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數學教學既提倡聯系兒童的現實生活,又注重體現數學的本質和價值。片面講解純數學知識都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課堂中的數學要兼顧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兒童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這就要我們充分巧用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構建充滿生活味的課堂。
【關鍵詞】課堂中的數學 兒童現實生活 生活味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83-01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數學才能真正地學好數學。
一、緊扣生活與知識情境,讓學生學習有趣的數學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學習材料的興趣。我們不能硬將課本中的公式,規律……硬塞到學生的頭腦中,這樣就完全失去了數學本身的魅力。因此教學時,要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
如學生學習《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學生第一次接觸12+8×3這類題目時,“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師是直接把運算順序告訴學生,還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樣。筆者在新授這一內容時,分三步進行教學。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個標價12元的鉛筆盒和1本標價8元的書,詢問“這兩樣物品多少錢?”。然后又出示2本書,標價也都是8元,詢問“現在這些物品多少錢?”學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討論"12+8×3"怎樣算?有的學生說先算12與8的和,再乘以3;有的說先算8與3的積,再加上12。經過討論,當學生意見趨于統一時(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據結果推算運算順序)。教師立即又追問:“為什么先算8與3的積,請根據具體事例說明。”最后學生搞清楚在計算兩種不同的物品的總價時,首先要分別知道書和鉛筆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計算他們的總和。第三步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教師不急于講解運算順序,而是又一次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平時生活中購買兩種物品的情景,和計算總價的方法,在具體事例中,讓學生抽象概括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這種緊扣生活與知識聯系的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使獲得的知識具有生命力。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引導他們去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使他們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巧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
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結合生活的實際,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引導他們解決新的數學問題。這樣才能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好數學。
如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這樣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系實際,從感性思維慢慢進入到理性的思考,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了新的數學知識。
三、巧用生活中的“美”,誘發學生學習熱情
華羅庚曾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欽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翻開數學課本,一幅幅精美的圖片映入眼簾。
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啟發學生采取用紙剪、在釘子板上拉、用水彩涂后對折等辦法“做”出軸對稱圖形。特別是結合我國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安排實踐活動《奇妙的剪紙》,鼓勵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才能,引導學生欣賞圖案、圖片的對稱美,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培養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當學生舉起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每個人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體會到數學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學科,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數形的有機結合,組成了萬千事物的絢麗畫面。
四、布置操作性作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就學生學習而言僅僅是為了解事物的一個方面。而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搭建練習的平臺,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布置可操作的作業——課堂延伸,開辟“第二課堂”
如教學一年級《認鐘表》之后,讓學生設計自己星期天一天的作息時間,從起床、睡覺、到學習、玩耍等幾個方面,從而可鞏固學習的知識,也能夠學會如何合理地安排時間。
如教學一年級《分類》的內容之前,可以布置一個課外作業,讓同學們回去觀察一下,超市在擺放物品時有什么規律,然后在課堂教學時,再出示一些超市的畫面,如服裝超市、糖酒超市、文具超市的畫面,讓同學們結合自己回家逛超市的情形,想一想超市的阿姨們在擺放物品時有什么特點?從生活中學來的數學知識,就可以一下子打開同學們的話夾。
如學習了《厘米》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電器的長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爸爸媽媽的身高是多少?并比一比家里誰最高?
再如學習《人民幣的認識》一課后,讓學生去購物,并記錄自己買了什么東西,用了多少錢?付出多少錢?找回多少錢?等等。
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彭小虎,陳會忠(編).陶行知教育論著選讀.南京曉莊學院.
[3]王策.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應關注的幾個關系.數學教育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