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匯波
摘 要:課堂上學生“對答如流”,似乎是學懂學會了,但如其回答內容直接來自教輔資料或其他媒介,就不是真正的學懂學會,而是一種假學習。面對學生的“對答如流”,教師須有理性認識,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去除“對答如流”假學習的基本策略有:力避能直接呈現答案的任務設置;所“答”必為獨立探索所得;所“答”須具備對話性;組織再“答”促進內化。
關鍵詞:課堂問答;學習研究;有效教學
課堂上學生“對答如流”,就推進至下一教學環節?如果學生真正懂了,當然可推進下一個教學內容,可學生能脫口而出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懂了會了。學生表達得很流暢很完美,可能是其探索所得,也有可能是從教輔書上找到了答案,照念這個答案,實際上是抄襲答案應付。抄襲答案的表達,課堂上并不少見。如果教師認可學生的這種“懂”“會”,放心地推進至下一個教學環節,貽害將是很大的。剖析“對答如流”現象,去除遮蔽,還原真實的學習,于提高教學有效性有積極意義。
一、“對答如流”具有抄襲性
(一)“對答如流”的幾種表現方式
現代資訊的發達及家庭、社會對教育的重視,讓學生手頭擁有大量教輔資料,個別學生手頭教輔資料比教師還多。從班級教輔資料的數量上看,學生資料之和大于教師資料。教師提一個問題,底下學生拼湊出一個能讓教師滿意的答案,應該是很輕松很容易的事情。
學生學習中的這種抄襲性活動,在課堂問答中表現為“對答如流”,即能輕松回答教師的提問、應對教師設置的任務。
與“對答如流”現象同樣具有抄襲特性的,還表現在學生的其他學習活動中。具體表現有:
教師提問時學生“脫口而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即可呈現完美答案,且表達得很流暢。這種情況,學生的回答內容直接來自他人的思考,沒有自己的探索與發現。
筆記“整潔整齊”。學生的書本頁面上的筆記內容,或是筆記本中的內容,十分整齊,也很整潔,沒有思考、修改的痕跡。這種筆記內容一般是直接記錄,如課堂上教師要求“這個詞(句)大家記下來”“大家把黑板上的內容抄下來”“× ×地方有個× ×內容大家抄下來”等等,學生依要求機械記錄,內容或是來自教師講授,或是來自教輔材料,根本不用腦子。
“快速”完成作業。學生做作業不用動腦子,答案不是自己的思考所得。有的教師會把練習冊后面所附的答案撕去,但學生很容易找到可抄襲的內容,又“快”又“準”。
(二)“對答如流”的抄襲性及危害
“對答如流”,說明學生的“學習”不經過思考。不思考,直接抄襲現成結論,就不具學習性。一是口頭抄襲,學生按教師講課內容回答,或是合作討論時有同學說出答案,還沒有來得及消化,這是口口相傳的抄襲。其結果經常是課堂上說得漂亮,一下課即忘得一干二凈。另一種是書面抄襲,如做習題,從教輔資料上直接抄。特別要提一下作文,有的學生寫的作文,不是自己的觀察、體驗、思考所得,而是背抄作文選拼湊而成。在學校時寫作抄襲,步入社會后遭遇寫作難題,也就不奇怪了。
教學中的“對答如流”及相關現象,因學生應對速度快,活動節奏也很快,課堂容量似乎很大,看上去學生學得很多、表達得很完整,但有效性卻很值得憂慮。教師可能是被學生“對答如流”的表面現象所蒙蔽,也可能是為趕進度而忽視學生是否真正學會,雖然知道受蒙蔽,卻視而不見。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反思,學生是真正學懂學會了嗎?如果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是抄襲,那就是沒有真正經歷學習過程,沒有學懂學會。學習中的抄襲危害很大,學生因抄襲而“缺乏真正的練習”[1],進而導致知識沒有內化、素養不見提升。
二、理性對待“對答如流”
教學中學生的“對答如流”是一種虛假“繁榮”,應理性認識。
(一)“對答如流”是一種客觀存在
現代資訊時代,信息運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內容的學習不需從最基本或最原始的開始。組織學生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學習,不但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是教師應有的教育觀。我們應正視現實,真真實實地面對信息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切切實實地讓學生學會現代資訊環境下的學習。
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面對“對答如流”現象。我們不能反對學生擁有資料,無須拒絕學生使用各種資源,而是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指導學生用好各種資源,掌握相應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
(二)積極拷問“對答如流”
面對具體課堂活動的種種復雜表現,我們應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拷問:
一是整體內容。學生的表達達到了什么水平?學生作了多大程度的思考?“對答如流”的內容是出自學生自己的探索,還是照抄自教輔資料及其他媒介?
