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媛
摘 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受到政府、社會以及相關領域人員的高度重視。本文就開源環境對本科教學現狀及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希望對我國教育事業有所助益。
關鍵詞:開源環境 云課堂 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85-01
一、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普通教室還是機房,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主,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尤其面對較難的知識時,學生易產生畏難心理,消極怠工,形成惡性循環,自己學不到知識,也嚴重影響教師的積極性,后續課程的開展難以為繼,這是兩種教學形式存在的共同問題,同時,這兩種教學方式又因其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問題,值得探討。
二、機房實驗室使用現狀及“云課堂”的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樣本是我院各專業各年級學生,樣本類型為隨機選取。截止調研結束,調查學生共322名。
2.研究內容
為了調查機房實驗室使用現狀和學生對“云課堂”應用的興趣,筆者設計了《關于“云課堂”問卷調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學生使用機房的基本情況、學生使用機房存在的問題、學生對“云課堂”的興趣度。
3.重點問題結果分析
3.1學生現在使用的手機有98%以上都為可以安裝智能應用的智能手機,結果如圖1所示。這是“云課堂”建立的先決物質基礎。
3.2現在上課使用手機的學生比率也居高不下,如圖2所示,有74%的學生承認有過上課習慣性看手機的經歷。據課下了解,學生看手機不一定是真的有重要的事務,而是習慣使然。所以,我們對于這種不良習慣不能聽之任之,要利用我們的課堂優勢和管理手段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將習慣“用手機玩”糾正為“用手機學”。
3.3在“如果手機中可以安裝有關課程的內容,是否有興趣下載并使用?”和“上課時若可以直接使用手機應用來觀看課程同步課件、重點、習題,您覺的怎么樣? ”兩道題目中,學生“有興趣”和“非常期待”的比例非常高,這為“云課堂”的應用開發奠定很好的學生基礎,如圖3、圖4所示。
三、以開源環境為基礎的課程建設模型研究改革方案
云計算的出現為高校及“云課堂”建設提出新的建設方案,目前許多高校計算機硬件設備落后,配置較低,學生個人研究資料保密性差。而云技術能利用虛擬化技術構建虛擬化資源池,快速部署云端的資源以獲取服務,動態組織異構資源,構建不同的應用環境,將存儲空間等資源共享,杜絕資源的浪費,達到效益最大化。
1.減少初期投資,降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資風險。尤其對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筆記本電腦已成為大學學習的標準配備,所以,在專業機房的建設中,只需要提供最基礎的電源及網線,學生可以自行帶筆記本電腦來機房,從而減輕實驗室面臨的硬件建設資金不足問題。
2.資源優化,提升資源利用率。基于云服務器,系統建立在有一定規模的廉價服務器集群之上,通過基礎設施與應用程序的協同構建達到最大效率利用資源目的,如圖5所示。
四、采用云技術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多種新功能,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有了巨大的變化,也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如果使用得當,就能有效實現“翻轉課堂”,解決前文提到的各類問題
1. “云課堂”技術的平臺構建總體思路
按照云的三層結構模型來設計,基本思路為:首先,在IaaS層利用OpenStack構建一個云基礎設施,為所有上層服務或應用提供虛擬機和云存儲服務。其次,在PaaS層利用Sakai 系統和Hadoop/Mahout平臺來構建云課堂的核心業務邏輯,并以服務的方式向上或對外提供調用。最后,在SaaS層,通過調用PaaS層或IaaS層的服務,實現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終端的云課堂視圖。
2.“云課堂”技術的平臺構建體系結構
綜合以上討論,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課堂平臺體系結構如圖6所示。
從上圖可看出,該體系由3個云服務層加上用戶訪問終端共4部分構成。各部分具體功能介紹如下:
2.1教育云IaaS 層作為云計算的核心服務,IaaS層主要提供硬件基礎設施服務,為用戶按需提供虛擬化的計算、存儲和網絡等IT資源。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教育云IaaS 層同時也可為除云課堂以外的應用,如云管理、云空間等提供統一的基礎設施服務。
2.2云課堂PaaS層在本文所提的云課堂體系中,擬通過抽象云課堂的核心業務邏輯,以服務的方式部署在PaaS層,目標是打造成云課堂的公共服務,對上層應用或第三方系統提供統一的PaaS級別服務。
2.3云課堂SaaS 層
通過服務的聚合實現統一的云課堂視圖,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同時,可在SaaS 層為面向不同類型的用戶終端定制應用。
2.4用戶訪問終端
云課堂支持多種學習情景和主流終端接入,包括云端教室、PC 機、筆記本、Pad 和手機等。
利用當今流行的“云技術”打造全新的“云課堂”,為師生創建一個實時開源環境下的網絡互動課堂,通過實時課堂過程管理,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更滿足了高校學生大知識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