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林
摘 要: 嘗試把微作文引入文本閱讀教學,讓學生對課文的藝術特色心領神會,使學生靈活地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學生學會遷移,讓自己的習作有章可循,“依葫蘆畫瓢”,效果不“微”。
關鍵詞:微作文 情景交融 象征 點面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94-01
夏丏尊與葉圣陶在《文章面面觀》說道“中學里國文科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課堂教學中重閱讀輕寫作,每兩周一篇大作文,一篇周記,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長期處于“寫自己不真,寫家庭不親,寫學校不新,寫生活不深”的狀態。作文教學難,農村中學生的作文教學更難。很大原因在于我們教師平時對學生寫作意識培養不夠,缺乏對寫作技能的具體指導和扎實訓練,實在很難提高寫作水平。筆者在學習別人微課后,嘗試把微課的特點與做法引入作文教學,結合本人參與的課題《“互聯網+”時代農村學校微課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進行課堂微作文教學研究。何為“微作文”?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片段寫作,它的特點就是短小、集中、專一,因為短小,可以多寫,可以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在2015年秋季期,筆者嘗試著把微作文引入到高一必修1、2的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教學,布置微作文寫作,指導學生學會遷移,讓自己的習作有章可循。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習作中不時出現“依葫蘆畫瓢”的漂亮文章,效果不“微”。 筆者謹以自身教學體會,嘗試通過教學生從文本中仿寫,進行微作文寫作,構建仿寫與創作的橋梁。
新課標語文教材的入選范文總體上說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這就為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范文向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方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一般來說,作文由不會寫到寫得好,都要經過仿寫到創作的過程,指導學生運用課本中學過的寫作方法進行作文訓練,或一線貫穿,或雙線并進;或先抑后揚,或托物言志;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或點面結合,或以小見大;或縱向鋪陳,或橫向列舉;或情景交融,或敘議結合。
筆者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引領學生欣賞優美的荷塘月色體會了淡淡的喜悅之情后,結合之前學過的《沁園春·長沙》,模仿情景交融的表現用法,描繪一下家鄉的秋景,抒發對家鄉的秋的贊美之情(300字左右)。一學生寫道:
家鄉的秋天是黃色的,陽光是淺黃的,樹葉是深黃的,田野是金黃的。陽光下,秋葉頑皮地在樹上蕩秋千,爾后像一只只長著金翅膀蝴蝶,輕飄飄地撲向它的母親——大地。滿載著冬的孕育、春的萌發、夏的茁壯。向遠方航行。金色的谷穗沉甸甸的,在艷陽下泛著金光,隨著風舞動著,掀起層層金色的波浪。
家鄉的秋天,天和水是一樣的清涼。天上有微微的白云,水上有陣陣的波紋。天水之間,充滿了色彩與詩意。秋水楓葉虛幻的吻著,秋雨沙沙的響著,山兒與云兒打鬧著,水兒與魚兒嬉戲著,帶著一片秋風秋色,是色彩,是詩。
又如,筆者在講述《囚綠記》時,引導學生通過“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體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蒼綠”中所包含的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之前學過的《雨巷》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作詩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陷入生活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學生已經對“象征”手法心領神會了,我便布置從松、竹、梅、名山大川、清風、明月中選擇一例,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段200字的微作文。一學生便選擇我們當地最為常見的竹子作為描述的對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壑壑,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盡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令人敬仰。
以小見大是記敘文寫作中較為容易的一種寫作手法,在考試時寫記敘文運用以小見大最為容易得分。在講授《小狗包弟》之時,我沒有過多地分析作者內心之“痛”,重點分析小狗之死是“小”,整個“文革”時期許多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現實是“大”。學完之后,布置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個你最熟悉而又含有一定哲理的事物,運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闡釋你的獨特思考,(200字左右)。一學生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他這樣寫道: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墻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成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包身工》最大的寫作特色就是點面結合,文章既有對包身工悲慘遭遇的概括介紹,對包身工群體形象的簡略描寫,如作者在記敘中集中寫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個場面,這面上的記敘與描寫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勞動狀況;又有對“蘆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生動描寫,作者以“蘆柴棒”為例,通過“生病被打”“被潑冷水”“抄身”等細節描寫,寫出了包身工奴隸般的“被榨完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為止”的悲慘命運。講授完這篇課文,學校下午第七節舉辦的新生杯拔河比賽,我便布置微作文,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一個場面。學生拔河比賽結束之后,利用晚自修寫成一篇微作文:
隨著體育老師的一聲哨聲,比賽開始。同學們擺好了姿勢,成“工”部式,用腳頂著腳,勾住腳,身子往后傾,雙手像只鐵鉗似的抓住大麻繩。繩中間的紅綢帶一會兒移向高一2班隊,一會兒又移向3班隊,互不相讓。此時,我方的隊員們一個個都紅了眼,有的人臉憋得通紅,有的人齜著牙、咧著嘴在叫勁,還有的人雙手緊握繩子鉚足了勁向自己的方向拉。雙方的啦啦隊,也齊聲吶喊,不停地為自己班隊擂鼓助威,“加油,加油,加油……”。我的手都拽紅了,脖子憋得通紅,兩只手像刀割一樣鉆心地疼,可繩子還是不動一下,雙方進入僵持狀態。我咬緊牙關,忍著疼痛,心里默念:堅持下去,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放松,贏,一定要贏。比賽到了關鍵時刻,我們還是使勁地拔著,越拔手上就越“狠”,我們的腿不斷地往后挪,紅綢帶也從中點慢慢地向我們這邊移近。最后,我們隊使出了全力,隨著啦啦隊的吶喊聲,紅綢帶一下子移向了我方,“贏了,我們3班隊贏了”。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沒有一個字在說“激烈”,但我們能從字里行間感到比賽的激烈;作者沒有說比賽精彩,但我們感到了精彩。短短的400字,把拔河比賽的過程寫得如此精彩,就因為作者用了點面結合的寫法。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個“面”和一個“點”的有機結合。第一個“面”:比賽初,同學們動作的描寫;第二個“面”:寫雙方隊員的神情,動作。第三個“面”:寫雙方的啦啦隊員站腳助威。這三個“面”的描寫,就把場上激烈的比賽氣氛烘托出來了,作者再寫“我”這個“點”。這樣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環節——我是怎樣比賽的。從而一場激烈的拔河比賽就呈現在讀者目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教學實踐證明,從教材入手,從學生學習的文本入手,很容易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范例,讓學生對課文的藝術特色心領神會,使學生靈活地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通過布置微作文,構建仿寫與創作的橋梁,這樣對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水平提高都有好處。寓教于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