,有針對性、重點地確定服務對象、服務范圍和服務對策,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信息服務。
1.省、市各級公共圖書館聯合進行農業信息服務,實現信息資源共建
省、市各級公共圖書館必須聯合共建農業信息資源,共同面向廣大農村、農業提供信息服務,由于直接能夠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縣、鄉鎮圖書館受到經費、資源、人力等限制,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把各種農業文獻送到農村,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實用的信息加工成電子資源,利用互聯網推送到農民手中,彌補鄉鎮圖書館文獻資源的不足。將分散的、閑置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將農業信息資源進行規范,提高信息資源的實用性。
公共圖書館重點開展農業信息共同建設,加強與大眾媒體、農業科技部門的合作,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咨詢服務,向農民傳達國家最新的方針和政策、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信息及市場趨勢等,保證農民獲取信息的時效性,使農業信息的價值達到最大化,將有用的信息及時、有效的傳達到農民。
2.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公共圖書館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建立網絡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一是將平臺的界面要美觀且學科分類準確;二是將農業信息進行有效的分類,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提供不同的農業信息,如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偏向于農業技術知識、種植和養殖業技術等,農業科研人員則偏向于國內外熱門的農業產品和新技術等信息,因此要分模塊、分區域,方便不同類型的用戶獲得農業信息,達到清晰明了的效果;三是加強平臺信息資源的建設,要根據用戶的需求,有重點的建立平臺資源,提高信息傳遞的質量;四是要引進復合型人才,既具備信息管理能力和農業知識的專業服務人員[5]。最后平臺的宣傳推廣很重要,若無法把紙質資源送到農民手中,可以利用互聯網向偏遠貧困的地區,通過網絡平臺的微信公眾號和手機客戶端等移動服務方式,真正的實現全覆蓋式的農業信息服務。
3.深入挖掘農業信息需求,開展農業信息專題和知識服務
公共圖書館擁有農、林、牧業等各個學科的中外文圖書、電子資源、報紙、期刊等,還有一些與農業科技相關的特色數據庫,建立相應的農業信息導航庫,結合農業發展及用戶需求,將農業信息資源進行采集、整合和加工,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上進行農業信息導航,形成農業信息服務統一檢索系統,從而減少檢索時間、優化查詢質量,快速、準確的定位到農業信息。公共圖書館要積極介紹、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和農產品,使其落實到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6]。公共圖書館以自身專業的信息檢索能力和經驗,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將收集的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匯總形成二次文獻資源,編制專題服務資料等,使專題內容形成一個個有效的知識服務,通過各種服務方式傳遞到農戶手中,建立農業信息資源的專題數據庫 展示農民關注的農業信息,搞好農業信息資源專題服務。
公共圖書館根據用戶的具體信息需求,利用館內的文獻資源和館員的知識能力,深人到文獻內容和專業領域,搜集、選擇、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并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和整理,從大量的文獻信息中去粗取精,提煉出真正對用戶有用的知識、為用戶提供的經過加工整理后新的知識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是專業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創造性信息服務[7]。
四、結論
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服務是一個重大的工程,增強信息服務意識,擴大農業信息資源服務的投入力度,由被動轉為主動走入農業信息市場,提高服務人員的自身素養。同時,在農業信息服務過程中要重視農民的信息需求,以實現最大的社會價值為目標,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方式、功能,增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為農民的增產增收。
公共圖書館開展農業信息服務一是拓展館內的服務范圍,提高社會公眾服務職能;二是影響了農村經濟、科技、文化的全面發展,增強國家的農業發展的軟實力,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公共圖書館要抓好基礎建設,與時俱進,努力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EB/OL].[2016-09-01]. http://www.moa.gov.cn/ztzl/scdh/hydt/201609/t20160901_5261564.htm.
[2] 馬小紅.1996—2006年公共圖書館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的綜述[J].圖書館界,2008,(8):83-85,90.
[3]明曉穎,李朝,余紅江.對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2(3):212-213.
[4]張銀娜,宋瑞卿.公共文化服務免費開放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資源優勢研究[J].科技信息,2013,(4):15.
[5]倪佳.我國農村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平臺建設管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2(2):46-47.
[6]李雪冰.縣(市)級公共圖書館的農業信息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3):76-77.
[7]牛寒梅.公共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新思考[J].現代情報,2010,30(10).
作者簡介:陳曉玲(1984-),女,吉林長春,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信息服務、計算機應用。
李劍鋒(1973-),男,吉林長春,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信息服務、科研管理。
劉磊(1982-),男,吉林長春,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農業信息、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