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琴
摘 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互動反饋技術,為學生創設寬松愉快的氛圍和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幫助教師真實、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并進行課后查漏補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互動反饋 小學數學課堂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05-01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信息傳遞與反饋的過程。教師按照一定的計劃向學生輸出一定量的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后產生的結果再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分析、判斷、對信息的再輸出進行調控,以便變換教法、調整教學過程,使得教與學更加和諧地發展。因此,獲得及時而準確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行為,使教學全過程處于最優化狀態是搞好教學的關鍵。下面我就“利用互動反饋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利用互動反饋技術為學生創設寬松愉快的氛圍和靈活多樣的形式
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造性”。數學課堂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過去的教學是單一的信息交流,學生必須聽教師的,現在主張信息的立體交流,老師是學生的朋友,學生也可以是老師的老師。平等互動的關系,促成了民主氛圍。老師只有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諧、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學生可以將信息發布在討論區中,師生可以像朋友一樣自由的進行討論,從而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學生也樂于接受。《營養午餐》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節綜合應用的活動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10種菜肴的營養成分含量和10歲左右兒童應從午餐中獲取營養物質的指標等相關知識,讓學生判斷學校提供的午餐是否合格、自己動手搭配符合營養標準的午餐等活動。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學生可以將信息發布在討論區中,自由的進行討論,師生通過反饋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他們會暢所欲言, 為學生創設寬松愉快的氛圍和靈活多樣的形式。
二、利用互動反饋技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教學實踐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同齡的孩子中,有的整節課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專心致志的參與到學習中去,而有的卻始終對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還有的表現在:有求知欲,但學習不刻苦,聽課時間不能持久,愛動、精力不夠集中……。這樣也就容易導致課堂教學實效的流失,也就是由于缺乏參與感而造成的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因此課堂教學效率要打更大折扣。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為,沒有對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主體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面對眾多的學生,教師難于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學生練習的實際情況,難于做到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利用互動反饋技術,可以讓全體學生平等的、平和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解決了不表現、忘了表現、過于表現的問題。它可以讓“膽怯”的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發表”自己的見解,它可以迫使“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學生回歸到課堂活動中來。運用互動反饋技術調動大面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三、利用互動反饋技術能幫助教師真實,及時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是面向全體的活動,學生的個性不同,思維發展水平不同,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不同。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常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收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還有的學生過于表現自己,剝奪了他人的思考和發言權利,時常影響教師對全體的關注。常規教學手段在解決課堂信息反饋方面始終存在效率偏低的問題。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反饋,只是存在老師和部分學生之間,而且只是一種簡單的反饋,這樣以點帶面,老師就不能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就不能及時準確地調整教學。因此,獲得及時而準確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行為,使教學全過程處于最優化狀態,是搞好“互動反饋式”教學的關鍵。《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五年級第二學期《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的一個教學內容。我在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去年的中秋節呀,李奶奶家的孫兒小紅、小明、小兵都來了,家里可熱鬧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她拿出一個又大又圓的月餅,對孫兒們說:“孩子們,奶奶給你們分月餅了。老大小紅,奶奶分這塊月餅的1/3給你,老二小明,奶奶分這塊月餅的2/6給你,老三小兵,奶奶分這塊月餅的3/9給你,你們同意嗎?”奶奶的話剛講完,小紅就嘟著嘴叫了起來:“奶奶你不公平!分給小兵的多,分給我的少!”小明連忙叫著:“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小兵在偷著樂。
同學們,你們覺得奶奶公平嗎?
A. 公平 B. 不公平 C.無法判斷
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于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他們對奶奶分月餅公不公平產生極強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求知的需要。老師從中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全班42人中有48%(20人)選擇A選項,35%(15人)選擇B選項,17%(7人)選擇C選項,可見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能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進行判斷。當學生思維受阻,想不出解題方法,這時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問題將迎刃而解。于是學生必然會豎起耳朵、全神貫注地聽講。 教師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
四、能利用互動反饋技術進行課后查漏補缺
在數學課堂中為了照顧大多數學生,必然會有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掉了隊。他們在本節課中會有很多一知半解的東西,因此在課后必須進行額外的補習活動。在每堂課上完后,教師需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到底是哪個孩子在課堂中掉了隊,他們哪些知識、技能掌握得不太好。我們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或其他時間幫幫這些孩子,爭取使他們誰也不掉隊。在傳統的教學中,沒有互動技術,這項工作就很難做;而有了互動技術的支持,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活動記錄輕松找到掉隊的學生,找到他們哪部分知識、技能掌握得不太好,從而使我們的課后輔導針對性更強,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輔導的實效。
總之,互動反饋技術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教學過程是個多要素相互作用、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教師仍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住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好互動反饋的問題,合理、合適發揮互動技術功能,及時、有效獲取真實信息,及時、準確調控教學,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