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蓉蓉 蔡普民
摘要:一些大學生存在馬克思主義信仰迷茫,馬克思主義理論淡化,政治信仰多元化、功利化等問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是在社會轉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針對大學生的信仰現狀,分析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透徹分析一些不容回避的敏感問題,使大學生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的狀況
(一)信仰的多樣化、多元化
所謂信仰危機,是信仰者在巨大的社會變遷面前,面臨著無法解脫的困惑,逐漸對原有的信仰產生懷疑和動搖,直至全面崩潰以及沒有信仰的一種精神意識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各種新觀念、新事物不斷呈現,各種理論交互在一起,使我國的信仰形勢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特征,多種文化也共生存。這就導致人們的信仰會吸納眾多理論,從而變得復雜多變、難以捉摸。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邊緣化、復雜化的趨向[1]。
(二)信仰的功利化、物質化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盲目性無形中褻瀆了人們的信仰,給人們的信仰貼上了功利化、物質化的標簽。信仰功利化的實質是以市場價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市場經濟的繁榮,激活了人們感性的物質需求。在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中,很多人看來,只有“獲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帶來更多的物質享受的東西,才值得去信仰。許多大學生只看重物質價值,而輕視精神價值;只追求個人價值,而漠視社會價值。這樣就使信仰失去了對社會發展和人生導向的神圣性,世俗地消失在功名利祿之中,信仰也失去了對社會、經濟運作情況的理想審視功能,從而使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在人性層面上因缺乏約束而放任自流。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的成因
(一)主觀因素
大學生正處在快速生長發育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這樣他們易于接受現代化進程中對傳統持懷疑、批判、否定態度的新生事物,也非常愿意積極地加入其中。因此,當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新生事物時,由于缺乏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指導,他們很可能不知所措或者做出錯誤的選擇,于是轉而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動搖信仰以至信仰崩潰,或者形成了錯誤的信仰,這些都表現出嚴重的信仰危機。其次,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過渡期。從心理上講,大學生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許多過渡狀態的矛盾性。加之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長大,狂妄自大,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評態度,自以為是,行動上我行我素,易于偏激,缺少克制,往往表現出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二)客觀因素
我國社會總體上是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的局面。“但任何社會不可能沒有矛盾, 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2]。因此,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政治上,由于政治體制改革與完善的滯后,民主法制不健全,權力介入了資源的配置,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黨群關系漸行漸遠,部分黨員干部經受不住考驗,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迷失了方向,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嚴重敗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嚴重影響了黨風和社會風氣。文化上,我國的優良道德文化傳統,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得以弘揚。不少大學生崇尚西方文化,大學期間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對外語的研習上,而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屑一顧,鮮有研究者,這不能不說是舍本逐末,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仍在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積極探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表現為教學內容脫離現實,對學生非常關注、深感困惑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避而不談或談之甚少。其次,重視道德原則規范的傳授,忽視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與道德行為的養成,忽視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個性發展,這就大大降低了學校德育的實效,使得大學生不能夠很好地抵御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襲。
三、重鑄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對策思考
對于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危機,應當針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發揮思想政治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價值觀。認識與理解是信仰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建立在個人對此全面認知和廣泛認同的基礎上的科學信仰。思想理論課作為傳播與教育理論知識的媒介時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對于馬克思主義應當作出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當代注解,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首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的堅信不疑,堅定不移,確信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行動,才能實現解放全人類,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3]。這就需要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能夠向學生透徹分析不容回避的敏感問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與信服力。
(二)加強信仰教育的社會環境建設
信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政治教育中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又有賴于外部社會環境的支持。因此,在改革開放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努力克服各種消極因素,積極創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
當前,我們要做好幾件事:其一,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腐敗現象的嚴重危害性,把廉政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都要堅決反對腐敗,嚴懲貪污腐敗分子,以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果取信于民。其二,要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不僅影響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而且還危及到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信仰。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借鑒全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建立科學的政治體制和機制。其三,我們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執政黨應當依法執政,不能享有法外特權,而應該將黨的意志通過立法機關制定法律,上升為國家意志;遵循合法性與合理性原則,各級政府應當依法行政,這是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迪.論大學生的信仰危機[J]. 成功(教育),2008(9):17.
[2]王玉梁.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