二是局部內容。學生真正懂的或真正會的有多少?哪些點是出自他們的思考,哪些點不完全是他們的思考所得。
三是學習過程、方法。面對學生的表達,應推測學生表達內容的演進過程,推測學生表達過程中會有哪些困難,會有哪些感受及發現,他們對所憑借的資料或資源作了怎樣的整合?
四是知識與能力。學生的表達,是否符合學科知識能力體系?有沒有個人的探索、體驗或觀點見解?是否具有鮮明個性?比例有多大?表達內容的邏輯性、表達技巧怎樣?能不能上升到能力層面?
提出基本的拷問標準,以此審視學生“如流”回答的內容,可判斷出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程度。
三、去除“對答如流”假學習的基本策略
(一)力避能直接呈現答案的任務設置
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設置的任務,學生從課本或筆記上直接就可獲得答案,不加改動就可呈現,責任在于教師。即使是出現可直接利用資源的情況,教師也應做促進“搬抄”內容內化的組織。如學生要念資料,就要求他們合上資料。這是要求他們對資料有自己的理解,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從而掌握利用資料的方法。
(二)所“答”必為獨立探索所得
教師須改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把“教師的傳授記憶變為學生的發現探索,去從事發現性的學習和創造性的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2]。無論是回答課堂提問還是做筆記,都應該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即所說或所寫內容,須為獨立探索及思考所得。
如果設置的任務過于簡單,或是沒有考慮到學生手頭的教輔資料,從而導致學生的回答內容嚴重抄襲,教師就應重新設置任務,提出整合性要求。完成活動任務要用到的材料應高于學生擁有的資料,并設置條件以促進學生探索。
(三)所“答”須具備對話性
學生學習中的“答”須面對其學習同伴,要有受眾意識,與學習同伴展開積極對話。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面對其同伴,觀察同伴的反應,并在重點、關鍵點處作必要的強調,關注同伴是否聽懂。同時,教師也可組織學習同伴在某一關鍵處進行質疑,要求其作出相應的解釋。
這是去除抄襲的重要策略。對話能促進學生在表達時積極消化表達內容。學生的表達具備受眾意識,其表達內容就會具有選擇性,即根據受眾所需進行選擇。這樣,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就會自主調整,努力讓學習同伴聽懂,表達的過程也就是思考、整合、加工的過程,是消化與提升的過程。
(四)組織再“答”促進內化
有的學生表達嚴重依賴資料,離開了資料就不能回答好。對這樣的學生,做好再次表達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學生第一次回答之后,教師可要求其完全脫離資料再回答,并可反復進行至他們能不依賴資料而表達好為止。教師也可在學生首次回答之后提出較高層次的任務或問題,要求學生再組織、再回答;或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以達成互相啟發。此外,組織再“答”時,教師還可提出突出表達內容的學科特性、加強表達的邏輯性等要求。
參考文獻:
[1]楊德俊.“面批作業”的嘗試與感受[J].教學與管理,1997(9):22.
[2]趙麗芳.學生抄襲作業的原因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0(6):32.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