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一、家庭養老的優勢
早在1982年,世界老齡問題大會秘書長就指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方式,是全世界解決老年人問題的榜樣!”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方式即是指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它主要具有以下優勢:
1.有利于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孝經》有言,“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孝是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思想的核心,家庭養老與傳統社會的和諧統一,將充滿令人陶醉的兒女繞膝、其樂融融的幸福晚年景象。家庭是傳統文化傳承最初的場所,老人對晚輩有意識的教導,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的分享,對晚輩具有相當的指導作用。父慈、子孝,儀禮、情感代代相傳,家庭養老模式的繼續保持有利于家庭文化、社會文化的傳承的延續性。
2.有利于調節和規范家庭成員行為,維護家庭穩定,促進家庭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家庭生活都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的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這兩種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范圍了中國人的活動,也規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3.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孝不僅僅是家庭倫理范疇,也是政治社會范疇。我國自古就有家國同構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個人、家庭和國家社會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在孝的指引下,個人道德修養不斷地提升,以此促進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又是國家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國家社會的穩定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前提和保障。
此外,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在我國經濟水平還不高的狀況下,社會養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問題,而且會給老年人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負擔,有違倫理道德。發展養老機制并不是為了取代家庭養老,而只是作為家庭養老的經濟支持和有益補充。因此,分散的家庭養老不僅更適宜老人的生活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壓力。
二、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養老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主要是指養老的一種方式,包括經濟上的贍養、生活上的照顧和情感上的交流3個方面。在養老的3項內容中,收入保障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其他兩個方面的經濟基礎。中國傳統家庭類型是以核心家庭為主,主干家庭為輔,這樣有利于老年人的贍養,因此,家庭養老是中國歷史長期遺留下的產物。費孝通曾經用“反饋模式”來概括中國的養老模式,即父母對子女有撫育的義務,而子女長大成人后也必須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敬父母是中國社會傳統的孝道。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熟知和實踐的“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應運而生。而在這一養老模式的背后,則有一套完整的社會制度、組織運行機制和社會文化的強大支持。家庭養老是宗族制度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傳統社會中宗法家庭與宗法政治所具有的同一性,家庭養老及其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和運行邏輯也因與國家體制相聯通而成為整個社會所公認的規范,可以說,傳統社會的宗法制度、孝道文化、家庭模式等為家庭養老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礎和社會支持 。家庭養老適應了中國傳統的經濟基礎和倫理道德要求,成為人們倫理道德觀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變遷,社會家庭結構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而與之緊密相連的家庭養老方式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沖擊。
傳統家庭結構在近幾十年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家庭規模小型化,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平均家庭戶規模從1982的4.57人/戶下降到2003年的3.60人/戶 ;另一方面,雖然20世紀90年代之后三代直系家庭有一定幅度增長,但家庭結構的簡化趨勢并沒有根本改變。家庭結構簡化的一個重要后果是,不同代際間的生活照料關系削弱,家庭養老資源趨于萎縮,這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削弱。同時,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家庭的經濟基礎也在悄然的發生改變,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后果:父權制逐漸衰落,家庭的個體化趨勢日見加強,家庭和宗族的聯系大大減弱,家庭倫理重心轉移,老年人傳統權威喪失,年輕人贍養意識淡化。作為傳統家庭下自然選擇的家庭養老方式,在傳統家庭式微,現代家庭結構侵入、接替的情況下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家庭養老給老年人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變得越來越困難,養老問題日漸突出,由此,家庭的養老功能也逐漸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總趨勢似乎是家庭在養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消解,家庭養老支持力弱化、養老資源減少。
三、國家政治和權力對家庭養老的影響
在現代化理論看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但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變遷過程。雖然現代化是轉型中重要的環節,但并非全部。無論在轉型伊始,還是現實的結構性制約,以及由此形成的發展邏輯,中國的社會轉型是非常獨特的。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并非是從傳統社會開始,至少在下列方面不同于現代化理論所描述和內涵的發展軌跡 。
1.再分配的經濟體制與對資源的高度壟斷
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過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而在轉型現代化過程中,它的經濟主題是從再分配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這是推動整個社會轉型的基礎,經濟和社會發展也產生了復雜和潛移默化的變化。
2.資源高度壟斷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
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國家掌控資源配置,同時也形成國家控制一切的社會體制,此時的社會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建構起來的。除了資源壟斷制度之外,城市在組織結構方面主要是單位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在國家控制之外的獨立社會力量都不復存在。
3.社會運作的動員方式
國家壟斷了社會資源,缺少其他形式的資源配置方式,缺少自組織的社會。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運動式的社會動員就成為運作經濟社會生活的一種基本方式。
可以說,正是上述不同于現代化理論中假設的傳統社會,使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呈現出獨特的發展道路。作為一套獨特邏輯的社會主義制度,并沒有在轉型過程中完全終結。無論是作為一種歷史遺產還是作為一種現實的制約條件,社會主義的制度因素都在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從國家和政治權力的視角來理解當代的家庭養老問題,可以凸顯其背后的社會結構性變遷和文化意義,進而探析到國家力量對傳統中國養老觀念的轉變帶來的重要意義,因而也可以更豐富的理解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性以及在這一獨特的轉型背景下家庭養老所發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