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嫻
摘 要 隨著人們對科學應用能力重視程度的提高,創新成為實現科學價值的重要手段。對于高校而言,產學研協同創新非常重要,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手段,高校能否真正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不僅關系到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國家綜合實力水平的提高。為了能夠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進行深入分析,提高高校科研的創新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本文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類以及實現方式進行了分析,為進一步完善高校協同創新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 產學研 協同創新模式 分類 實現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04
Analysis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aliz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U Ruixian
(Qu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anzhou, Fujian362000)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scientific applic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scientific value. For universities,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realiz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level. In order to be able to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in-depth analysis, improve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re analy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terprise-school-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classification; realization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這句話的價值更高,如今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各個國家開始加強各個高校的協同創新建設,讓更多的理論科技轉化為實踐,真正實現產學研于一體的整體科學研發體系。目前,各個高校已經成為科技人才與科技資源的聚集地,在產學研的協同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各個高校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實現科技戰略強國的重要途徑,對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胡錦濤同志曾經明確提出,高校必須要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以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積極落實協同創新的各項工作,推動協同創新的實現。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家先后制定了各項措施,實施了“863計劃”、“211工程”等,為鼓勵高校協同創新工作的開展,國家為此建立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確定了以高校為重點的發展策略。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我國高校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質的提高,部分學科的科研實力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為我國科研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文獻綜述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克里斯托弗將產學研結合的思想和原理應用于科技創新管理方面,并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21世紀初期,美國學者切斯布魯夫提出了企業必須要利用一切內部和外部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技術創新。亨利提出了協同創新中的三個主體分別為大學、產業和政府,三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在研究過程中,也有很多學者針對高校協同創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唐陽認為我國高校協同創新建設工作存在認知、體制問題。王樹國認為我國的協同創新開展形式并不良好,由于各個科研子系統存在溝通問題,導致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沒有形成良好鏈接,導致我國在科研方面的實踐能力較弱。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必須做好協調工作。薛傳會通過研究發現,我國高校協同創新工作想要實現突破,必須要從更新觀念、創新機制、跨學科研究、建設協同創新平臺以及完善配套保障政策五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水平。
2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類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為了能夠在科技領域取得優勢,很多國家都開始加強高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工作,但是由于各個國家之間在政治制度、管理體制、技術創新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也存在區別。但是經過深入研究后可以對目前存在的各種創新模式進行歸類總結,本文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為高科技產業綜合體模式、技術園區模式以及科學城模式。
2.1 高科技產業綜合體模式
高科技產業綜合體模式的典型代表為美國的硅谷,這種模式在建設過程中會首先選擇一些科技資源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作為園區的規劃范圍,利用地域優勢,將知識、技術以及人才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更好地進行技術創新研究提供便利條件。硅谷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上世紀50年代,這里雖然沒有任何制造業的基礎,但是由于所有關于微電子學以及計算技術的關鍵發明都是來自這里,所以美國將硅谷作為高技術研究開發的中心。在創新方面,硅谷創新的主體大多都是一些中小企業,因為他們的創新成果和高技術在數量上可以超過美國總量的50%,而美國現有的高技術企業中,有接近97%的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所以中小企業在美國高科技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2.2 技術園區模式
在各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中,技術園區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它主要是在某一個區域范圍內集中建立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然后這些企業可以招聘技術人才,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技術園區模式的建設重點在于技術實踐,是理論付諸于生產制造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臺灣的新竹園區就是技術園區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成立于1980年12月,經過技術人才引進以及當地政府的支持,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科技園區。在園區建設方面,新竹園區的創新領域重點非常突出,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經過30幾年的發展,目前新竹園區依然在電子信息產業技術方面保持領先水平。
2.3 科學城模式
科學城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將大量的研究機構以及技術人才集中在一起,以促進科學成果的研發,同時創造出協同的研究活動。政府在科學城模式的建設過程中,持有支持的態度,并且將研發成果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最終目標。與其他兩種創新模式相比較,科學城更重視科學研究。在世界各國中,日本駐波科學城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它的建立代表了日本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態度。通過筑波科學城的建設,促進了日本高校產學研創新模式的發展,有利于技術協同創新的形成。
3 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分類的實現方式
3.1 高科技產業綜合體模式的實現方式
高科技產業綜合體模式的實現主要是利用知識、技術以及人才密集優勢,吸引眾多企業,從而形成研究開發與制造相結合的環境,縮短研究開發成果轉移到企業的時間。以美國硅谷為例,在硅谷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創新網絡與創新環境是促進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創新網絡中,高科技技術人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最大程度的實現共享資源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由于彼此之間還存在競爭的關系,所以合作還能夠激發對技術創新的渴望,從而縮短研發的時間,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發展。硅谷的創新活動主要圍繞美國各個著名的大學進行,雖然硅谷的面積很小,但是卻集中了美國8所著名的研究開發型大學以及各種社區大學和技工學校,是美國高技術人才最為聚集的地區之一。斯坦福大學就與硅谷的發展密切相連,在早期,斯坦福大學的特曼教授將電子工程作為斯坦福大學研究園的主攻方向,而后在電子工程不斷發展的同時,始終與硅谷發展保持同步進行,彼此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實現了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價值。
3.2 技術園區模式的實現方式
技術園區模式的實現與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例如臺灣新竹園區,它是一個完全由臺灣政府出資建立的工程,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在園區建立之初,臺灣政府就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軟件、硬件的購買以及各個學校的建設。隨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激勵高技術領域方面的投資行為。為了更好地進行園區管理,臺灣政府甚至成立了園區管理局,為園區提供一條龍服務,確保園區的正常運行,促進高新技術的創新。在入園企業的審核中,新竹具有嚴格的標準,不僅屬于高技術企業,而且必須具有創新能力。在創新活動中,新竹科技園區為國內多個知名大學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這些高校的建立為園區輸送了大量的高技術人才,確保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3.3 科學城模式的實現方式
與上述兩種模式相比較,科學城模式更偏向于研究方面,為了能夠實現科學城模式的良好發展,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為園區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形成。這種創新模式的研究開發主要集中在企業技術雄厚的大公司,為此國家需要投入巨大資金,如日本的筑波科學城,截止到1990年,日本政府就已經投入了10.67億美元,用于道路、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通過立法,激勵了企業的創新研究,促進了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為了能夠補充人才資源,日本政府將東京等其他地區的著名科研單位以及知名大學都搬入筑波科學城,并且為他們提供各種研究設施,提高知識投入產出的速度。
4 總結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各個國家也在為提高科技競爭力而不斷尋找新的途徑。本文主要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從園區建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實現方式,為更好地促進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侯建國.加強協同創新實現人才質量和科研能力雙提升[J].中國高等教,2014(3).
[2] 張水潮.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系統及其旋進策略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9(6).
[3] 王焰新.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加快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4(2).
[4] 陳麗貞.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探析[J].科學學研究,2012(30).
[5] 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