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豐
其實
有些事
我們彼此心里清楚
但是
等不及了
我不得不鼓起勇氣
把話挑明
我
想
想跟你說那個
那個
中秋快樂!
在段子手泛濫的今天,這一例的招數已不足為奇,而且稍嫌拙劣。大多數短信讀者四行之后就能預見最后的結果。這一預見相當關鍵。這里先按下不表。
我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假設這是一個語文教學文本,我們過去會怎么教?
我的猜想是,首先我們會分析這個文本的核心價值,在于這個文本結尾翻轉的精妙意味。而結尾的出人意料自然喚醒前文的鋪墊。那么,結尾的作用,前文的作用,行文的結構,文本意味的表達,應該是這個文本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組織應該也不復雜,出一道類似高考的閱讀題——請你說說這樣結尾的作用——就一招制敵了,最后總結出這一類型結尾的鑒賞方法與技術。
這個設計是有實效性的。這就是屬于關注對象的教學內容,把文本當作對象來精剖細講,順帶還解決了高考問題。
但閱讀畢竟是一項開發心智的活動。
很多人第一次看這個文本的時候,前半截看得面色微紅,手心冒汗,小心臟怦怦地跳,然后發現上當之后,既是欣喜又是失望。
那么問題就來了。下回再看到這樣的文本,我是愿意繼續上當以體驗人生的跌宕起伏呢,還是智慧地洞察了這一切而報之以冷靜的微笑?大多數人的選擇恐怕是后者,當然還有一些善良之輩會明知故犯,以配合對方,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智若愚了。這個問題暫不討論。
接著回到語文上來。
英國哲學家賴爾認為,當一個人知道如何做某事時,他的行動不是機械自動的,他警覺用心地行動著,他是自己行動的裁判者,他的體現智能的實踐,是反思的和自我批判的。
也就是說,一個成熟而高明的閱讀者,他面對所有文本時都能用心地閱讀,而且隨時對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就是說,當這個讀者經歷了上面短信的閱讀過程之后,他會有意識地反思自己,以免下次再上當出錯。這就是“元認知”。
當然,要避免再次上當,可以用大量的類似短信來進行巴甫洛夫式的強化訓練。但是——
“‘反復練習會產生機械自動的行為,即不需要智能就能很好完成的行動。這就是習慣化,即盲目習慣的形成過程。教育或培養產生的不是盲目的習慣,而是體現智能的能力。在傳授一種技巧的過程中,我不是培養學生盲目地做某事,而是聰明地做某事。訓練免除了智能,而培養則擴展了智能。賴爾嚴格區分了訓練和培養。”[1]100~101
于是,另一種語文教學內容,也就是關注主體(讀者)的教學內容應運而生。
波蘭尼說:“考察一下我們是如何學會使用一個工具或探棒的。作為視覺正常的人,如果我們被蒙住了雙眼,那么,我們用手杖來探路,不如一個練習了很久的盲人那么熟練。我們不時地會感到手杖觸及了什么東西,卻不能把這些事情聯系起來。只有通過一種體現智能的努力,對手杖所觸及的東西形成一種連貫的知覺,我們才能學會做到這一點。……所以,把這僅僅描述為重復的結果是誤導的;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轉變,是通過反復的心智努力而獲得的,它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利用了某些事情和行動。”“在波蘭尼看來,為了認知一個對象(一個綜合體、一個整體),我們需要把它的各種線索、細節和部分整合起來。”[1]101
講到這里,這個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或核心內容我們基本可以定位為:
一是對閱讀心理過程的反思,比如我起先是怎么上當的(受挫),我又是怎么認識到的(調整),這就叫“愛要越挫越勇”,或者叫“吃一塹,長一智”,這才叫聰明人,一般聰明人的標志就是元認知的能力特別強。而為什么高明的讀者四行之后就能預見結果呢?背后的學理就是經過充分的元認知,建構了這一類文本的閱讀圖式,一旦近似文本出現時,這種讀法就會作為一種可能性出現在讀者的閱讀期待之中。成熟的讀者的標志就是積累的閱讀圖式比別人多,這就是為什么書讀得多的孩子語文能力強的道理。
二是探索文本各種線索、細節與整體閱讀效果之間的關聯,以獲取與積累一定的閱讀圖式。比如我們就要質疑“為什么這么等不及”,質疑連用兩個“想”、兩個“那個”這樣的結巴表達,質疑一字一行所造成的閱讀期待,然后把這一切與結尾翻轉的戲劇性意義結合起來思考,以獲得會心一笑的歡脫效果。更深入地看,我們還能透視這樣分行、空行、獨字成行所開發的短信字節數所隱藏的經濟效益。
這樣反復的心智努力,才能把學生或讀者培養成為更智能的人,才能形成語文能力的“結構性轉變”。因為這教的是語文思維。
當然,語文教學內容的對象性與主體性是一張紙的兩面。最理想的課堂是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進出,一個在前臺,一個在后臺。到最后,就這個文本,我們也和學生一起編編這樣的段子,當你都能當段子手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者”時,做個高明的“讀者”也就不在話下了。
參考文獻:
[1]郁振華.道德、政治和知識:歐克肖特的盲點與洞見[J] .哲學研究,2009(4).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